俄国“941工程”,“霹雳火他爹”还是“秦明CT照”?
前几天回答了一个朋友有关直-10武装直升机早期设计与卡莫夫设计局941工程关系的问题。因为当时手头的资料都是关于直-10正式上马之后研制以及原型机试飞的资料,施佬根据自己的印象对这个问题强行回答了一波。结果回去翻到了一些比较新的资料之后发现,施佬这个回答有明显翻车,所以在这里重答一波,也希望及时纠正提问少年心中的疑惑。
▲ 既然人家少年花了钱还被施佬坑了,那施佬总得更正一下
有关941工程本身的情况,无论是卡莫夫设计局自身的说法也好,还是外媒对其报道也罢,对941项目的性质基本上已经做了比较完整的描述。按照俄罗斯《空天防御》杂志之前刊登的报道,该项目是1994到1996年中国委托卡莫夫设计局进行的直升机项目总体设计,这一项目与该局在苏联时代的任何项目都没有关系,中国方面则向俄方提供了一些基本的设计要求,包括搭载的涡轴发动机主动力以及23毫米的机载航炮。
▲ 941工程作为卡莫夫设计局的产品方案,的确是风格迥异
卡莫夫设计局集结了一批精兵强将参与相关设计,该项目被划分为好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完成后都要获得中方认可,之后才可领取下一步的研发经费。1996年1月11日,卡莫夫设计局总设计师米赫耶夫在最终设计图上签字,包括气动布局和风洞实验结果在内的技术材料,全部通过俄联邦武器出口部门交付中方,最后一部分的验收工作是在中国进行的。
▲ 方案还带有完整的风洞试验模型,也能证明这不是单纯的“找爹”
从卡莫夫设计局公布的资料看,该项目与中国航空工业后来研制的直-10项目高度相似。不过卡莫夫设计局在1996年项目完成之后就将相关设计移交给了中方,并未过多参与直-10项目的研制工作。
▲ 941工程到直-10量产型之间,还是经历了不少的细节变化的
要理解这个项目在直-10武装直升机研制过程中的地位,首先就要捋顺直-10的研制历程。作为海湾战争之前两年,也就是1989年就开始酝酿研制的直-10,其正式的立项时间要到1998年。而在此之前的9年时间里,为直-10确定技术指标,确立所需的相关技术水平,以及相关的预研工作已经在全面开展了。这其中既包括当时国内已经有所接触的复合材料桨叶,也有我国首台无测绘仿制原型,自主研制生产的涡轴9发动机的前身——40型发动机的预研,而在诸多项目中,卡莫夫的941工程所涵盖的,实际就是有关新型武装直升机的总体方案设计技术。
▲ 在中国的项目研制中,如果预研没有个七七八八,那是不可能立项的
与施佬之前认识中类似“参考答案”的意义不同,总体方案设计对于当时的直-10武装直升机研制还是有相当指导作用的。虽然说中国缺乏直-10的总体设计技术这样的话在0202年听起来简直荒谬,但在直-10酝酿预研的1990年前后,航空工业部门和军方的这一担忧可以说是理由充分。由于整个80年代对于军事工业的“马放南山”,中国原本就缺少可观成就的直升机工业在当时更加举步维艰。在改进设计的直-6和自行设计的直-7两款直升机下马之后,80年代中国直升机工业又回到了单纯测绘仿制“超黄蜂”的直-8和许可证生产的直-9上来。
▲ 直-9在1992年的国产化率达到了71.9%,远低于计划的89.2%
对于直升机生产厂家而言,从生产上世纪50年代技术水平的直-5升级到直-8和直-9还是一种锻炼,但对于直升机设计单位而言,这也意味着当时中国既没有完整的直升机总体设计能力,也缺乏类似项目的锻炼。而直-10项目本身的高技术指标,也意味着如果当时中国航空工业完全自主研制,这个项目很可能也走不了多远了。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才有了之前中国航空工业与俄罗斯卡莫夫设计局合作设计941工程的这段故事。
▲ 大家都能实事求是认识到差距,比起上世纪80年代就是明显进步了
既然是中俄合作,那就免不了要谈一谈钱。其实两国在1993年就开始就总体设计的合作展开了谈判。但是谈判谈了一年多,两边在最关键的问题,也就是钱的事情上卡住了。俄方正处在经济崩溃期间,自然是想要在这个项目上多赚点外汇好贴补设计局上上下下的开支,因此提出了超过1000万美元的设计经费,而中国这边在经过评估之后觉得一个先期总体设计方案150万美元就能拿下了,了不起也就300万美元,要这么多纯粹是耍流氓。
▲ 1993年的卡莫夫设计局,那也是找准机会推销一切可以卖的东西来活命
1993年的中国并不是后来那个外汇储备多到发愁的中国,而是那个买苏-27的时候还要用狗皮大衣冲账的中国,几百万美元的来去的确也不是小事;加上在1991年前后中国航空工业与苏联航空工业打过一些交道,当时苏方给人的感觉就是价格极其实惠(比如1991年俄方协助审查中方“下一代战机”设计方案的时候,最终中方只支付了9000美元加1万人民币),因此面对一下子涨上去的费用也不愿松口。
▲ 为了买飞机杀得几省野狗绝迹的事情,也是因为穷才干得出来
最后这事儿还是中方的领导一锤定音,毕竟当时国内对自己独立搞总体设计缺乏把握,而直-10的研制工作又刻不容缓,因此最终在“突出单项、避开型号、分解关键、缩小目标、方式灵活、不拘一格、积极争取、不等不靠”的32字方针下,在1994年与卡莫夫设计局签订了894万美元的合作合同。从结果看,基本上算是答应了俄方所谓的“竹杠”,但在当时“指标不能降,水平不能低,周期不能拖”的严格要求下,与具备丰富直升机研制经验的俄方合作,可谓是直-10项目能够走下去的关键。
▲ 虽然光有总体设计是走不下去的,但没有优良的总体设计,直-10也不会走到今天的结果
后来的直-10项目的发展也证实了当时及时达成合作的重要性:直-10在2010年完成试飞工作,并在随后进入解放军陆军航空兵和空军空降兵部队服役,成为解放军陆航打击力量的中流砥柱;以涡轴9为代表的一系列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直升机关键技术也借助直-10项目实现了全面突破,并成为随后进一步研制出直-20突击运输直升机等一系列国产新型直升机能够顺利问世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