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聊聊新型肺炎疫情中所暴露出的各类问题

500

随着越来越多的有关新型肺炎疫情的信息被披露,就目前而言,本次疫情暴露出了以下问题:

一,切断病毒传染源,禁食野生动物不留为空话

从17年前的SARS到此次新型肺炎,食用野生动物给我们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一方面,因为食用野生动物而导致的猎杀围捕和市场交易,让不少物种濒临退化、濒危甚至灭绝。这个明显有违我们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要求。另一方面,本次疫情起源于武汉华南海鲜市场,据称那里既没有经营野生动物的资质,也没有相应的市场监管和防疫措施,属地政府应有的监管角色严重缺失。这个既是此次新型肺炎产生的重要原因,也是本次疫情爆发的根源。从这层意义上讲,应将此次危机及时有效地转化为保护生态和公共安全的实际行动,相关立法和监管应尽早尽快提上日程。

二,目前的公共安全突发事件预防机制存在缺陷

梳理新型肺炎疫情相关信息会发现,早在2019年12月8日,武汉即发现第一例不明原因肺炎。2019年12月31日,武汉市卫健委首次公开发布通报称,有多例肺炎病例与华南海鲜城有关联。2020年1月9日专家组确定病原体为新型冠状病毒。直到1月20日晚,钟南山院士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肯定人传人。而1月27日,武汉市市长周先旺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被问及“信息披露是否及时”回应称,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地方政府必须经过授权后才可披露。对此,也有专家提出质疑,武汉市政府虽无传染病疫情公布权限,但根据政府信息公开规定,诸如政府的防疫准备、防疫机关设置等有关政府信息仍需及时、准确公开。很显然,此次疫情充分暴露了我们在预防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当然,一方面,随着疫情的进一步防控和缓解,最终针对此次疫情披露不及时的问题,其责任和权利如何划分会有定论。另一方面,针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预防机制的改进工作,亦应尽早尽快提上日程。

三,先发表论文还是先防控?科研成果写在哪里?

在新型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一篇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论文,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推到了风口浪尖。原因在于:该篇论文称,研究表明,自2019年12月中旬以来,密切接触者之间已经发生了人际传播。此外,从1月1日至1月11日,共有7位医务人员感染,但公众对此一无所知。科学家是该先发表论文还是该先进行防控?争议的焦点由此而来。对此,科技部已发文作出明确要求,要把研究精力全部投入到各项攻关任务上来,把论文写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战胜疫情中。同时,把科研成果写在中华大地上,这既是学术圈面临的考验,也是公众今后势必关注的焦点。

四,一些地方干部的素质和能力等相对较差的问题

​应对疫情就是一面镜子。干部的态度如何、能力如何,心里是不是装着百姓的冷暖安危,治理能力是不是跟得上时代要求,面对复杂风险矛盾有没有化险为夷、把事情办妥的本领,这面镜子照得一清二楚。从一问三不知的黄冈卫健委主任唐志红被迅速提名免职,到湖北省红十字会有关领导和干部在疫情防控期间接收和分配捐赠款物工作中存在不担当和不作为等问题而被问责,充分暴露出了一些地方干部素质和能力有待提升的问题。同时,这也要求各级政府在今后的干部培训、锻炼、选拔和任用方面需进一步加强。从长远讲,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已然也是刻不容缓。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