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乐的逛中文互联网?
公众号:乔治王
最近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由于新冠病毒一度在国外被称为武汉病毒,不可避免的华人在海外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阴谋论和不实的报道加深了海外对中国的偏见,其中还有让中国给全球谢罪的声音。
但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主任罗伯特·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在众议院监督委员会承认,之前一些似乎死于流感的美国人在死后的诊断中被检测出新型冠状病毒呈阳性。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立马在推特上用中英双语连发5条推文质问美国。
这两句“可能是美军把疫情带到了武汉”“美国欠我们一个解释”在微博上被刷爆,不过底下分化出了两种声音。
因为目前没有确凿的证据,网友群里口嗨下就算了,官方外交部发言人用阴谋论来推测“可能是美军把疫情带到了武汉”缺乏逻辑,发言太失水准,有损中国形象啊。
终于有人敢说话了,痛快出击,有些公知我真的要吐了,美国外媒疯狂给我们泼脏水,瞎掰掰的时候选择性无视,我们这边合理质疑一下就开始双标。
今天我们要聊的不是病毒究竟发源于哪里这种专业度超纲的话题,这里用外交部耿爽的回答:国际社会对病毒源头问题有不同看法,这是一个科学问题,需要听科学和专业的意见。
也聊的不是推特上的发言合不合适,因为外交从来不是谁讲逻辑谁就是大爷的场合,舆论的斗争方法多样,且它天然带有许多不可动摇的立场,陷入技术主义者陷阱从逻辑的角度去推论,只会得到啼笑皆非的结果。
写这篇文章的原因,其实是因为:有一种人类是逻辑先行,还有一种人类是情绪先行,通常来说这两批人是不会在一件事情上交汇,而这篇讨论外交部发言的微博底下提供了一个观测这两类人碰撞的窗口,得以让我们看明白碰撞是以怎样的姿态进行。
如果这篇文章看完后你搞清楚了自己是哪一类人,那你解决问题、与人沟通的效率会完全不一样。
至少逛中文互联网时可以少很多痛苦,多很多快乐。
02 你是不是一个情绪先行的人?
每天你都会看到许多的观点,当然很多观点落后老套,属于你不感兴趣一划而过的。
但也有严肃扎实的新观点,对于这些观点我们常常也会持反对的意见,其实反对一个意见很正常,但有的人反对的方法是提出观点的反面,而有的人反应是觉得“我被冒犯了”。
这是一个简单的将人区别成两类的办法,也就是逻辑先行者和情绪先行者。
一个温和的情绪先行者,看到对立的观点通常只会觉得心理不适,其实并不会走到对对方进行人格侮辱或举报这一步,表现只是情绪化,比如看到不同类型的文章很容易就表现出了感动、自豪、伤心、愤怒、喜悦、兴奋的情绪。
相信现实世界的大家身边也有这样的朋友,这其实不是一个缺点,而是一种共情能力。那些看到对立观点就生气的读者,其实只是最普通不过的一种自然反应。
会提出观点的反面、或者反省自己的观点才是一种小众的技能。
作为一个普通人,一般都不喜欢遇见对立的观点,因为承认一个对立的观点,承认的不只是这个观点本身,而是还要承认自己坚信的思想其实是完全建立在错误的基础之上,这带来的第一反应是:我很不舒服,我感觉被侮辱了。
带着这种不舒服的立场,就会本能的排斥。
如果你的观点指出了他信奉的观点之间的矛盾,那就更令人不适了,因为人们不愿意严格的审视自己信奉的观点。
大家会更倾向于把这些自身的矛盾转移给更大的组织,比如“看不见的黑手”、“男性对女性的剥削”、“女性对男性的势利”、“还不是有利益集团”、“肯定是境外势力抹黑”、“因为经济下行的环境”,或者“不知道是哪个公司里的小人”。(情绪先行者看到这里应该感到不适了)
相较于自省自己的观点,这种“转移”才是最容易进行的,它非常解压,聪明人制造了非常多帮助普通人“解压”的消费品,这就不谈了。
温和的情绪先行者其实是无害的,最多发发牢骚排解心情,但他面前摆放着陷阱,那就是成为一个“思想的奴隶”。
赛亚·柏林认为有的人属于思想的狐狸,而有的人是思想的刺猬。
而我觉得两种都太高端了,最容易成为的其实是思想的奴隶:当持有一个思想后,对对立观点的被提出而感到被侮辱和不适,因为天然的拒绝对立的观点,只相信自己想相信的,只看自己愿意看的,只吸收那些能滋养这个观点的片段。结果就是他逐渐成为了这个观点的化身,逐渐从温和的情绪先行者养成为一个极端的情绪先行者。
也就是除了自己相信的,以外都是异端。
思想的奴隶的朋友圈,常常今天出奇的自豪而明天出离地愤怒,上午还阳光明媚,而下午就主张这个人要“查一查”,或者批评这个人“屁股是歪的”。
这就是为什么遇到意见相反方,就会产生攻击对方,举报对方、对其人格侮辱的动机由来。
- 下一页
对于情绪先行者来说如果他坚持的确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逻辑先行如果想赢需要花费巨大代价来抠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