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西医的认识和故事 

500

最近看到网上流传的一副对联,意思不外乎“生意红火”“财运兴旺”之类。问题是对联的当事方,来自一个镇卫生院,这就让人有点不知说什么好了。

古人就算开棺材铺的,也知道说只求一口温饱,医院生意红火,怎么听都有点怪。

当然,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确实道出了而今现状。医院生意兴隆,每天都有人排队,就诊量越来越多,医生越来越缺,床位数量远超国外,种种医学现状让人担忧。

恰好,昨天又是刚刚过去的世界传统医药日(每年的10月22日),我们就来讨论下,现代主流医学(即西医),与中医相比,到底有什么区别?流传了几千年的古老中医,是否有当今医学现状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西医是有形的科学,中医是无形的科学

500

现代医学在解剖上功夫很深,但严格来说那叫尸体解剖学,因为解剖的是人死以后。

导致它只能观察人体有形的一面,而中医观察的是活人的生命现象,观察人的精气神,这些无形的能量,在死人身上是看不到的。

因而西医在有形上达到了高峰,中医则在脏象,五行、阴阳、经络、寒热等无形的地方探索到了根源。

这就导致西医看病时非要仪器不可,中医则是望闻问切,“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

总体而言,二者研究的都是人体的客观存在,西医可称之为有形的科学,它在检测有形物质上更胜一筹。

但也正因为其忽视了无形的力量,导致西医诞生至今一直在变化纠正,现在的理论,可能将来就消失了,今天的数据标准,明天可能就抛弃了。

好比抗生素,诞生之初被奉若神明,如今呢,国外对抗生素的使用不亚于做一场手术,我国对抗生素的使用也逐渐重视,严防滥用。

倒是中医这门无形的科学,数千年来一直传承发展,根始终都在那里,这样无形的智慧,绝非仪器可以衡量。

二、西医治病,中医医人

500

还记得电视剧【老中医】吗?

里面有这样一段场景,一个年轻人拜了名医翁泉海(陈宝国饰)为师,想要学习治病救人的本事。

翁泉海对徒弟说,学医前要先把字写好,徒弟认为这好像没什么关系,看病还需要写好字?

翁泉海说很有必要,比如开药方时,病人看到医生一手好字,心中自然更相信你,有了信心,十分病就去了一分。

这番话太有道理了,中医医的是人,治病时把人的精神,情志,喜好等都考虑在内,认为这些东西和疾病本身同等重要。

反观西医,它的重点毫无疑问是病,或者某个症状,除了疾病本身其他的都不算重要。

现实中也是这样,许多医生一手火星文,病人看都看不懂,难免就犯嘀咕,信心上就有动摇,对恢复必然有所影响。

三、西医是简单的对抗,中医是智慧的除根

500

西医许多治疗手段,无外乎杀菌,消炎,对抗炎症,根本思路是对抗,有炎症了就消炎,有细菌了就杀菌。

目的是战而屈人之兵(虽然未必能够做到),这种思路不能说错,但许多时候肯定不是好的选择,可能会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比如一个鱼塘,长了很多细菌,影响鱼的生长。西医处理时多半是撒药,对抗细菌,杀死细菌,结果可能连鱼也一起倒霉了。

中医则很简单,只要改善鱼塘环境,别让什么垃圾污水跑进去,根除细菌滋生的土壤,不战而屈人之兵,一切自然恢复正常。

四、西医只看局部,中医讲究整体

500

西医的医疗手段有很多,打针,吃药,输液,雾化,手术等等。

这么多手段,看起来十分强大,实际上套路并没多少变化,主要就是在针对局部。

有斑了就处理皮肤,上火了就清凉去火,发烧了就吃寒凉药物退烧,长肌瘤囊肿了就手术割掉。

很少考虑病症背后的原因,导致许多症状反反复复,最后演变为所谓无法根除的慢性病。

反之,中医把人当作整体,认为诸病于内必形于外,局部的病症来源于整体,反过来又影响整体,而不是单独的某个局部的问题。

任何病都有其整体原因,脏器,心情,饮食,生活,无不考虑在内,好像一个发达的网络,透过一点线索,找到症结的最终核心并解决它。

包括看病,中医当然是一个医生面对几乎所有的病,西医则是看一个病要跑一个科,不同的医生处理不同的局部。

五、西医重在控制,中医重在恢复

500

稍微仔细一点我们还会发现,西医调理疾病的时候,很多是以控制为主,控制为目的,而不是恢复。

比如困扰了无数人的三高,在许多患者眼里,一旦得了这个病,可能一辈子就要与控压药控糖这些药物不离不弃了。

西医对此也没什么好办法,甚至有所谓的论调直接说高血压无法根治,必须一辈子吃药控制,而吃药也就意味着花钱。

包括止痛药,安眠药这些,也都是以控制为主,控制你的疼痛与睡眠,强行让你处在一个看似安全的范围。

但时间一长,人也因此产生了依赖和抗药性,一旦你离开了药,出现什么后果就不得而知了。

归根结底,控制只是临时的手段,绝非解决问题的办法,病人真正需要的是恢复,没有任何一个病人会希望自己一辈子吃药。

中医之所以智慧,正因为它的注意力主要放在人的恢复上面,恢复你的免疫,体质,心态,脏器功能,气血循环,阴阳平衡,排毒能力等等。当你的身体恢复了,那些异常的状态指标自然也就回归正常。

500

最后我们必须强调,中医与西医并非你死我活,二者各有优势,但也都不完美。孰优孰劣,各人心中皆有一杆秤,没有争论的必要,更不用为了抬高谁而抹黑谁。

真正应该做的是传播中医,让更多人了解中医理念,对疾病与健康多一点认知,给防病治病多几条出路,而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挤在西医这一条道上。顺便问一句,明白了中西医的区别之后,你愿意看中医吗?

(来源:深圳梧桐山国医私塾教育)

中医和西医的灵魂对话

故事1

西医:天啦!这是一种全新的病毒!

中医:这是一种温病,疫毒。几千年来一直时有发生,没什么大惊小怪。

西医:我们需要新冠病毒进行基因测序,研究病毒的结构特点。

中医:老祖宗说了,这种温邪啊,主要通过口鼻入侵人体,首先影响肺部,常引起发热干咳乏力等感冒症状。

西医:我们成功研发了核酸测试确诊技术,可以在2天内确诊是否阳性。

中医:这个啊,通过望闻问切,一般十几分钟可以基本辩证它是瘟疫。

西医:新冠病毒很麻烦,常规西药没有效果,需要尽快研发新的药物。

中医:这个不难,喝汤药就可以了。药材啊,地里大把。

西医:好消息!我们已发现某某药物对病毒有效。

中医:我在喂中药。烧退了

西医:天啦,美国竟然有种特效药!马上引进过来临床试验。

中医:我在喂中药。不咳了。

西医:又研究发现几种药实验室对病毒有高效!

中医:我在喂中药,不喘了,重症已转为轻症了。

西医:通过研究发现,痊愈患者血浆确实有效,鼓励献血。

中医:我这里已经很多出院了,再增加些患者过来。

西医:天啦,我们竟然发现磷酸氯喹对病毒有很好疗效,这次科技部都证实了。

中医:不好意思,我初步统计一下,目前中医治疗有效率超过90%,几乎没有轻症转重症,重症死亡率也很低。

西医:我们正在联合科技攻关,一定能找到对付新冠肺炎的特效药的。

中医:你们继续玩吧,我这里患者基本痊愈了。我回家了,狗日的瘟疫,让我这个年过的,很久没抱老婆孩子了。

西医:喂,病毒都还没完全研究清楚,你就撤了?

中医:娘希匹,我是来治病的不是来搞研究的。

故事2

农夫和专家都要翻过一座山,山上有毒蛇。砍柴的人告诉他们,带上点燃的艾条可以安全过山。农夫买了一把艾草点燃,顺利过了山。

专家不相信,问砍柴的人:蛇怕艾草,有科学依据吗?

砍柴人说:现在还说不清有什么科学依据。

专家不理睬砍柴人的话,用打草惊蛇的办法过山,结果被蛇咬了。

砍柴人来救他,说:用艾草和姜丸能排蛇毒,你先吃3颗姜丸。

专家马上警惕起来,说:等等,你这药的化学成分是什么?做过临床三期、双盲随机、大样本对照实验了吗?

砍柴人说:没有。

专家说:这些都没做过,你怎么敢说姜丸、艾草能治蛇毒?这不是骗人吗?

砍柴人说:我们祖祖辈辈都是用这个治好的蛇毒。

专家轻蔑的说:没有科学验证的东西,我是不会信的。你说祖祖辈辈都用它治好蛇毒,那是胡说。蛇毒怕是自愈的吧,这叫自限行疾病,和你的药没关系。你就别在这儿给你那破药丸抢功劳了。

专家的毒伤越来越重,已经不能下地走路了。

一位老者来劝专家:你的药明明没有效果,你还不反省?砍柴人的药为啥有效,以后会被科学研究清楚的。就因为科学没研究过,就不能用来治你的病了?

专家生气的说:我不会听你的。我已经把伤口上的病毒拿去做基因分析、核酸检测,很快会找到特效药的。

老者说:毒蛇咬伤很厉害,不几天就要人命,你再等特效药会死的。

专家没有听老头的劝说,不久就死了。

500

事已至此,谈几点对中西医的看法:

1

疫苗、新药研制周期长,媒体对此要客观报道

500

首先申明,我绝无否定西医大夫的意思。广大医务工作者在湖北前线英勇奋战,可歌可泣。中西医并重、中医药全程深度参与治疗,是中央制定的治疗方针。我只是希望媒体别再取这样眉飞色舞的标题了,宣传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不要只宣传西医、拔高期望,不要忽视中医、假装看不见。新药、疫苗十之八九出不来,到时候看你们怎么给读者解释!

2

按西医的标准,要求中药做动物和临床实验,是削足适履

都知道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这个世界上,谁掌握话语权和标准权,谁就是正确的。限制对手发展的最好办法,是让全世界都承认你就代表标准。一旦得到公认,就可以对其他人生杀予夺。

西医和中医,目前就是这样一个关系。中医疗效再好,不掌握标准的制定权,一切都是抓瞎。人家说你“不科学”,你还不能还嘴。

人家说你“不指望中药有抗病毒作用”,人家说“中药在临床已经常用了,再加上我们的实验室,进一步还要做动物实验,假如说这些中药真的显示了(减少病毒进入细胞,要么显示了它能减少炎症风暴)效果,一旦有一些证据的话,中药是可以放心用的。”为什么死活不承认中药的作用,这下明白了吗?

建立中西医各自的评价体系,迫在眉睫。

来源:人民健康论坛;作者:壬岷;编辑:郑文明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