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期间居家办公指南
最近由于武汉肺炎的影响,很多公司虽然已经开工,但工作安排了在线上进行。还有许多公司,最开始将复工日期定为3号,后来变成10号,现在又推到了17号。
到目前为止,全国新冠肺炎的确诊病例已经达到42708例,远超非典时的人数。照目前局势下去,恐怕很多公司2月份都开不了工,只能在线上进行,人们的工作也大都只能在家里完成。
我从16年3月开始从事自由职业,离开每天嘴里厌恶的上班,开始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
也就是说,在过去的4年当中,我一直都过着像今天你们新冠肺炎时期一样的生活。不要说半个月不出门,就是几个月不出门对我而言也经常是家常便饭。
和许多人一样,我也经历了一个从不自律到自律的过程。尤其是2019年一整年,我下定决心推倒之前所有的生活方式,通过学习心理学和人类行为学,重新建立自己的生活。
因为在此之前,我一直幻想着,如果能给自己一段独立自由的时间,我一定能过上每天锻炼、早睡早起、清晨来上一杯咖啡坚持写作的写意生活。
但事实上,我把自己的生活过成了一团乱糟,甚至比上班的时候还差。
这是因为,生活其实像杯茶,永远是苦涩的,即便你拥有了自由,也只是偶尔会有回甘。而我却误解了生活,以为是一杯奶茶,所以到处找他的甜,还以为只是自己没找对地方。
从难度上来讲,在家管理生活和上班是两套截然不同的管理系统,一个要完完全全靠自己安排,而另一个,只用照着别人布置的任务按时完成就好了。这就好比,一个是在白纸上自己任意挥洒,而另一个是临摹,其难度根本就不在一个级别上。
鉴于未来可能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家办公,我将自己过去几年在家办公的自我管理经验总结了一下,供大家在新冠肺炎期间在家办公参考。
1. 防止被生活所柔化
人们谈到“自由职业”或者“在家办公”,常常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自由”——也就是说,时间想怎么安排就怎么安排,这恐怕是对自由最大的误解。
如果给人们足够的自由,通常他们会这样安排时间:上午工作,下午放松玩一会,晚上看看书早睡。
显得非常的科学合理并且劳逸结合对不对?
但一轮到执行,他们的安排往往是:上午玩一会,下午玩一会,晚上再玩一会。
如果你也是这样,请千万不要惊讶,因为人之本性就是如此。按照一般人的意志力,通常会优先选择更舒适、目标更短的事情去做。一旦你选择了,你就无心工作了。
当然,反过来,当你长期处于工作状态时,你也会觉得将时间花在吃喝玩乐上是在浪费人生。
因此,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两种不同的人,他们在经历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一种每天吃喝玩乐无所事事,觉得人生就应该用来享乐。而另一种,每天主动加班到深夜也不觉得累,工作就是他们的全部。
我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两种不同的人生,是因为工作和我们的生活其实是完全对立的——工作最需要的是孤立,将五官封闭起来,保持一个目标前进。一旦摄入过多信息,将会对这种专注构成干扰。
而生活恰恰相反,需要将你所有的感官都打开,让尽可能多的信息进来,你才能发现生活的细节和美好。这是截然相反的两种状态,从而促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
而一个人有限的精力,注定他只能在两者间选其一。倘若选择了后者,留给前者的精力就不多了。
因此,如果你要做点什么事情,我建议你到处留心,自己被生活所柔化。生活中有许多东西会柔化我们,让人沉溺于其中无心做事,用我们古人的话来说,那叫“玩物丧志”。
比如,很多人喜欢养宠物,一会儿看他睡着的可爱模样,一会儿开始工作了,宠物又来到他们的键盘上踩两脚,这时总忍不住要摸两下,顺便跟他玩了起来,一天就在这样,在一来二去之间过去了。
这种慵懒而粘腻的感觉时常会让人无心工作,最后他们对自己说:“算了,明天再工作吧。”
生活的可怕之处在于:让人柔化的不仅仅只有宠物而已,还有画画、运动、养花、小吃、玩游戏、追剧、娱乐节目、艺术展、旅行、摄影等等,每一个看上去温柔而美好的东西,都可能让人沉溺于其中而无法自拔。
有些人爱好繁多,每天看上去都很忙,然而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最后什么都会,但什么都不精,终究一事无成,一天常常就这样过去了。人生苦短,一辈子常常就这样过去了。我真的见过太多吃喝玩乐的人生,看着他们一天天地沉溺于生活,最终一事无成地死去。
当然,我并不是建议大家不要有任何的兴趣爱好,但如果你想保持长期的工作状态,那么你的生活重心就必须以工作为主,保持一种奋发昂扬、精神高度专一的状态,而不是一种松松垮垮、拖拖拉拉的被柔化的状态至关重要。
2. 精简你的生活
我刚才说了,如果要让自己处在工作状态当中,最好的方法就是减少外界信息量的干预,这也意味着:你的生活越纯粹、事情越少,工作效率则越高。
因此,最开始的时候你往往需要不断地精简你的生活,反复提纯,直到他不能再做减法为止。
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有一段时间我的目标是“读书”。我发现,光是“读书”这一项,就很复杂。我读书的来源有三个:一是微信读书,这个APP经常会送很多书,而且都是经典大部头。二是书商,他们会将最新的实体书以快递的形式寄给我,但通常内容都不是我最需要的,只能作为消遣。第三个是Kindle,里面有读不完的图书资源。
也就是说,光是免费的书籍,我手上就能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一堆,再加上每天微信公众号里的爆文,如果每个都读的话,哪怕将一天24小时都花在上面都读不完,因此必须做出精简。
比如有一阵子我最感兴趣的是心理学,那么我的做法是:文学书靠边站,历史次之,最后只剩下心理学。但心理学的书也有很多:从作者上来划分有弗洛伊德、武志红、荣格,从单本上划分有《活出生命的意义》、《心流》、《爱是一种选择》,我将他们一一列出来,再依照各自的重要程度排队……
如果每本书都想看,结果就是每本书都读一下,但没有一本是能读完的。生活也是这样,如果你什么都想做,结果就是没有一件事能做成。
光是“读书”一项就能精简出这么多的内容,生活比读书要复杂多了,如果你是新手,那几乎每天都能做出精简。
我举个例子:
有一段时间,我的生活只剩下两项活动:工作和健身。
有过健身经验的朋友都知道,健身通常分为两个重要任务:一项是减脂,一项是增肌,所以我通常会在上午做有氧1小时,下午再做无氧1小时。
这是什么概念呢?我一般会在早上7点30起床,洗漱整理完个人卫生8点,再做有氧1个小时,就9点了,上楼(通常这也要花上10分钟的时间)清洁完,等我做好早餐的时候,这时就已经到了9:30,吃完早餐再休息一会,直到10点,我才能坐在书桌前开始一天的工作。
也就是说,看似只运动一个小时,但零七八碎的上楼下楼、清洁卫生、换衣服之类的杂项,会让他总共耗时80分钟左右,这直接导致我原本8点多就开始的工作推迟到10点才能开始进行。
假如我偷点懒,早上8点起床,或者中间再玩一会手机,那整个早晨就基本上废了。同样,下午的工作时间也会因为运动而被压缩得极短。思来想去,我只好将每天的运动时间缩减至1小时,周一到周五做无氧,训练不同的部位,周六到周日则安排有氧,还可以休息一天。
我之所以将时间摆出来一分钟一分钟地算,是想告诉各位:即使你全力以赴地将所有的时间都花在目标上,你的精力和时间也未必够用,更不用提再往里面加那些乱七八糟的个人兴趣爱好了。
因此,在家办公,必须不断地做减法。
3. 你不是在安排时间,而是在控制你的意识
根据我上学时期的经历来看,我们通常喜欢这样来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
7:00 起床
7:00-7:30 洗漱
7:30-8:00 运动
8:00-8:30 吃早餐
8:30-12:00 写作业
是不是同样看起来很美好?但结果往往是:表确实是好好地贴在了墙上,至于最后有没有遵守,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在时间管理方面,最著名的要数“番茄工作法”,这种方法很简单,就是调一个闹钟,把他规定为40分钟,在这40分钟的时间内,你不能去做其他的事情,只能工作,到了40分钟一满,恭喜你,可以休息10分钟了。这样的一个循环,称之为一个“番茄”。
照这种方法执行的人,往往开始的时候都是假装在工作,表面上看起来正在做事,实际上心里一直在琢磨:“怎么还不到时间?怎么还不到时间?怎么还不到时间?”
因此,与其说这40分钟是在工作,不如说他们熬完了这40分钟,还安慰自己已经工作了很久。
而当你真正好不容易进入了工作状态时,闹钟又很巧地“叮”的一声响了起来,你原本就不多的工作时间就这样被打断了。
时间管理最大的误区在于:他试图用一个时间段将人的行为暴力框柱,而忽略了时间背后的主要因素:意识。
不自律的人其实并不是天生就不自律,也不是因为他们不想自律,而是长期地任由无意识工作,让他们丧失了目标感,从而不知道自己在这个时间段里该干嘛。
在一天的开始通常他们会这样问自己:“今天我要干嘛?”
想来想去,好像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推到明后天去做,那今天干嘛呢?还是先玩游戏吧!至少玩游戏的时候会产生几个短期目标,让自己无所事事的时间感到充实。
我之前在《时间的形状》中提到过“无意识”这个概念,一个人之所以缺乏目标感,大都是因为平时过于依赖无意识所致。而工作效率的低下,也大都因为无意识的过度干扰。
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体验:比如我想写篇关于新冠肺炎的文章,于是去知乎查“新型冠状病毒是什么”,来到首页,吸引我的不是“新型冠状病毒”,而是时间线上出现的一个更有趣的问题:“你们是用什么方法瘦下来的?”。
于是我顺便点击了一下这个问题,浏览起问题下的几百个答案来。我还看到其中一个答主的答案特别有意思,于是打开他的主页,浏览了下他的其他答案,发现他是个非常有趣的人。这让我情不自禁地私信他,和他聊了起来……这样不知不觉间,几个小时就不见了。
你看,在一系列的无意识的工作下,你甚至忘了自己一开始来知乎的目的是什么。此时目标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现在的感觉比以前更加愉悦。
这只是我举的一个例子,他对时间的占据就已经很可怕了,如果生活中这种现象累计多了后,你会发现,你起床、你玩手机、你的如厕时间,如果都不加以管理,你一天中的绝大多数时间都能被无意识所占据。
但如果这时你用自己的显意识干预一下,反复地提醒自己“我的目标是‘新型冠状病毒是什么’,其他内容不要去点击”,直到你完成目标为止,那就根本不会存在以上的现象。
我在看日本的职人片时,经常会被他们天生的使命感和目标感所感动,但我相信,一个人的使命感和目标感绝不是突然之间凭空产生的,要么从小就耳濡目染,要么靠着科学有效的方法训练而成。
我建议你们从一些小的事情开始入手,建立目标感。比如我们在坐地铁的时候,经常做的事情是什么呢?其实一个个看起来都很忙,不过是在一个又一个的APP之间反复地点来点去罢了:朋友圈刷一下、微博刷一下,再看看抖音,最后做了很多事,但同时又感觉什么事都没做,这就是无意识工作后的结果。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比如,在这个坐地铁的15分钟时间里,看完一篇公众号文章。
当你每一件小事都这样设定目标的时候,生活便开始由虚无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的目标,当一个又一个目标做完后,你的生活也逐渐开始产生了意义。
这时你可以逐渐地将所有的小目标都朝着同一个大目标前进,最终他们会形成一套属于你自己的作息制度,当新的作息制度形成以后,你也开始逐渐地不需要再靠着显意识干预了,因为这时你已经形成了新的无意识,你只用每天重复照着做就好了,直到事情又产生了新的变化为止。
所以,并不是先有作息制度才有的行为意识,而是先有的意识,最后才自然形成的作息制度,不要将两者弄反了。
4.再难的事情,也只是开头难。
就我过去在家工作的经验来看,所有在我们看来很难的事,都只是开头难而已。一旦你全身心地一头扎进去做,事情就变得没有那么困难了,至少没有你一开始想象的那么难。你害怕的,都是你想象中的害怕。所以你要做的,就是无论如何,成功也好、失败也罢,先让自己将事情做起来再说。
比如,对于我而言,坚持锻炼不难,难就难在每天都坚持锻炼。这个难度主要出现在冬季,想象一下:冬天长沙将近0度的天气,起床都成很大的困难,更别说穿着一件单衣在寒风中锻炼了。
所以我每次给自己的暗示是:先穿上衣服,人站在健身房再说,如果真的受不了了再回来休息也不迟。(你看,这又是显意识在干预无意识的结果)
事实证明,没有一次是真正受不了的。不仅不会感觉太痛苦,而且能经历与平时锻炼大为不同的体验。这种感觉就像从冰窟中炸出一道火焰一般,又像在夏天里极渴的状态下递上一杯冰水,对我来说,这是一种十分难得的人生体验,是一种全身从上到下通透的爽快感。
事实上,当我最开始重新建立自己的生活秩序时,几乎每一天都要跟自己说十几次“要有勇气”:尝试写作长篇大论需要勇气、锻炼需要勇气、起床需要勇气、把东西卖给陌生人(这里特指用闲鱼)需要勇气、做自己完全陌生的事情(比如装修设计)需要勇气、哪怕是收拾一次桌子,还是需要勇气。
很多人以为自律需要坚持,但其实自律不需要坚持,关键是刚开始的时候需要狠下心来,不要随自己的直觉和无意识去工作。一旦尝到甜头,感受到行为所带来的回报,一切便是顺水推舟了。喜欢的就继续做下去,不喜欢的不做就行了,不需要刻意去坚持。
从2016年3月份开始,时至今日,我已经经历了将近4年的自由职业生活。在这个4年时间里,虽然自律屡有失败,但我从未想过要重新回去上班。
很多人之所以喜欢上班,并不是因为上班有什么好,我时常见到人们一边骂着老板、一边抱怨着公司的制度各种不好,第二天又规规矩矩地去上班。
他们恐惧的,是一旦脱离上班,没有人跟自己布置任务,从此便丧失了人生的目标感,由此所产生的空虚感和抛弃感,比工作本身更加可怕。
所以,一旦给了他们一个超长时间的假期,反而感觉无所适从,不知道究竟该干些什么才好。因此内心又无比地渴望回去上班,渴望那种重新找到目标和方向的感觉。
我反倒觉得,大家可以利用这个假期,尝试着去安排自己的生活、建立起自己的目标、活出自己生命的意义。人不能总是甘于被别人安排,也应该尝试着去找到自我、活出真我,人生能拥有一次这样的体验,也不失为一份独特的经历和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