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嫔妃相貌复原与《汉书》中一则神秘的史料

今天,观察者网的一则综合报道引发了网友们的激烈争辩:始皇嫔妃相貌被复原,他们真的来自中亚或者欧洲吗?

报道还指出,们很可能死于秦二世胡亥的血腥屠杀,和线上的一则很重要的文字资料,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高度符合。DNA检测,面部还原在考古学中的运用已经越来越广泛,早就不是什么耸人听闻的新闻了。

事实上,在2003年的春天,秦始皇的陵区还发现过一座修陵人的乱葬坑。

这个坑里的死人均为男性,有121个,人骨埋葬的时候比较凌乱,相互叠压而且也没有什么随葬品。肢体相貌、头的位置都很不规则,发现的地点是一个废弃的陶窑遗址,年龄基本在15-40岁之间,身高在170cm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这批人骨骼发育比较健壮,看他们的骨脊就知道是一群体力劳动者。

500

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实验室承接了这批人的DNA鉴定工作,发现其中的三具尸体的头骨、颧骨、鼻骨和其他十几个人明显不同。

这个实验室提取了19个个体的线粒体DNA序列,第一次检测是发现其中一个属于欧罗巴西部人种。

当然,分子生物学通过人骨中的线粒体分析古代人骨的种类,就目前的技术发展和资料的积累还有些不够成熟,无法完全下定论,但可以为我们推测这些体力劳动者(很有可能是修陵墓的)的来源提供了一个参照。

秦朝在中西交往过程中的人种问题,近来越来越被网友们讨论,比如corenx1的留言被点赞了200多,

500

不过,情况很有可能还要复杂,不是义渠或者阿尔泰的斯基泰人这么简单。

《汉书·五行志》的一则奇异记载

《汉书·五行志》中记载: “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于临洮,天戒若曰,勿大为夷狄之行,将受其祸。是岁始皇初并六国,反喜以为瑞,销天下兵器,作金人十二以象之。”

长期以来,这则史料被当做“神迹”,是班固的一种夸张处理,是一种历史“叙事手法”,但或许它确实可以填充之前我们对秦史的一些研究空白。

这段是说,公元前 221 年,在临洮守边的帝国将士,见到十二位“皆夷狄服”的“大人”,报告给了秦始皇,嬴政觉得他们的出现也算是一个祥瑞,于是才有了销天下兵器,作金人十二的事情。实证派的史学家认为,这是嬴政为了收天下之兵的一个舆论战术。

但比较不可思议的事情是,这十二个金人(其实是青铜器)的形状和提及十分巨大,可以说前所未有。造像“坐高三丈。其铭曰: ‘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改诸侯为郡县,一法律,同度量。大人来见临洮,其长五丈,足迹六尺”。

秦时期一斤约252克,汉代一斤约248克。文献上金人的重量有千石、二十四万斤两种说法。前者约重30吨,后者约重60吨。

当然,这十二个金人在后世命运多舛,尤其是到了三国时代被毁坏严重,这都是后话了。

在帝国边界,秦人遇到一支非黄种人的人群,这群人是什么人呢?秦始皇为何见到,或者知道这群人来到帝国之后,就要铸铜人和宣布统一度量衡?

公元前330年,存续220年的波斯帝国被来自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征服。收编波斯帝国后,新的国家主人基本上全盘继承了原有的政治体制和管理制度,和大流士一样,亚历山大也向东征服到印度河流  域。也许就在此时,波斯文化、希腊文化和中国文化发生了交流和碰撞。

500

大流士三世

没有资料证明在这百年间东方文明和希腊、波斯文明之间发生过什么接触,也没有资料证明秦人公元前  221  年在临洮遇到的“大人”就是波斯人或者希腊人,前面我们讨论过这些“大人”不是蒙古人种的依据,那么,这些“大人”很有可能就是来自帕米尔高原以西、非蒙古人种的马其顿帝国的公民。

公元前517年大流士派兵进入印度河流域,征服印度西北部,设立波斯帝国的第20个行省。缔造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前 356—前 323) 继位后,于公元前 330 年全面接管了波斯帝国。亚历山大管理庞大帝国期间( 前 336—前 323) ,全面继承了波斯帝国的治国理念,包括中央集权体制、行省的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

随着考古学的深入,也许秦帝国的未解之谜会有更宽广的解释渠道,这个帝国比其早约300年的大流士改革后的波斯帝国之间更多的渊源,以及秦帝国更多的“内亚属性”,也等待着后人揭开她的面纱。

(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