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寒食和清明,傻傻分不清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又到了动物们......嗯......串场了!
农历三月,对于古时候的中国人来说,是仪式感非常强的月份。上巳、寒食、清明三个节日,集中在三月上旬,接踵而至。如果说旧历新年是时间概念上的辞旧迎新,那么三月的这三个节日,是真真正正从形式到实质的辞旧迎新。
一进三月,第一个节日便是上巳节。最早是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和天干地支纪年一样,中国的日子也采用天干地支,六十天一个循环)是上巳节,后来发现有的三月上旬碰不到巳日,便强行将三月初三定为上巳节。这个节日的一个重要风俗是洗澡。不要惊讶,确实是洗澡。《论语》都讲了:“暮春者......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看看,在沂水里洗个澡,爬到舞雩台上,自然风干身体,高兴地唱个歌,回家。
对于这个,我是有生活的。小时候,家里没有暖气,村里没有浴室,冬天洗澡,是不可能实现的梦想。最多泡泡脚,洗到膝盖以下,剩下的就只能寄存在身上了。待到春暖花开,才能褪去旧灰迎接新生。那时,流传着一个笑话,说是冬天有个人去偷一户人家,被主人发现,不得已挥刀砍向主人的脖子。主人应声到底。第二天早上,挨刀的人醒来,摸摸脖子,发现头天晚上砍得那一刀,竟然还没有把陈年积灰砍透。
当然,三月初三,虽是晚春,但要是脱光了跳河里洗澡,还是有点挑战。所以洗完之后,要来点小酒暖暖身子,于是就有了曲水流觞的程序。弄点蕉叶杯(大概类似芭蕉叶能在水上飘起来的酒杯),放在水里,一边洗,一边喝,美的很,他们管这个洗澡、喝酒的风俗叫俢禊。永和九年,王羲之、谢玄等十二位风度翩翩的美男子,在绍兴的会稽山下,洗澡、喝酒,吟诗、作赋。想想十二个当时响当当的名人,一起泡澡,那画面实在太美。最后,洗美了的王羲之,趁着醉意,写下了大名鼎鼎的《兰亭集序》。
洗完澡,喝完酒,该干啥了?——吃啊!大吃货帝国的人,洗干净了当然得吃啊!
想要吃好,必须得用好火。北京烤鸭得用果木,广东照烧鸡排得用荔枝木,哈尔滨烤肠那就得用松木。这些还都是现代人的小讲究。很早的时候,没有火柴,生好了一堆火,得保留火种。人们认为火也是有生命的一种生灵,这火种放的时间长了,也会衰老。用老火烧饭,第一不会好吃,第二还可能带来疾病。所以新的一年,必须要用新火。这叫“钻燧改火”。最早的时候,一年要改四次火,春夏秋冬各改一次,每一次钻燧用的木头还都不一样。后来大概也是嫌麻烦,每年只在春季改火一次,使用的是柳木。
要改新火,就必须灭旧火。为了能做到全国一盘棋,且能彻底绝尽旧火,大家规定了一个日子,从冬至开始,数一百零五天,这一天起,全国开始禁火三日。火都没有了,吃啥?只能吃凉的东西了,于是便有了寒食节。
三天过后,差不多正好是清明的节气。本日,皇上在殿上,找人展示钻木取火的绝技。取新火后,如果奥运圣火传递一样,在京城内四处传播。所以叫“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当年苏轼落魄黄州,本来家里啥都没有,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赶上寒食,更是凄惨。有个徐姓朋友,五更天给了他一朵新火,黄州使君怜久病,五更分我红一朵。举着新火,绕着厨房转一圈,还是啥都没有,起携蜡炬绕空室,欲事烹煎无一可。想想几年前在诸城超然台上,喝着小酒,唱着“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那真是“此乐无声无味、最难名”!
农历三月初的上巳、寒食、清明这三个节日,总结下来便是洗澡、喝酒、吃饭(禁旧火、改新火)。中国人就是这么实在和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