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送”不过是一种戏称,真把他当成游戏AI无脑冲锋就坏事儿了
所谓的“送”,不过是俄乌战争中大家对双方攻击力量高损失和低成果之间的一种戏称,真把他当成电脑游戏里的AI无脑冲锋就坏事儿了。
乌军眼下投入大规模北约一线装备武装起来的部队,在大规模炮火支援下对俄军发起的攻势之所以被称为“送”,是因为乌军尽管向前推进了阵地,但并未摧垮俄军的防御体系,反而损失了不少诸如豹2、M2之类的高价值装备;此前在巴赫穆特方向所谓的“送”,是因为乌军在防御态势明显不利的状况下,没有选择继续后撤,而是持续从各个方向和后方调动更多的部队投入防御和反冲击作战中,以遭遇重大损失的代价延迟巴赫穆特的最终陷落。
类似的,俄军在开战初期在基辅方向上的狂飙突进除了最初几天的突袭外,在作战意图已经暴露,乌军防御已经组织起来,通往前线的漫长补给线条件不良且难以在短期内明显改善,同时注定会遭遇越来越多的乌军破袭的情况下,俄军依然将精锐的空降兵和近坦一集往基辅方向强行进攻,外界看来也是某种“送”。
但在俄乌这样双方在战场态势感知和打击能力都没有跨代领先或者落后对手的战况下,任何所谓的“送”几乎都会造成对手的伤亡、损失和累积更大的压力。而得益于进攻方事前所积累的兵力、兵器、弹药等方面的优势,即使所谓的战况堪称是“送”,在不知道对手可投入后备兵力规模的情况下,轻率地认定对手“攻击失败”“精疲力竭”“已经送光”多少都是缺乏说服力的。
因为乌军在此次扎波罗热攻势中首次投入了成规模的豹2、M2等北约高价值高性能装备,所以不少人也乐得将此役里乌军的表现尤其是损失与1943年夏季苏德战场上德军发起“堡垒”作战的情况进行刻舟求剑。乌军在前几天的进攻中损失了两位数的豹2主战坦克和同等规模的各类步兵战车,与此同时战线的推进进展有限,并未击穿俄军的防线,打开突破口,也未能对俄军重兵集团或者重要城市实现包围或歼灭/夺占。这与1943年7月4日到11日“堡垒”行动开始后德军虽然向前推进,却大量损失“费迪南”自行反坦克炮和“黑豹”坦克等新锐装备的情况形成了呼应。考虑到库尔斯克会战最终以一开始进行绵密防御的苏军的大获全胜告终,俄军至少在眼下是有一点复刻当年苏军的势头的。
但是这种势头在目前所指的信息下也多少带有点一厢情愿。毕竟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军攻势最终暂停是多个因素的叠加,包括但不限于1.7月12日两军在普罗霍洛夫卡的坦克大战挫败了德军南线的攻势;2.7月9日以后北线的莫德尔未能突破波内里的苏军防御;3.7月10日盟军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局势不稳,致使德军在7月13日决定终止“堡垒”行动,并从7月16日开始后撤。类似的因素中,乌军眼下的进攻能力虽然遭遇损失但尚未枯竭;俄军的反冲击并未起到明显的效果;但后方是否保有类似当年近坦1集和近坦5集的强力预备队,我们并不知道;至于另一个战略方向上促使乌军收兵的大事件或者北约中止对乌军援之类的关键消息,目前也看不到。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俄军短时间内没有投入大规模预备队展开战役反击,乌军愿意继续投入多少兵力进行攻击,乌军还有多少兵力继续攻击,北约能够支持乌军维持多久当前强度攻击,就成为眼下这次“送”式进攻的几层重要因素。
这时候就得摸出第四次中东战争这种典型集团军级进攻战役案例来刻舟求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