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节后恢复生产的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由于疫情的问题,节前各地政府都采取了必要的措施来加强防控,其中最普遍的就是小区与外界的隔离。从疫情分布来看,这是必要的。由于春节假期的延长,上班人员在家,所以采购问题不大。但是节后恢复生产问题就出来了:
1、民工和探亲回返的人员有相当一批被限制,比如江苏、浙江等地。这无疑是不利于企业恢复生产的。国务院一方面要求生产企业尽快开工,另方面员工又不能按期回厂,所以这不是经费减税能解决的问题。应当是,输出地一开通专列,集中,输出地采取由社区医院提前检查所有输出人员是否发热、咳嗽、x光片无异常造影。每够一辆大巴,集中到车站上车出发。不同的社区医院同步进行操作,这样保证列车正点运行直达目的地,下车出站时复查一遍有无咳嗽和发热人员。员工抵达企业就地隔离1-2天(这期间员工可以做上岗准备,地面可以喷洒84消毒溶液,通过药液的蒸发,可以达到对空气和物体的防疫消杀),无症状者即可上岗。输入方不能为了省事少担责而背离中央的决策。“只想收成不想种地”想法不可取。还是讲“全国一盘棋”好。今天(1月11日,央视新闻频道15时再次重播钟南山等5位专家对市民防疫的全部看法和要求——简单明了,连小学生一看都明白。所以地方主政官员反复学习一下,不要过度紧张,坚持科学预防就行了。毕竟忽略生产对防疫没有益处)
如果劳务输入地一概禁止人员落地,势必会打乱中央的总体部署。也就是说疫情控制还是要讲科学性,不能一刀切。
2、经过延长的假期,市场库存也有问题了,尤其是工业原材料和生活用品,还有急需医疗卫生物资等等。而且这次疫情的爆发也再一次印证了袁隆平的道理“中国粮食必须依靠自己”。实际上,“袁隆平的道理”是表达了一个普遍的规律,比如这次疫情所需物资,事实证明依靠国外是不行的——中国14亿人口,而欧美+日韩也没有这么多人口,所以像口罩和隔离服这一类物资,国际采购+捐助不可能解决中国的问题——产能有限。“增加储备”那是后话,当前一定要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和供应。
要知道,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和供应,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等无一不需要审密筹划。实际上即使上游的原料辅料生产,同样需要这一流程:上游原料辅料生产-运输配送-设备人员-成品制造-后勤保障-质量控制-物流中转-配送(下游成品生产厂)。甚至要包括看似不相关产业链,实际上都有系统的相关性。各地要清醒地认识到,在经济社会,从每个经济细胞到整个国家,根本就不存在单因素的问题。
当前最重要的是统筹考虑:毛泽东讲过:“大权独揽,小权分散,各方去办,不离原则”。所以,要避免各地“分封割据”自行其是。
3、小区封闭是必要的,但是社区不能只防外,不防内。小区内的防疫,比如楼道、街道、垃圾箱的消杀还是必要的。另外现在普遍对小区的人员限行一定要统筹考虑:比如山东西部某城市,规定超市9点半到10点开门营业,保留的个别菜市场7点半开门营业。于是一大早所有的市民先集中到了这个菜市场。门口人头攒动,你想叫他们每隔1米5排队,不可能——门前没那么大的地方。市民采购的多重需求,那不是一个菜市场可以解决的·,一般都是在超市-菜市场-临街商店之间解决。
不要以为临街的馒头房就不安全,里外隔离不间断营业,既没有排队现象,周遭也没有菜摊和生鲜,从防疫上讲,这就是一种人群的分散效应。这比任何超市和菜场都安全,为何”一封了之“反而都要聚集到菜市场?君不见,从菜场提着生鲜蔬菜,再提着馒头面包,全都放在一个车筐里,这就符合防疫卫生的要求了吗?再说勤洗手,菜场超市里购物者出来能清洁两手吗?真搞不懂地方的管理决策者是怎么考虑的。
4、规定超市上午延迟开门:9:30-10点开始营业,下午17点关门。但是又规定小区13点以后禁止出门,请问,这都“净街”了,超市为谁服务?为何超时时间不改成早7点到13点?这样超市员工也可以好好休息,不是吗?政出多门,哪个部门都能自个”下召“,怎么就没见管理者思考这个问题。党中央的决策需要地方能够保持一致——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地方上应少给中央的决策添乱。
问题当然还有不少,比如上班通勤,现在大都老少分居,出门去照顾老人以及孤寡买早点(买早点时菜场不开门)等等。放假期间还好一些,企业恢复生产后问题就都来了。还是一句话:
所有的问题都是系统的多因素相互交叉问题,都需要综合考量。不能老蹲在屋里做决策——认真实地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