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剂盒呼吸机,神盾舰隐身机:想拿美军顶级武器,先得当好小老弟
3月2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与韩国总统文在寅通电话时表示,希望韩国能够向美国提供医疗物资与设备的支持如试剂盒、呼吸机等;文在寅则在电话中表示,“如果有余力,将最大限度提供支援”。这不仅是自新冠病毒疫情爆发以来,美国首次以这种方式向盟国提出援助请求;也算是韩国自1950年代成为美国盟国以来的一大“高光时刻”。
▲“要是有空啊,就留您吃个饭~”“好啊,吃啥?”
向盟国求援的新闻,似乎很少发生在身为西方“盟主”的美国身上,而在此次疫情中,外界公开报道的美国首次求援对象——韩国,看上去也仿佛成为了美国最亲密盟友。不过相比于疫情这一紧急、临时性事件,在平时历史上最能够体现盟友亲疏远近的,军援和军贸仍然是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你好,是的
此前笔者曾经有过论述,在冷战时期,能否出口同款顶级战机是区分阵营内盟友“含金量”的一大重要标志,如F-15重型战斗机,冷战时期仅向三个重量级盟友出售,它们分别是在1976年和1980年装备F-15的以色列和日本,以及1981年的沙特阿拉伯——一句话戏称,亲爹大儿子钱袋子。其中,以色列与美国几乎同步装备,日本则得到了许可证组装生产的权利。
▲从以色列和日本拿到F-15的时间上就能看出,它们在美国盟国当中处于何种地位
在东方阵营当中,这种现象有时更为严苛,不仅米格-23时代,其外销/军援版有着降级型米格-23MS之类,更为先进的苏-27歼击机更是一度成为“非卖品”;直到种种机缘巧合的作用下,中国在1990年12月底与苏联签订了购买苏-27飞机的合同,成为了“侧卫”的首个外国用户,但此时离苏联解体已经不到一年。
虽然冷战之后,在俄政府的支持下,伊尔库茨克和共青城为了吃口饱饭,让“侧卫”在许多国家形成了“礼崩乐坏”式的“重型机大扩散”;但F-15的用户扩张,却仍然保持着一种相当谨慎的程度,除冷战时期的以色列、日本和沙特之外,冷战后获得F-15的国家,也只是多了韩国与新加坡而已。
▲由于后冷战时期的俄罗斯急需外汇,而种种原因下米格-29的后续发展又并不如人意,所以在俄系武器市场当中,反而呈现了礼崩乐坏式的“重型机大扩散”
相较之下,与F-15同代的F-16,作为单发、相对低成本的战斗机,其外销限制就要低了很多,如果将出身未捷的外销专用型F-16/79囊括在内的话,它的外销实绩、历史上参与过(但未成功)的意向/竞标和正在洽谈的意向/竞标加在一起,总共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远超过F-15的同类数据。其中,就连远不能算作美国重要盟友的印度尼西亚、委内瑞拉等国,都很早就拿到了F-16,与F-15至今仍仅出现在美国全球战略支点的少数盟国手中,形成了鲜明对比。
▲1983年,委内瑞拉举行F-16A/B的服役欢迎仪式,除了右下角的F-16A/B之外,委内瑞拉还是用了历史纪念机型,20世纪初的法制“高德隆”G.3螺旋桨飞机进行飞行表演
其实在水面舰艇方面,美国对外军事销售和援助,也呈现出类似的情况。尽管美国罕有新建整舰用于出口(本来打算出口伊朗的四艘“基德”级还因为伊朗伊斯兰革命而黄了),但舰用作战系统和武器、以及美国海军二手旧舰的出售与军援却十分频繁。自上世纪90年代起,“宙斯盾”作战系统及配套雷达、武器,以及二手“佩里”级护卫舰(还包括“佩里”级的授权建造许可),就成了美国在海军领域对外销售/军援的主要大件。
而这两样主打菜,虽然偶有“市场重叠”,但仍然像战斗机销售一样,呈现出了一定的“亲疏远近”局面。如“宙斯盾”系统的首个海外用户日本,以及其后的西班牙、挪威、韩国和澳大利亚,要么是重点盟友(日本、澳大利亚、韩国),要么是占据海上重要交通节点的北约盟国(扼守北海-巴伦支海出入口的挪威、扼守直布罗陀海峡的西班牙)。
▲金刚型的服役,使得日本海上自卫队在90年代及21世纪初的舰队防空实力一跃成为世界第二
而在笔者看来,以各种形式向盟友提供的“佩里”级护卫舰,也恰似上世纪90年代起“满地开花”的F-16;外销的F-16配置高低各异,“佩里”级同样如此。
比如土耳其等部分国家的二手“佩里”,在原配置的基础上,还改装增设了一个模块8单元的MK41垂直发射装置,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规模较小的“双层”对空防御;比如对岸的“成功”级,则是反舰强化而反潜弱化的型号;而另一部分国家拿到的二手“佩里”,反而拆除了用于发射“标准”、“阿斯洛克”和“鱼叉”的MK13单臂发射器,仅能作为火炮巡逻舰使用,这一点像极了伊拉克空军手中仅能发射“麻雀”而不能发射AIM-120“阿姆拉姆”的F-16IQ。
当然,在后冷战时代,“佩里”/F-16的配置差异不仅与政治关系的“远近亲疏”有关,能掏多少银子也是决定配置的重要一环。
▲巴基斯坦拿到的拆除MK-13的“佩里”,与伊拉克只能发射AIM-7的F-16IQ,称得上是“低端中的低端”
在这种“宙斯盾”≈F-15、“佩里”≈F-16的“暴论”下,有着许多能够对号入座的典型:
日本1980年代初获得F-15J/DJ,随即在1980年代末获得“宙斯盾”系统出口许可、开工建造金刚型防空导弹驱逐舰;
韩国在2002年敲定当期FX战斗机为F-15E(也就是后来的F-15K),2004年11月与美国签订“宙斯盾”系统购买合同、开工建造KDX-Ⅲ“世宗大王”级驱逐舰,一跃“登堂入室”;
▲从合同签署时间看,F-15K与KDX-Ⅲ也能算做韩国同步获得的装备
海峡对岸在1997年开始接装F-16A/B,并且在1990年代陆续服役“佩里”级的授权建造版本——即“成功”级护卫舰;其他同时装备F-16和“佩里”的土耳其、巴基斯坦等。就不再赘述了。
当然,这其中肯定也不是所有案例都能一一对应的,比如拥有F-15但没有“宙斯盾”的新加坡、以色列(这两个国家也经常被放在一起比较);以及拥有“宙斯盾”但没有F-15的挪威、西班牙、澳大利亚等。不过虽然澳大利亚并没有F-15战机,但却成了已经进化为标准重型机的美国海军现役主力舰载机——F/A-18E/F和其变体EA-18G的唯一出口用户,其含金量未必见得低于F-15。
▲虽然澳大利亚有“盾”无“鹰”,但一来澳大利亚作为最大的岛国(暴论),使用F/A-18系列理所应当(二度暴论);二来澳大利亚是EA-18G“咆哮者”唯一的外国用户,其含金量并不在任何F-15之下——就像当年澳大利亚作为F-111唯一的外国用户那样(下图为该机退役前在航展上的日常表演——放油后点燃的“喷火秀”)
F-35时代的到来,使得如今美利坚的盟友们在获得最新款美制战机时,已经不存在三代机时代这样明显的标志性区别,无论是以色列、日本这种传统“铁杆”,还是波兰这种“新附军”,未来都将装备看上去无甚区别的“肥电”。而随着近年来美国海军的“佩里”彻底退役完毕,其他盟友也很难再从美国获取如此便宜大碗的二手“热舰”——甭管特朗普许诺的355舰计划能不能实现,90年代初服役的早期“伯克”那也不可能是说给就给的——当然就算能给,很多国家的海军能不能玩得转“伯克”,那就更是个问题了。
▲未来美国在战斗机、主战舰艇等政治意味较强的军贸中,“远近亲疏”将更多体现在F-35的航电代码是否开放、舰载作战指挥系统的层级、配套单项装备的销售权限这种更细化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