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海峡原始人化石的发现经过及其意义

【《化石》杂志2016年03期,作者:刘志成】

1999年,泉州考古学者刘志成在石狮市发现台湾海峡原始人化石,经厦门大学教授蔡保全与刘志成等众学者共同研究,确定其为古人类肱骨化石,该重大发现得到了贾兰坡院士的认可。贾兰坡院士根据发现者的意见将其命名为“海峡人”,并为其题词。

500

500

第一件海峡人化石发现的经过

1998年11月,在石狮市祥芝电讯站,蔡久芳先生打电话给泉州晚报社编辑部,说他那里海内出水一些东西,需要泉州考古学者刘志成的电话号码,希望编辑部能够联系到刘志成,编辑部的记者林少川就把刘志成的电话告诉蔡久芳。然后,林少川打电话给刘志成,告诉他蔡久芳要请他过去看看,并说自己也想去。

蔡久芳打电话给刘志成,告诉他真实情况,刘志成当即决定星期六过去,并打电话告知林少川,约定届时在车站相见。到了星期六早上,刘志成、林少川在车站碰头,刘志成还带了一个学习考古的人,叫做方顺发。他们从泉州出发去祥芝,到了祥芝,找到电讯站,刚好在海边。他们找到了蔡久芳,刘志成说:“你赶快带我们去看看,喝完茶就走。”小庙离电讯站不远,刘志成第一次见到这个小庙,庙横额上写着“万阴宫”,两边刻有楹联“十方白骨归祠宇,万千阴魂佑福人”,里面立有“东海历坛”和“万阴公神位”。

万阴宫有两间房间,一间放了许多从海底捞上来的骨头,前面放着蜡烛,还烧金银纸,香炉点着香。刘志成问蔡久芳:“你们是怎么处理这些东西呢?”他说:“以前捞起来的,有像鹿角一样的东西。这些东西就堆在万阴宫里,等到要堆满了,泼上柴油烧掉,已经烧了一二十年。”刘志成捡了几块骨头出来,他一看就知道大部分是化石,他很高兴。这时林少川问道:“这是化石吗?”刘志成告诉他:“黑的是化石,白的还没有变成化石。”林少川又问:“你怎么知道是化石的呢?”刘志成说:“要看其轻重,看其颜色。骨头颜色变深,拿在手里比一般骨头重很多,质地越硬越形成化石,不硬就没有成为化石,骨头质地越硬越好。颜色越深,重量越重,它的石化程度就越深。”林少川又问:“那这些有用吗?”刘志成说:“有用,是化石就有用。”

刘志成还告诉林少川和蔡久芳,他从1972年就有订阅有关《化石》、《古脊椎动物化石与古人类》等期刊杂志来自学考古。1978年,泉州民主党派在挖厕所,工人挖出一块象齿的化石,他们拿到海交馆鉴定,当时就是经刘志成之手负责把象齿买下来。

刘志成、林少川他们当天就捡了几十块化石带回泉州。又过了一个星期,刘志成带方顺发雇了一辆汽车从泉州到祥芝到万阴宫,用了一天,捡了33袋大小不等的化石带回泉州刘志成家。他们又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请泉州的文史爱好者张和平帮助对化石分门别类,排了满满一个大埕,刘志成和张和平从中拣出了一个人类右肱骨化石。 

500

图为“海峡人”化石发现者 刘志成(右一)和记者林少川

刘志成把这支人类右肱骨拿到泉州卫校解剖室,他看了五具人类骨骼,是和这件右肱骨一样的。他又看了一本非常厚的苏联的解剖书,拿化石对照里面的骨骼图。他又同卫校的解剖教师举行座谈,其中一个老师一看就知道这是人类右肱骨,这是他的专业。后来,刘志成把这支右肱骨化石拿到厦门大学蔡保全教授处。蔡保全非常高兴,询问了化石的来龙去脉后,表示希望把这件化石先放在他那里研究,然后他要带到北京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去,请他的同学、老师一起研究。

刘志成把在台湾海峡发现大量古脊椎动物化石这件事也告诉了当时的石狮市博物馆馆长王人秋。王馆长很高兴,希望刘志成把这些化石给他。刘志成就叫方顺发把他的那些化石大部分用汽车载给王人秋,还特地带他去万阴宫看。后来王人秋告诉记者,他说石狮发现大量化石,说这些化石的年代非常久远,刘志成和方顺发赶到石狮日报社,把记者要发表的文章拿来看看,修正了华师的年代,于是报纸上发表的文章所载的年代就以刘志成说的为准。

后来,蔡保全很快来泉州来找刘志成,刘志成带张和平、方顺发陪同蔡先生去祥芝万阴宫看,他们把当时渔民关于化石出水的情况以及这些化石基本上在台湾海峡哪个方位出水的情况告诉蔡保全,蔡保全做了详细的记录。他们又到永宁镇码头港边去调查,在一个山坡上,他们发现了一个大墓,前面立了一个碑,碑上刻着“好兄弟之墓”。刘志成请教当地居民,他们告诉刘志成,这里面埋得是一些从海里捞上来的黑黑的东西。刘志成问他们:“这个墓很大,里面埋了多少件这样的骨头?”他们说有成千上万件。刘志成又到一个古老的码头,在码头旁边,他看到有一堆长长的,比汽车长一倍的,在地上堆满了从海里捞上来“好兄弟”,可惜上面全部都有烧过的遗迹。原来是当地渔民尊崇的风俗,他们把从台湾海峡打捞上来的黑黑的骨头,堆放在码头旁边,骨头堆的前面挂有对联,摆香炉上香,烧纸钱、金纸,风一大,大火把整个“好兄弟”都烧掉,一年烧了好几次,这里堆了好几十年,就烧了好几十年。刘志成到的时候,看到有一米多厚烧剩下的骨头,有的没有烧,有的烧的破碎的,有的还是完好的。刘志成非常感慨,这几十年不知道烧掉了多少的化石!刘志成回到石狮博物馆,把这些情况告诉博物馆同志。后来刘志成和张和平、方顺发到鲟埔(泉州东海鲟埔)调查。在鲟埔西部南海边小庙内,也有好多被烧的破碎的化石,还有一些破旧的墓里面里也放了一些化石,刘志成一行捡了一些回来。张和平还到惠安一带以及石狮永宁一些地方做了调查。后来,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张振标来到厦门,蔡保全也带他来到泉州找刘志成,来看这些文物,做调查。

“海峡人”化石命名及报道

1999年暑假,蔡保全利用假期,带这那件人类右肱骨去北京,到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请他的老师,同学们一起来鉴定。贾兰坡先生看了化石非常高兴。蔡保全把刘志成他们对这件右肱骨的初步命名的想法告诉贾兰坡先生。贾兰坡先生表示同意,并欣然拿起笔,写下“海峡人”交给蔡保全,让他带回来。

蔡保全从北京回来,打电话给刘志成,告诉他根据贾兰坡鉴定,可以把这个海峡人化石公布出来。刘志成建议让林少川来写,先由泉州晚报社来报道蔡保全说可以。一个星期后,林少川还没有答复。刘志成急了,他和蔡保全联系,蔡保全也急了,他说你们泉州不报道,他就在厦门就报道了。于是,刘志成又马上打电话联系林少川,林少川决定“我们明天就走”。第二天,晚报社派车将刘志成、林少川与女记者李妍送到厦门大学。林少川在厦门大学采访了蔡保全,还给化石拍照。下午四点回到泉州,林少川就开始写稿,一直到半夜12点半终于完成。到了第二天,这篇报道就出来了。报道轰动了好一阵子!包括台湾地区在内的中国著名报纸以及国外报纸至少五、六十家转载报道。台湾学者也纷纷表示为台湾海峡找到了海峡曾经是陆地的实物证据而高兴。

2005年,第二件“海峡人”右胫骨化石在石狮被发现。

500

上图为第一支、第二支“海峡人”骨骼化石

500

上图为第三支“海峡人”左股骨化石

2009年5月,刘志成在泉州市丰泽区鲟埔村万阴宫发现了第三件“海峡人”骨骼化石。这是一根古人类左股骨化石,该化石呈棕褐色,其重量较正常人类股骨重出许多,光滑,已完全石化。该化石股骨头、股骨体、上踝和内侧踝均保存完好,仅股骨上端大转子、外侧踝有磨损。长约483mm,股骨头直径约48mm,中部股骨体直径约32mm,股骨踝约78mm X 59mm,这是目前保存最完好,长度最长(第一根长311mm、第二根长93.5mm),质量最好的“海峡人”骨骼化石。

500

图为刘志成向记者展示“海峡人”左股骨化石


大量古生物化石证明——两岸本一体

台湾海峡原始人骨骼化石以及古生物化石的发现,有赖于闽台沿海渔民的传统习俗。在永宁、祥芝、鲟埔等沿海小镇的海边,渔民在台湾海峡捕捞作业时,从海底打捞出来的,无论是人的或是动物的遗骨,甚至瓷片等物,均不扔回大海,必须带上岸妥善安置,甚至有的渔村还专门修建庙宇存放和供奉,好让这些流散于海里的残骸有个安稳的归宿,烧香祭拜祈福,以保佑渔民海上作业平安。有的还集中焚烧或埋葬,并立墓碑刻上“好兄弟墓”四个字。 所以“万阴宫”又叫“好兄弟庙”。闽台两地都有流传着拜“好兄弟”的传统风俗,这与闽台地区的中元节“普渡”文化有关。

“海峡人”骨骼化石以及大量的古生物化石被发现,说明在没有形成台湾海峡之前,这个地方生活有许多原始人以及原始生物。“海峡人”以采集、狩猎为生,甚至以捕捞鱼虾为生,所以“海峡人”骨骼很健壮。“截至目前为止,石狮海域所发现的陆生哺乳动物化石总数已达万余件,种类共计28种,其中包括灵长类1种、啮齿类1种、食肉类7种、长鼻类3种、奇蹄类4种、偶蹄类12种。他们分别是‘海峡人’、豪猪、狼、熊、大鬣狗、鬣狗、豹、普通狐狸、野猫、普氏野马、野驴、额鼻角犀、披毛犀、剑齿象、猛犸象、古棱齿象、野猪、达维四不像鹿、梅花鹿、水鹿、黑鹿、马鹿、麂、羚羊、短角水牛、大额牛、野牛等”。 这说明在距今1~3万年前,台湾海峡这片陆地生活着各种类型的古动植物。有现代常见的野猪、狐狸、狼、虎、熊、豹、驴、犀牛、羚羊、野猫、野马、野牛、梅花鹿、四不像鹿等各种鹿类以及各种狗类;比如鬣狗,现在只有在非洲大陆才能看得到,而在当时曾广泛分布于我国,在台湾海峡地区也采集到大量的化石,就有斑鬣狗等种类,与非洲仅存的斑鬣狗十分相似,只是脖子、四肢稍微长些。比如四不像鹿(麋鹿),现今我国只有安徽、江苏地区才有,而当时的台湾海峡地区,四不像鹿的数量非常多。“据历史记载和有关资料表明,在全新世早期与中期的气候最佳时期,四不像鹿曾一度出现在内蒙古阴山。在更新世晚期末次冰期,由于台湾海峡成为陆地和当地气候环境的适宜,也使它们大批南迁至此,石狮海域东山海域和漳浦海域大量化石的发现足以证明四不像鹿在那时曾是最庞大的群落之一。”还有披毛犀、猛犸象这些古北寒带的物种也曾经生活在台湾海峡地区。披毛犀与猛犸象生存于同一时代,并在冰河时期存活了下来,活跃在欧亚大陆北部。而中国发现的披毛犀化石较集中的分布在东北平原。在冰河时期,猛犸象和披毛犀南下台湾海峡地区,这里的气候适合他们生存;而当台湾海峡地区气候上升,就不适合这些动物生存,他们又向北方迁徙。 

学者们推测,在1-3万年前末次冰期的时候,全球气温平均下降12℃,以致欧亚大陆北部、在中国的东北、华北地区气温骤降,不适合动植物生存。同时,海水比现在下降了100多米,我国从渤海、黄海一直到东海大部分海洋形成了陆地,由于气候寒冷,很多动物由北方一直往南迁徙到台湾海峡地区繁衍生息,从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动物群体。披毛犀、猛玛象就是从欧亚大陆北部、东北部的南下到达台湾海峡的动物群,这里成为它们的家园。由于海水比现在下降了100多米,海水深度平均仅有40米的台湾海峡地区,此时必然大部分暴露于海平面之上。那时的台湾海峡,东有高高屹立的台湾中央山脉,西有不断隆起、阻挡寒风的闽浙山地。夹于其中状如盆地的台湾海峡,气候宜人,繁茂的树林、灌木和草丛为它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非常适合生存,大部分动物同时期也迁徙到台湾岛,生物种群多元化就成为台湾海峡地区的特征。

500

500

刘志成运回家中的巨大残缺化石

“经鉴定,目前石狮馆藏古生物化石中既有属于北方寒温带的动物,也有属于华北地区暖温带的动物,还有属于长江、淮河流域北亚热带的动物,以及福建境内土生土长的南亚热带动物”。这证明了台湾海峡成陆时期气候条件优越,适合各种古动植物生存。在这些古脊椎动物化石中,部分化石上存有人工砍砸的痕迹。在原始的砍砸器中,不仅有石器类工具,还有骨质类。“石狮海域发现的材料中,具有明显人工打击的骨、角制品共计56件。”这些骨骼标本被划分为“工具类”和“非工具类”。其中非工具类的有毛坯和环切两种,毛坯和环切是古人类对这些骨骼的初加工,还未形成工具;工具类的有角锤、尖刃类骨器、宽刃类骨器、铲型骨器、复合工具、磨具,相当于现代人类使用的铁锤、刀具、铁铲等常用的工具。例如,在56件骨骼标本中,就有8件角锤是用四不像鹿角制作而成。这些鹿角的前枝部分被折断或砍断,直至前枝的根部;后枝截断多余部分,仅留下大约130—150mm长度作为手把。采用角环作为锤部。这8件标本的角环底部和边缘部位,都有因砸击而遗留的砸痕和砸坑,同时角环边缘的瘤状突起由于使用而大多已经被锤平。针对四不像鹿角锤的制作、使用,我们可以发现:“海峡人”具有原始制造工艺和使用工具的能力。还比如,“海峡人”将牛的肩胛骨加工成“骨刀”,相当锋利。相比石器工具,骨质工具不仅同样坚韧,而且十分轻便。这些标本除了是实用工具外,还有一部分的骨骼上面有刻画条痕,条痕具有普遍的规律,这被专家们认为是原始艺术。在原始艺术之中,比如贝壳项链、比如岩壁画以及这些具有普遍规律的骨骼刻画,都向现代人透露出原始人类的思想。 

可见当时在台湾海峡成陆地区,“海峡人” 需要不断的进化(生理和心理),制造和使用工具,才能在猛兽环视的艰苦环境中生存。因此,“海峡人”在与自然斗争的过程中,发明了用火,学会了制作简单的工具,利用动物骨骼制造简单的骨质工具,从而进行狩猎,将大型动物进行宰杀、分割。依靠这些工具,势单力薄的海峡人在原始猛兽横行的恶劣环境下依然能够生存繁衍。

当气候变暖,冰山融化,再加上板块运动造成的地陷,台湾海峡地区海水上涨,陆地逐渐被淹没。部分“海峡人”逐渐向北往大陆迁徙,向南的“海峡人”逐渐迁徙到台湾高山。这些台湾的“海峡人”因长期居住在台湾的高山之上,所以被称为高山族。因此,这些“海峡人”最初也是来自大陆。在末次冰期,全球海平面下降140m,台湾和大陆是连成一片的整体,台湾的东南方才是大海,也就是说,大陆的东南海岸线是在台湾,台湾自古就是连接祖国大陆的一部分。台湾海峡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个地区本身是大陆的一部分,是一片陆地。在菲律宾海板块向西北运动与亚欧板块冲撞过程中,台湾海峡地区地壳逐渐下陷,逐渐形成洼地;地壳隆起部分形成台湾系列山脉,台湾产生。在全球气候逐渐变暖的过程中,大量冰川融化,海平面上涨,台湾海峡地区的这一片低地逐渐被淹没,形成现在的一片汪洋,台湾海峡形成。

500

图为《台湾海峡成因初探》插图,昌元沙脊

然而,在台湾海峡地区没有形成汪洋之前,大陆到台湾的最近道路是泉州(现晋江)—昌元沙脊—鹿港。大陆原始人可走昌元沙脊到达台湾,“海峡人”也可以从昌元沙脊到达台湾。并且可以在昌元沙脊补充淡水、食物和避风。这证明了台湾早期的人类是来自大陆。昌元沙脊,“在早期的高海面条件下位于台湾海峡中部海中的一片玄武岩岛礁——昌元高地处于当时的海面之上,是古人出海捕鱼发现的,古人从闽中出发到昌元不过90余公里,只需要渡过一条河便可到达台湾。” 《台湾海峡成因初探》这本书探讨了古闽人从大陆到台湾的多条通道,提出了‘泉州(现晋江)—昌元沙脊—鹿港’线路是通往台湾的最近的通道。我们可以设象,在海平面下降的情况下,台湾海峡陆地全部露出水面,那么“海峡人”以及古生物可以很简单的在大陆和台湾之间来往。即使水面逐渐上涨,古闽人还是能够通过舟船寻找最近的距离实现渡海迁台。

三件“海峡人” 骨骼化石的发现以及在台湾澎湖列岛发现了古人类化石,这些古人类骨骼化石的发现,证明了台海两岸的人类同宗同源,是对台海“分裂论”进行了有力的回击。这些发现是闽台考古史上的重大突破,填补了台湾海峡古人类考古的空白。它为科学鉴定“海峡人”体型特征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为研究“唐山过台湾”的历史渊源提供了最早、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并说明了台湾的早期人类是从大陆过去的。它再次证明了在台湾自古至海峡成陆时期,台湾和福建一体化的不争事实。

500

图为《台湾海峡成因初探》海峡成因插图

(完)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