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势涨停!双黄连考验二股东,太龙药业业绩压力挑战了谁

500

500

一则看起来颇似乌龙的消息,大大提振了太龙药业。但重要股东的火速减持,也考验着人性。这是一场人类与病毒的斗争,是股民与市场的对抗,也是太龙药业和自己的战役。

文丨顾小白  编辑丨杜海  来源丨正经社

一则来自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的关于“双黄连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消息迅速引起高度关注。尽管饱受质疑,但却成了医药股的“救命药”。

截至2月5日,A股包括哈药股份、太龙药业等多只医药股继续逆势涨停。其中,太龙药业在近7日收获了5个涨停,股价自2019年以来涨幅高达61.89%。但二股东在危难之际的火速减持,套现600万股离场,却被外界解读为“发国难财”。

无论是口罩还是双黄连,紧张情绪在让股市波动的同时,也在考验着人性。

01

双黄连拯救了谁

1月31日深夜,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对外宣布: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消息经官媒转发后迅速发酵,各大药店的双黄连口服液很快就被抢购一空。

但随后,双黄连对于病毒的作用遭到质疑。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李兰娟院士指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用于预防和治疗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换言之,双黄连口服液是否能抑制新型冠状病毒暂无定论。

在遭到多方权威辟谣后,上海药物所对外坦承,该所证实双黄连口服液可以抑制病毒的说法是准确的,但“也不能太拔高”,其对病人如何有效,还要做大量的实验。

尽管这则消息目前看来更像是一个乌龙,但却大大提振了医药股。

正经社查询东方财富网数据了解到,受疫情影响,医药板块一反去年的萎靡不振,在近一个月内表现得异常活跃。

鼠年首个交易日,沪深两市跳空低开,3200多只股票跌停,两市市值蒸发5万多亿元。但在双黄连信息的影响下,太龙药业等医药股却一字涨停,买单封板量超过百万手。

随之而来的,就是股东的套现热情。2月3日晚间,太龙药业发布股东减持计划称,持股6.02%的第二大股东吴澜,拟在15个交易日后的6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交易减持不超600万股。按照当日股价,此番减持最多可套现超过4000万元。

这一举动,被外界称为吃相难看,“发国难财”。

事实上,自疫情爆发以来,太龙药业的股票就一路飘红。2020年以来,太龙医药股价从4.54元/股涨至2月5日7.35元/股,涨幅高达61.89%,且在1月20日之后收获了5个涨停板。

02

太龙药业关联了谁

除此之外,太龙药业与上海医药所的关联关系亦引发高度关注。公开信息显示:

太龙药业旗下全资控股子公司新领先医药改制于中科院下属研究院,与同属于中科院的上海药物所出自同门;

2014年,太龙药业正是从上述减持二股东吴澜和另一关联人高世静处,斥资3.2亿元购得新领先医药。

如此巧合,难免让人浮想联翩:上海医药所此番有营销嫌疑,而太龙药业则因新领先医药与上海医药所这层关系陷入质疑风波。

尤其是,上海医药所还是一个有“前科”的知名研究所。

不久前,上海药物所宣布同中国海洋大学和上海绿谷制药有限公司联合研发了治疗阿尔兹海默症新药“甘露寡糖二酸(GV-971)”,并称该药物对阿尔兹海默症有改善效果,并且未发现相关毒副作用。该药物于2019年11月一经上市就被抢购一空。

但这一药物引发了一连串质疑,且该药物核心研究员耿美玉遭到了知名学者的举报,称其数据造假。

同时,耿美玉的另一个身份,是绿谷集团董事长吕松涛控制的一家名为斯内华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的监事,该公司是的母公司即是“甘露寡糖二酸(GV-971)”全球开发许可权的拥有者。

03

业绩压力挑战了谁

抛开舆论因素,太龙药业的业绩也并不亮眼。

正经社查询公告发现,太龙药业预计2019年实现净利润4200万元-5000万元,扣非净利润2530万元-3330万元,实现扭亏为盈。历年财报显示,太龙药业2016年-2018年间营收分别为9.53亿元、11.68亿元、11.95亿元;三年来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却只有0.04亿元、0.05亿元、-1.15亿元。

其中,2016年-2018年,太龙双黄连口服液的销售量分别为2.07亿元,1.66亿元、2.07亿元,占总营收比21.72%、14.21%、17.32%,并不算高。

根据太龙药业2019年半年报,药品制造为公司营收主要来源,在2019年上半年贡献了4.83亿元,占整体营收的81.35%;毛利率为34.73%,而整个医药制造行业的平均毛利率为53.86%,落后了近20个百分点。

和太龙药业类似,同样受到双黄连舆情影响而股价大涨的哈药股份,双黄连类产品对业绩的作用也并不大。2018年财报的数据显示,2018年度哈药股份的双黄连口服液销量为1.90亿支,生产量为1.91亿支,在生产量和销售量均比上一年度下降的同时,库存量反而增加了80%。

除了业务增长乏力,太龙药业的债务压力也不小。截至2019年三季度,太龙药业账上有5.43亿元长期借款。参照2018年度业绩,这个数字达到了其全年营收的一半。

另外,太龙药业2019年前三季度应收票据和预付款分别为1.06亿元、8673万元,同比增长57.89%、66.36%,在市场上的话语权也在逐渐减弱,业绩压力不小。

一次偶然的双黄连概念爆发,让太龙药业从一个沉默的中药企业站到了舞台的中央。

这是一场人类与病毒的斗争,是股民与市场的对抗,也是太龙药业和自己的战役。【《正经社》出品】

【声明:文中观点仅供参考,勿作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编|唐卫平·编辑|杜海·校对|然然


转载正经社任一原创文章,均请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权信息,否则视为侵权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