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过的调查记者,现在过气了

​昨天下午,前南方周末高级记者李海鹏在微博上大发感慨:“今天的社会癌症是什么呢,我觉得是大家都退化了,不想酷了。”

 

500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李海鹏觉得社会不酷了。

 

他在2017年就说过“新闻死了,资讯死了”,“这世道容不下一条无尾狗”,无非是想表达自

己不会摇尾乞怜。

 

500

 

李海鹏的感慨又引发了社会舆论的一波讨论。自从疫苗事件发酵以来,日益减少的调查记者也成为了讨论的话题。不少自媒体认为调查记者的减少限制了人们获知真相的权力,但也有不少人认为这不过是自然的市场规律,现在一堆跟风哭丧调查记者减少的是无病呻吟。

 

500

500

500

自媒体和前记者们对此的讨论

 

不错,李海鹏所提到的流量至上,无价值新闻的问题的确存在,调查记者的确也少了。但是不爱看调查报道就不是好读者了?这个道理是说不通的。没有人永远只看苦大仇深,社会黑暗的报道,显然对身心有害。市场选择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想法:比起严肃的报道,他们更喜欢轻松的“垃圾”新闻。但这种现象早已有之,自从赫斯特的黄色新闻和普利策的严肃新闻对立的时候起,这场争夺读者的斗争就不曾停歇。流量至上并这不是时代的错。

 

那人们对真相不感兴趣了吗?不是。从前对真相不感兴趣的可能现在也不感兴趣,不同的是互联网让把不在乎的人暴露了出来。归根结底,调查记者的工作也从来没有为他们服务过。现在调查记者精神和他们的读者已经去了新媒体。即使李海鹏这样的传统媒体工作者在怎么讨厌抢了他们饭碗的新媒体,这个事实所有人都还是要认可的:新媒体是媒体的未来,是继承了媒体的衣钵的后代。尽管李海鹏只字未提,但他抱怨调查记者寥寥无几,不就是想证明调查记者的缺失才让公众失去了获得得知疫苗事件真相的权力吗?那他错了,因为正是新媒体上的《疫苗之王》才让公众离真相更近了一步。尽管在旧媒体和新媒体的交接中信息的混乱不可避免,新媒体在深入报道还有很多不足,但李海鹏担心的事不会出现,因为新媒体的调查记者正在诞生。只可惜: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