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建筑不必严肃!!藤森照信的开心建筑学

作者:林心艺

500

500

©️ 建筑联盟

我的梦想,是在人类创造出的建筑和神创造出的植物之间取得某种一致。

欧洲人很想说现代主义建筑是从他们的文化中诞生的,但这是一句彻头彻尾的谎话……欧洲人只是在和石器时代的人一样进行"搭建"罢了,只不过用的是不同的材料。

世界建筑史看起来就像一颗糖,中间的部分很甜,口味的层次很丰富,而两侧的糖纸,虽然也很棒,但是味道就差了点。

推荐语

本篇讲座由东京大学特任研究员成潜魏推荐

近年的日本建筑界,有两个特立独行的艺术活动备受世人瞩目,那便是藤森照信的建筑与他风靡一时的路上观察学[1]。

注1:所谓路上观察,指的是走在路上,将目光聚焦于一般人不会介意的物件,并用图像的方式采集。选择这些物件有条件,首先一般意义上美的物件除外。另外商品和时尚也被排除在外。这样的物件例如下水道的盖子、门锁、形状有趣的邮箱、因增改建而显得奇特的房子、立面像人脸的建筑、连到墙壁楼梯、扎进树里的铁栅栏、装在婴儿车里的花盆、扶手断裂的滑梯,混凝土路面的上猫的脚印等等。在与物件的本来目的偏离的地方寻找趣味性。

500

日本现代建筑,由丹下健三、槙文彦、矶崎新、安藤忠雄、伊东丰雄、妹岛和世等世界级建筑师引领,笔直地沿着根深蒂固的现代主义道路前进。

但 15 年前,藤森富有奇妙张力的建筑就在这样的日本现代建筑中异军突起。藤森建筑的每一个都具有抽象而趣味的形态,这些形态都依据非常具体的材料和工法构筑而成,在藤森建筑里,土,石,木,炭,树皮,石灰等有自然特性的素材被全面而粗犷地使用。这些自然的属性轻而易举地将与土地分离的建筑再次与现时的场地相融合。风景的素材性与加工性,正是藤森建筑的灵魂。

500

© 日本多多 ALOT JAPAN

藤森老师的近作「La Collina」是令人振奋的,被茂盛青草覆盖的屋顶,纯白天花板上点缀着漫天而漆黑的木炭,像白昼里一泷黑色的星光。我第一次领略无数的普通人(非建筑专业)如此愉快地体验一个建筑的情景。能给人们带来幸福力量的不仅是点心屋的美味,毫无疑问,这个建筑也拥有和甜点一般沁人心脾的魔力。

然而纵观整个20 世纪,这种商业主义的易读性应当是建筑的禁忌,这样的建筑往往是被批判的对象,近代建筑正统的道德观念丝毫不允许这样的建筑方式。然而作为近代建筑史学家的藤森老师,却毫不犹豫地轻松跨越了这个禁忌,这有些意味深长。细细想来,藤森老师通过路上观察发现了「看板建筑」[2]这一样式,成为了开拓日本近代建筑史的革命性人物。通过粘贴什么物件而形成建筑,从一开始对他来说就是轻车熟路的。

500

© 『明治・大正・昭和 東京写真大集成』  地震复兴后神田神保町的すずらん大道

注2:“看板建筑”(中文为招牌建筑)是由建筑师、建筑史学家藤森照信命名的一种店铺兼住宅的建筑样式。其中多数是日本关东大地震后复兴时期突然出现的 2-3 层木质建筑,正面用铜板、灰浆、瓷砖、石板等耐火材料覆盖和装饰的町家。虽然是建筑物,但商铺的立面变成了室外广告。这个立面正如“招牌”这个词,成为了民众动手表现的场所。因此让从外行到艺术家的参与成为可能,产生了 Anonymous 的平民住宅、民间艺术。对此藤森于 1975 年在日本建筑学会大会上发表的《看板建筑的概念》一文,表达了日本近代所谓的“无建筑师的建筑”,意义深远。“招牌建筑” 一方面是与传统的町家有着完全不同的事物所构成的趣味性之处,另一方面则是在不同事物构成的立面上展开了多种多样、与时而异的装饰,趣味横生。藤森将“招牌建筑”看作明治时期末期的 拟洋式建筑的伏流。

500

藤森老师将路上观察过程中获得的独特美学精准地浇灌进自己的作品,他将设计的射程拉到远古的人类建筑史,令其与世俗的设计概念迥然不同,藤森极具绳文时代气息的建筑诱发出淡淡的乡愁让人不禁怀念那个从未曾抵达过的遥远过去。

虽不曾相识,却一见如故。

在一八年末去拜访藤森老师时他说道:

很久很久以前我就想找到一棵巨大无比的树,来雕刻一个房子。我想从玄关开始,依次雕刻出走廊、阳台,厕所、卧室、厨房与楼梯。但是,没有那样的树呀(笑)。我想象在没有接缝的木头空间里,在那样的地方慵懒地生活。木头,真的香啊,它轻柔,可以弯曲,也可以薄得透亮。如果可以一直被木头的温暖和芳香包裹那该有多好。可是,没有那样的树呀(笑)。

老头像是在哼一首歌谣,

此刻的藤森老师就像是一个纯真的孩子。

となりのトトロ井上杏美 - 宮崎アニメ The BEST500

导语

500

Wallace Chang,香港大学建筑系副教授

藤森教授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建筑师,他首先是一个著名的历史学者,在东京大学教了三十多年建筑史。他在45岁那年突然决定开始做设计,凭借他独特的设计,他获得了许多奖项,并跻身世界著名建筑师之列。他的所有作品都在探讨“自然”这一主题;这不仅指的是从自然取材,还指用更贴近自然的方法建造。很多建筑师都从气候,材料或文化特性的角度从乡土建筑中汲取灵感,但是藤森老师的思考却不止于此,在我看来,他的作品探讨了人与自然之间更本质和神秘的一层关系,启发我们思考根植于人类基因里的那些原始和朴素的感受。下面让我们有请藤森教授~

讲座正文

500

藤森照信

谢谢香港大学的邀请。这是我第一次来这边做讲座。上次我来香港主要是为了研究19世纪的香港现代建筑,我参观了香港大学的老校区,但今天我不准备聊历史,而是聊聊我的设计。

从自然取材

我在45岁的时候,做出了我的第一个作品,是在我出生的地方,日本长野县的农村。委托方希望我做一个博物馆,用于存放当地一个日本古神道神社(諏訪大社)的资料。一开始我想把它设计成当地民居的造型,但当我隔天起床看我设计出的第一稿时,它给我一种强烈的山寨品的感觉。我犹豫不决,不知道该怎么推进设计。我几乎找不到古神道时期的建筑物资料作为参照,最后,我决定做一个土堆,然后在上面架一个屋顶。这是在柯布西耶学生的一篇文章中找到的灵感。

500

神长官守矢史料馆

因为我是学历史的,所以我在做建筑时也想要尽量用古代的方式来搭建,给它一种古旧感。框架依然用的是混凝土,但是贴在墙两侧的木板都是人工分割的,房顶上的石板也是当地所产。在快要完工的时候,我觉得这个建好的房子显得有些孤单,于是让房尾的两根柱子戳出房顶。

500

神长官守矢史料馆

这是房子外墙的样貌,它是手工砌筑的。这房子是25年前造好的,造好之后遭到当地居民的反对,他们不能理解我为什么造出了那么一个破破烂烂的房子,这让他们联想到了穷苦的旧社会。建筑圈的很多人也表示不知道我在搞什么名堂。但是我的好友,像安藤君和伊东君他们看到这个建筑却很高兴,只有他们,虽然不知道我想做什么,但是觉得我在做的是很重要的事情,所以给了我很多鼓励。

我也不知道我究竟想干什么,但是其中有两件事我是清楚的:第一件事是,我绝不想趋同于历史上的任何建筑风格;可能因为我是个历史学家,所以我才反感自己被贴上“模仿历史”的标签。但是我又不想做和当代其他建筑师们一样的事情。所以我决定借助现代的技术,但是不让这些技术显露出来。所以我的原则变成了——如何让建筑不露声色地容纳现代技术。这一原则到现在都还未改变。

500

500

秋野不矩美术馆

这是一个美术馆。在日本,如果房子外墙抹上这种土,每当下雨过后土层受冻就会产生皲裂。但是因为我很想要土壤在墙上的效果,我用了一种仿真土。我还在土里加了稻秆以制造纹理。我往里面加了一些真土,这样整体就显得更自然一些。我一直在用不同的材料实验来达到我想要的效果。

500

秋野不矩美术馆

这是美术馆内部,在日本我们经常说,我们需要以全裸的姿态来欣赏一幅画,也就是要抛弃所有的先入观来进行艺术鉴赏。我也思考过能否建一座可以让人们一丝不挂,不着任何衣物参观的美术馆,但我想如果真这样的话,人们的目光可能就不会落到墙上的绘画上了(笑)。于是我改成让人们脱掉鞋子入馆参观。虽然脱鞋子很麻烦,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参观体验也会产生小小的改变。因为脱掉了鞋子,人们可以或坐或卧,以各种姿势欣赏艺术。地上铺的石头的长宽大概在一米至两米之间,厚度也不尽相同,室内的地板会呈现出不平整的效果。

500

烧杉制作过程

这是“烧杉”的制作过程。把杉木的表面做烧焦处理可以防止杉木生潮发霉。一般来说,“烧杉”都是用长2m,厚12mm的木条,然后各面烧3mm。但这样按传统来做会有些乏味,所以我们选择用长8m厚20mm的木条,烧焦10mm深。我们把杉木板围成三角形的柱子,把板子绑紧,在下面用报纸烧15分钟,烧杉板就做好了。有趣的是,虽然火在最下方,杉板各部分烧焦的深度却是相同的,那是因为烧焦的部分会变得防火不耐烧,所以火苗就会自动向上窜寻找新的可以燃烧的表面。

烧杉效果

“烧杉”多被用于农村建房,专业建筑工人和建筑师是不屑于使用这种技法的。它常见于日本西部,在东日本生活的我从未见过,所以我在不知道不能用的情况下使用了烧杉。在我用了烧杉之后,许多人也开始接纳这种技法,它逐渐变的流行起来。“烧杉”以外,能够带给人煤炭的感触的建筑材料之外恐怕没有了,而且我很喜欢它非常纯正的黑色,可以从各个角度被欣赏。我在世界各地讲学的时候会和学生们一起制作烧杉,他们都很喜欢。

500

烧杉之家

这是用烧杉做的房子,我并不擅长设计匹配的景观,所以我在外面的空地上都种上细细的竹子,这些竹子常常给我一种有动物在里面潜伏着的错觉。

500

500

烧杉之家

这是房子内部,每次想到理想的住宅形式,我都会想起原始人居住的洞窟,里面生着火的景象。而洞窟的特征就在于地板墙面天花板使用的都是同一种材料,所以我常常会把在地板用的材料铺满房子的各个角落。

500

熊本县立农业大学学生宿舍

这是松树,松树的主干一定会有一些弯曲,所以我在处理材料的时候会考虑如何保留这些小小的弯曲。这是一个大学宿舍,柱子用的都是松树,我把松树的两面切平以便挂玻璃。

500

熊本县立农业大学学生宿舍

因为近年来伐木业在日本不太景气,委托方希望我们尽可能多用木材。在日本,为了保护山林,我们有定期砍伐树木的习惯,因为如果不砍树的话,每棵树得到的养料就很有限,它们都会变的特别虚弱。因为要多用木材,我在这里插满了柱子,本来想让柱子密到看不见对面为止的(笑)。

500

不东庵工房

我尽可能在建造的时候使用天然材料,但是天然材料有时不能抵抗恶劣的天气,所以我在这个建筑上用了铜板。铜板的好处就是你可以直接用手来塑形,铜板还会经年变色,人们觉得这种颜色的变化很美。铜板的这些特点让它和自然材料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现在我很喜欢使用铜板。

与植物共生

这些是我用自然素材建造的例子,我觉得它们非常成功。我想要聊的另一个话题,是怎么样把植物融合入建筑之中。在建筑史上,柯布西耶创造了“屋顶花园”这个概念,引得大家纷纷沿用,可我却对这个概念不怎么感冒,因为我觉得柯布西耶的花园和花园底下的建筑看起来就是两个不同的部分。而我的梦想,则是在人类创造出的建筑和神创造出的植物之间取得某种一致。

500

这张照片上是90年前日本箱根地区的景象,如果你仔细看的话,可以看见所有的房顶上都种着草。在日本,我们有在房上种草的传统,这样的传统还存在于法国的诺曼底地区,世界上现存有这样的建筑的地方据我所知仅此两处了。在日本,我们管这叫做“芝むね”(Shibamune)。古代的印度人和中国人曾经在房顶上种满草来抵御严寒,现在留存的房屋。草大多只种在屋脊上,接下来的几个建筑就是由此启发诞生的。

500

500

合欢木儿童美术馆

这是一个为残疾儿童所做的美术馆,我把草种在屋脊上,草的比例恰到好处,屋顶的形状也和对面的山峦产生了呼应。

500

一本松之家

这是另一个项目,屋顶上有一棵松树的房子。当然,在盖这个房子之前,我警告过了业主,我也给他看了我的草图,但是你们知道的,有的时候,即使业主看过了你的图纸,他依然不能理解这些画究竟意味着什么(笑)。所以房子盖好后,我非常担心他到底会不会喜欢。他很有可能会生气。

500

一本松之家

因为如果你从这个角度看,这屋子长得就像个日本武士,而且是冒着点傻气的那种。它梳着武士的传统发型,还有眼睛和鼻子。但是我的业主他一看到这房子就哈哈大笑起来,听到他的笑声,我心里的一块大石头就落下了。后来房主人因为要搬到东京去,要把这房子卖掉,但又因为他想找一个真正爱惜这房子的买家,他足足等了三年才找到人接手。

500

500

茶花城

这是一个酿酒厂,屋顶上的那棵树是山茶花树。房主是我的友人。这个房子是我最满意的作品之一,我觉得它所有的一切都恰到好处,没有什么可以再加的了。呃,真的没什么可以再加的了,因为我怕再多加上一点,这东西就会完全脱离建筑的范畴。我嘛,还是想做个靠谱的建筑师的(笑)。

500

韭菜之家

这是我朋友的房子。我一直在想,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植物就像体毛长在人的皮肤上似的长在建筑身上。达成这一点是我的理想。所以在这里我用花盆把植物按点状嵌在屋顶上了。

500

韭菜之家

我想找一种最像人的毛发的植物,所以我用了韭菜。大家想像一下,开满韭菜花的屋顶,这是我理想的效果。但是韭菜苗的根长长之后塞满了花盆,花就开不起来了。乌鸦也会来,我不知道他们是来给韭菜除虫的还是来捣乱的,不过它们来过后,韭菜的叶子明显变得稀疏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房主人年龄大了,已经不太能照看这个屋顶。所以要把植物引入建筑,我觉得最难的一点在于要保证后期管理。有许多人都曾经尝试过这种引入植物的做法,但这样建筑物大多都只能维持五年。

500

韭菜之家

但我依然喜欢这个种满韭菜花的屋顶,你看,看着这个,你完全不知道你是身处一个建筑中,还是农田里。在这次之后,我不仅敢在屋顶上种树,我还敢种韭菜了。

500

500

屋顶之家

这是又一个屋顶上种树的例子,这回是很多棵树。下面要重点说的是这个房子的内部。这是玄关,我把它做成了一个喝茶的地方。如果是关系很亲密的客人,房主人可以把他带到屋里面进行接待,但是关系没那么亲近的客人,喝茶和接待的事情就都可以在玄关解决了。

500

屋顶之家

这是一个茶炉,我本来想像在玄关接待客人时喝的茶是传统的日式茶,但房子落成之后,房主告诉我他不喜欢日式茶,他喜欢英式红茶。我想如果要泡正统英式红茶,首先要烫杯子吧,所以我就在炉子的上方加装了一些挂茶杯的钩子。我想这样炉子的热气就会自然传达到上方的杯子上。但是实际操作时,我发现情况并非如此,热气完全没有上来(笑)。

正如大家所见,在设计上我经历了很多失败。但是我会尽量让房主更多地参与到建造的过程中来,像是我们会一起进山里选要用的树材。像这样让房主参与到建造中来,即使最后的结果不尽如人意,谁也不会生气啦。

我发现,做一个建筑师要面临各种失败,特别是当你尝试一些新的,别人没做过的东西的时候。如果要在这方面要得到业主的谅解,我想,需要靠让业主尽可能参与进过程中来。

500

屋顶之家

这是客厅,我在顶上墙上都涂满了黄泥巴。我在法国看到过内部涂满泥巴的洞穴,给人一种阴暗不适之感,我很担心我的房子会不会也变成这样。所以房子交付后,我问房主他的使用感受——他居然完全忘了房间里有泥巴这件事。

我发现泥巴这种材料很难给人造成深刻的印象,见到泥土的时候你几乎没有反应,就好像你的感觉都被它吸收了一般。在自然素材中,石头和木材都会给人强烈的身体感受,但唯独泥巴没有。恐怕对泥巴无感这件事和人类社会的教化方式也紧密相关。这些都是我在盖这栋房子的时候才意识到的事情。

500

屋顶之家

这些灯都是我当初劳心费力所作,但是现在看着它们,我感觉它们好像跟我的设计倒没什么关系了。我想,如果房间里全部都涂满泥巴的话,可能所有所谓“设计感”都会消失不见吧;无论房子最初的设计如何,它们给人的感受都会变得一样。这也许就是泥巴的特征。

藤森流茶室

接下来我要介绍的是我最近在鼓捣的东西——茶室。日本的茶室建筑是400年前千利休*首创的;他也是茶道的创始人。利休当年制作的茶室现存的只剩下一处了。它的尺寸是1.8m乘1.8m,中间有个茶炉,两个人进去,可以在里面呆四小时,一边喝茶一边聊天。我作为大学教授被特批准许参观这个茶室,在里面坐了一会儿,感到一个原本局促的空间逐渐宽敞起来。这让我不禁回忆起那幅著名的维特鲁威人画像——一个人被困在小小的方盒子里,但是那方盒子代表的意义可能已经远远超出其自身了。

*千利休:茶圣’千利休,是日本茶道的“鼻祖”和集大成者,其“和、敬、清、寂”的茶道思想对日本茶道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500

500

高过庵

在房子还架着脚手架的时候是很难意识到它到底有多高的,所以当一切都拆掉之后,它着实让我吃了一惊。我想爬上去看看,又担心这个高度,爬上去后它会整个倒掉。所以我觉得在它倒之前,我至少先得留一张照片——这就是我当时拍下的照片。

于是我爬了上去——就我一个人,那时候天边正泛着夕阳的余光,还有晚霞,所有的一切都显得很戏剧性。我进去了,正要迈开腿,却感到房子向我这一边倾斜过来,走到另一边的时候,它又换了个方向倾斜过来,于是我决定乖乖待着不动,然后它就停下来了。这个茶室可以容纳四个人,但是需要四个人都静止不动乖乖待着。从建成到现在已经过了九年了,这座茶室还依然健在。

500

泥飞行船

这是“泥飞行船”,是我和一些乡亲们一起完成的。这个房子让我最感到惊讶的是它的影子竟然是落在正下方的,这大概是世界首例。

500

泥飞行船

这是我和我的朋友伊东丰雄在一起,我们是老乡。我和伊东君做的事情方式很不一样,甚至可以说是正相反,但是我们却是彼此欣赏的。

500

500

甲壳虫之家 图右 ©️ V&A Museum

500

甲壳虫之家

这是在伦敦的V&A美术馆做的茶室,叫“甲壳虫之家”。V&A从全世界邀请了10名建筑师,让他们分别都做了一些东西,然后在展览结束后会将作品拍卖,由美术馆和参展建筑师五五分成。结果卖出作品的只有我一个人。我很想知道是谁买下了它,但是拍卖行说他们不能透露买家信息。后来我从做展览的建筑工程公司了解到,“甲壳虫之家”被拆解之后运到美国去了,但是我依然不知道它具体的去向,所以我决定之后再不参加这种拍卖。

后来我从一个在伯克利教书的朋友那儿得知,这个房子在加利福尼亚州。是他的学生发现的,这个学生在一家IT公司工作,在老总的家里看到了这个房子。后来去加利福尼亚州的时候我得以拜访这家公司的老总,看到了我的作品。但是这个老总非常讨厌别人知道他的隐私,所以叮嘱我“一定不能告诉别人!”。我看到我的房子在他的一堆收藏品中间,被放在了前厅的位置。

500

忘茶舟

下面我要介绍我在台湾的茶室作品。台湾有历史悠久的客家文化,客家人大多不想让别人知道他们的财产的所在,所以委托我做茶室的这对夫妇也想让这个茶室显得尽量隐蔽一些。

500

忘茶舟

这是一个混凝土做的小船,上面架一个屋顶。屋顶在船上相当于帆,它使得小船根据风向不断改变方向,变得很难掌控。你需要费很大的力气才能让它不偏离航向,所以,在这条船上,你是没时间喝茶了。因此,它也被称作“喝不着茶的船”(忘茶舟)。

500

入川亭

这是为同一对客户做的另一个茶室。台湾有着世界上枝干最粗的品种的竹子,因为担心房子摇晃得厉害,我用了五根竹子,但是它现在一点都不晃,要是那时候只用三根就好了。

500

500

老懂轩

这是我在台湾宜兰受一个美术馆委托新作的茶室,是当地居民一起帮我把它吊到房顶上的。

500

最后,我想说说我的“百年后的城市”构想。我觉得“如何处理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会是21世纪的一个突出主题。所以我在想,在自然造物中,什么东西是和人有着最紧密联系的,想了半天我觉得是蔬菜。蔬菜这一物种一直应着人类的需求做出改变,是和人类最亲近的植物。所以,我觉得21世纪的都市应该是蔬菜建构的都市。这幅图的底图取自巴西首都巴西利亚,我在上面建了许多东西,像是“香蕉议会厅”,“洋葱小学”,“芦笋住宅”,“胡萝卜办公楼”等等,作为我对百年后都市的构想。

问答环节

500

Q

在日本的五代著名建筑史学家中,第一代的伊东忠太和您都是建筑师,伊东忠太致力于将历史与自己的建筑联系起来,而您却正好相反,您想要让自己的作品和历史上的建筑风格没有任何瓜葛,我很好奇您是怎么想的。

A

这个问题太难回答,我需要跟你说一下我的历史观。

500

世界的建筑风格的分化首见于青铜时代,那时候出现了很多分支,像是古埃及建筑,古中国建筑,美索不达米亚建筑等等。不同的地域产生了不同的建筑,建筑的类型变得丰富起来。

但是如果你往前看,在石器时代,世界范围内各个地方的人做的事情都是差不多的;所以会有很多像是巨石阵,石窟壁画之类的出现在世界各地。所以石器时代其实是非常国际化的时代。

我觉得图上的第三段历史时期——也就是我们正在经历的工业革命以后的这段时期,和石器时代的本质将会是一样的;那就是——它们都会是非常国际化的时期。

所以在我看来,世界建筑史看起来就像一颗糖,中间的部分很甜,口味的层次很丰富,而两侧的糖纸,虽然也很棒,但是味道就差了点。作为历史学家,我感兴趣的是糖和糖纸的交界部分,也就是分化和融合的交界处。作为建筑师,我的作品的参照多来源于石器时代。在那时,我们人类拥有的不过是草,树,石头等非常基础的东西,我非常好奇我们是如何用这些东西搭建建筑的。之后建筑产生了分化,我觉得工业革命让我们再次经历了分化和融合之间的过渡区域,世界建筑在那之后趋于融合。而与石器时代的草,树,石头相对,我们中间新产生了钢铁,玻璃和混凝土三种材料,我很期待当代建筑师们将会用这三种材料做出什么样的东西。

欧洲人很想说现代主义建筑是从他们的文化中诞生的,这是一句彻头彻尾的谎话,因为我们根本无从证实欧洲文化在钢铁,玻璃和混凝土三种材料历史中的所在。欧洲人只是在和石器时代的人一样进行搭建罢了,只不过用的是不同的材料。

但是我依然对于现在我们所处的这个历史时期感到忧虑,特别是对于科技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我感到担忧,却没有解决它的良方。但是有时我的脑海中会有一些想法浮现出来,我的作品可以被当作这些想法的具像化呈现。

讲座原址:https://www.arch.hku.hk/event_/spring-2014-public-lecture-series-terunobu-fujimori/

先行设计宣言:

看不见未来却可以窥探过去设计是为了承接这种历史的非对称性

线已经画好将设计归零

所有物件都抖搂出来

伫立一旁的物体 

以及无言的原住民

现在 我找到了你们

虽然 已被骗了上万年

创造出物体的 是其本身

先行的 是物体的形态

这形态中蕴含着所有的因果

功能并无形态只有在形态中 才能找到疑问和解答

形态予时间一个方向就决定了未来与过去的顺序

我们将这方法命名为「先行设计」它的发展寄托了我们对世界的期望

世界越来越迷乱,万幸这样的世上还有事物值得相信,那便是已然形成的「先行物」的存在。就像左右了城市设计的条里制、让笔直的道路弯曲了的上古坟头......

――十多年前,藤森老师参与起草的「先行设计宣言」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