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事变前中共中央与项英的战略分歧——从新发现的白艾笔记说起
现在没时间写东西了,但看到史料还是想把它保留下来。
《皖南事变前,周恩来和项英、叶挺、陈毅 、袁国平的对话》全文如下:
周恩来同志到云岭村。叶挺说:“这里就是云岭村,这里只住军法处和副官处。”指着村上的鸣凤石说:“老乡叫簸箕石。”袁国平说:“像个大簸箕,口向村里。云岭村富商地主多,迷信说全靠大簸箕的风水好,向里扒。”周:“你们新四军军部的风水可不好,三面是国民党的军队,住在国民党的大簸箕里。”陈毅:“弹丸之地。”项英:“就这人家还不想给哩。”陈:“你这是江南特殊论,捆住自己的手脚,听从国民党的摆布。不欠阎王债,不怕鬼打门。胸无城府,以诚待人。一团、三团都给你调回去了,给个六团还扣下一个营[1],你这是执行中央方针?”项:“六团主要骨干都给了。”陈:“好吧,叶飞去了,再加陶勇、王必成,我也能把这盘棋走活。”陈再跟他吵架。项:“从油山[2]吵起,见面就吵,每次来军部,别处不睡,偏睡我这里,跟我吵。”陈:“这个人,老保守,在油山,环境紧张,他把全部金子、银洋捆在自己腰里。我说,你分散分散吧,小心坏蛋看上你,谋财害命。他说,这是党的财富!现在他又把上千干部,延安来的、前方来的,捆在自己腰里,进了他的教导大队,就难出去啦!”项:“老实说,六团干部给你,我还不放心,你老兄要他们钻到苏州、上海去打游击,弄不好倾家荡产啊!”陈:“周副主席、叶军长做证人,我立下军令状,要是我杀进苏州、上海去,打好了,你军部就挪窝,到苏南茅山来。”周:“这个问题上,我要同陈司令坐在一条板凳了。军部到苏南去,比住在国民党的簸箕里自由。可以执行中央的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方针。”袁:“华北和华中不同,华中到处有国民党正规军,一发展就要摩擦。”陈:“苏南冷欣、苏北韩德勤两个反共顽固,我们和他们摩擦不少。”项:“他就爱捅蒋介石的马蜂窝。同志哥,不要捅垮了统一战线啰!”陈;“我在苏南捅了八个月的马蜂窝,统战牢固的很。我穿的军装,布比你身上的好看。我送来的税款收到?有不少是蒋介石七大姑八大姨送的。项英同志,你准备什么时候大发展?”项:“等日寇打通浙干(赣——笔者注)线,国民党战区撤退。”叶挺:“白等了一年,错过了多少向敌后发展机会!”陈:“等待,这叫守株待兔,可别鬼子未等来,却等来了一豺狼。”陈:“一切服从统一战线,不敢独立自主,就是陈独秀。”周:“列宁在两个策略中指出;无产者必须掌握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权,我们要掌握抗日战争的领导权,就必须大发展。内战时期,我们党被困在山头上,没有成为全国范围的大党,没有能和全国各革命阶级广泛合作,没有直接领导他们。现在抗日形势让我下山了。毛由井冈山下来扩建江西苏区,五次反围剿提出打到浙东、安徽、江苏一带,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大发展成全国范围的大党,这是一个战略任务。关系今后革命成败,不能再搞占山为王了,要放手发展。项英同志,你的做法很奇怪,一方面处处向国民党让步,把蒋的演讲编进新四军的政治教材,把党领导的新四军称为统一战线的军队;另一方面,对群众,对朋友,却缩手缩脚,不敢发动争取。周子昆,你是叶军长的老部下,只让他和国民党打交道,参谋处都不和他住一起,叫他指挥谁?[3]可党中央尊重他,决定参加中央军委新四军分委会。希夷,敌人最怕我们党的团结。抗日战争,蒋介石对红军的政策是借刀杀人。我们的方针是向日本收复失地,独立发展。”
中央的五四指示,1940年5月4日,毛泽东起草指示,指出确定苏南的陈传达,皖南的项传达全体干部。“在一切敌后地区和战争的区域,应强调同一性,不应强调特殊性,各地区虽各有特殊性,但均有同一性,即均有敌人,均在抗战,因此我们均发展,均应该发展。所谓发展,就是不受国民党限制。在国民党所能允许的范围。”“不要别人委任,不要饷,独立自主放手地扩大军队”,“坚决地建立根据地,在这种根据地上独立自主地发动群众,建立党领导抗日权,向一切敌人占领区域发展。”“西起南京,东至海边,南至杭州,北至徐州,一年内扩大十万人枪。”[4]陈给项的信:“建议军部率皖南全部主力东进苏南,我们全部挺进苏北,和南下八路军打成一片。第二步,军部到苏北建立巩固的华中根据地,不是背靠国民党,而是背靠八路军,然后再南下浙江、江西、福建,则有恃无恐,若高屋建瓴,势如破竹。”(此段文字不是对话——笔者注)
项:“什么西起南京,南到杭州?那是蒋的老窝,去一、二个支队犹可,军部去,大闹天宫,鸡也飞了,蛋也打了。”叶:“你迟迟不向北发展,老让我军替国民党守大门,讨嘉奖。你原来一心想向南发展,到黄山、天目山、武夷山,打自己的天下,搞自己的山头,建第二个延安。”叶:“子昆,你和北伐时的周营判若两人啊!那时很勇敢,听说你被王明路线吓怕了,差点杀头,给枪毙?以后宁可在政治上犯自由主义,不敢在组织上顶党委书记。”
突围至星潭只有敌两个营,一个营被我打垮,营长身死,结果未按叶挺的指挥,延误战机。全军覆没。真实的历史事件如何贯串虚构的人物故事?(此段是白艾的感慨而发——笔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