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毒品打开外国大门?从武警到毒枭,中国版绝命毒师是怎样炼成的?

500

绝命毒师其实弱暴了,有个猛人,电影都不敢这么拍!

毒品是人类一大公害,中国人对毒品尤为痛恨,因为中国在近一百多年来,可是被毒品害惨了,无数人被鸦片搞得家破人亡,甚至差点到了要亡国的程度。

500

▲毒品能毁一人,一家,甚至一个国家

因为惨痛的历史教训和巨大的现实危害,新中国建立后对毒品一直施以高压打击——制贩鸦片1000克以上,甲基苯丙胺50克以上,就足以判死刑了。

500

▲毒贩被捕时会大多拼死反抗

因为他们知道被抓住也绝对是死刑

但是,正如《资本论》中所说的那样:“有50%的利润,资本家就会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而贩毒利润往往可高达3000%以上!如此诱惑之下,哪怕利剑高悬,哪怕明知要掉脑袋,还是有人会铤而走险,制毒贩毒,以求暴富。

在我们的印象中,小毒贩是游荡于街头的地痞流氓,大毒贩是藏在丛林里的阴谋家,要么吊儿郎当,要么凶狠狡诈,反正一看就不是好人……

500

不过,现实中的毒贩并非完全如此,有的人压根就不像罪大恶极的样子,甚至还有点“佛系”。比如上面这位,就是建国以来制造冰毒(甲基苯丙胺)最多,甚至创下过世界纪录的头号毒枭——刘招华

他造的冰毒多到什么程度?一般毒贩都是论克,顶多论公斤卖,他的单位是吨!

500

1999年11月,广州警方在侦破一起海洛因贩毒案时意外查获了一批冰毒,清点之后,警方被惊呆了——11.08吨!整整摆了一操场……这个数量,是当年全世界查获冰毒总数的2倍!

更令人意外的是,中国版绝命毒师刘招华曾经是一名武警和警察。

1965年3月,刘招华出生于福建福安赛岐镇的一户农家。六十年代中期的福建还是比较穷的,刘招华12岁时父亲去世,又有兄妹五人,日子自然不会好过。

500

但刘招华的学习不错,特别是化学,曾经得过福建省中学化学竞赛二等奖,却因为家穷不得不在上高二时辍学,此时是1983年。

辍学之后的刘招华选择参军,加入了福州边防支队,还因为表现好被选送到武警福州指挥学校学习,然后提了干,成为福州边防支队平潭县大队某派出所正排职干事。

500

这难道不是一条光明大道吗?为啥后来要去贩毒呢?

请注意这个时间段: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正是中国经济开始起飞的阶段,几乎是人人都想致富,尤其是在沿海地区。但那时军人(包括武警)还是一个很清贫的职业,温饱有余,致富却是不可能——要发财,就得离开部队。

怎么才能马上就离开呢?刘招华玩了一个邪的——贪污公款,也不多贪,145.15元,有零有整。这是他精心选择的数目,足以得到行政处罚,却够不上刑责,结果他如愿以偿的受到了行政处分并提前转业。

500

刘招华转业到福安市法院司法警察大队,成为一名法警。此间仍然表现不错,曾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还在法院专项执法活动立过三等功。刘招华还娶到了媳妇,一个福建师大的女大学生。

按理说当法警仍然是一条正途,但一颗躁动的心终于促使他走上了邪路。

1988年,刘招华遇到了一个名叫陈道中的台湾人,了解到台湾正流行一种叫“安非他命”(冰毒)的“药品”,能赚大钱,并且从陈道中手中得到了100克麻黄素,用来试制“药品”。

刘招华的心理活动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制贩毒的高利润这个信息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同时也撞到了他的特长——化学,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500

刘招华买了两本书《有机精细化学》、《大学有机化学》以及一套化学试验器具,自己研究如何制造毒品,在福州东湖宾馆7号楼开始第一次试制,仅用了几个小时居然真的生产出了50克冰毒——他很可能是中国大陆第一个成功制造冰毒的人!

直到此时,刘招华仍有走正途的机会,因为当时安非他命还在被当作一种减肥药使用,没有进入毒品名单,至少也是处于模糊地带(中国首次查获冰毒是在1991年),就此收手还来得及。

况且,除了制毒,他还有其它的选择。

刘招华还在当法警的时候,就因为人脉广而被借调去干过招商引资的工作,同时也参与经商,也赚到了不少钱,1994年干脆就直接辞职“下海”了。如果他就此从商,凭借其活络的头脑,未必不能当一个成功的商人。

500

但刘招华还是没有抵挡住造毒品发大财的诱惑,走上了制毒的不归路,他注册了一家“福建宏发塑胶有限公司”,以生产“洋葱晶”(一种保健品)为名,充当制毒的掩护。

1995年,第一笔生意来了,一个叫陈文印的人找到刘招华“订货”,准备将冰毒贩卖到日本、台湾去。

大规模制毒不是小打小闹,需要技术,需要原料,早在第一次制出50克冰毒时,刘招华就发现从台湾人那里学来的“传统”技术不行,一是需要醋酸,味道很难闻(不好卖,易暴露),二是需要麻黄素,而这是一种被列入管制清单的原料,一旦大批进货,很容易露出马脚。

于是刘招华就开始自行改进工艺,居然真的琢磨出了用苯丙酮代替麻黄素的新技术,但是在如何结晶这个环节上遇到了障碍——虽然有化学天赋,但仅靠高中化学加大学教科书,仍然无法完成所有的“创新”。

500

▲结晶良好的冰毒是这个样子,否则就是一堆粉末

刘招华有办法。1996年他北上西安,以非常诚恳的态度,向西安交大的一位化学老教授“虚心求教”结晶工艺,自称是做减肥药品之用。老教授并非没有戒心,但甲基苯丙胺确实是“减肥药”的成分,所以还是给予了点拨。刘招华按照指点,用盐酸结晶,一举解决了最后一道难题。

刘招华第一次贩毒出师不利,他将首批15公斤“货物”交由小舅子吴晓明保管并负责交易,没想到这位亲戚大大咧咧的把“货物”存放到自己工作的医院,被人发觉后举报,在交易时和买家(陈文印,张明辉)一起被抓获。

500

按一般逻辑,刘招华肯定马上就跑,但他却非常镇定,在法庭审判同伙时,他甚至还坐在旁听席上看起了庭审!直到一审判了二人死刑,刘招华才决定逃跑,因为他断定二人为了保命肯定会把他供出来,而事实的确如此,制毒工厂很快被查抄了。

当警方沿着通往“公司”的唯一道路来到厂房时,刘招华已经不见了。原来,他早有防备,挖了一条通往赛河的地道,河边上停着一艘快艇,一有风吹草动,几分钟就可以渡江跑掉。

1997年3月,刘招华被福建省公安厅下了通缉令,但他却优哉游哉的“转战”各地长达9年!

500

刘招华先是逃到福州,在当地名刹雪峰寺里躲了五天,然后一路跑到广州,最后在海南三亚安顿下来。跑这么远,在当年的技术侦查条件下,基本逃出警方视线了。而且刘招华还带着20万,靠着这笔巨款足以过上一段时间的逍遥日子。

在三亚期间,刘招华更名换姓,并把自己吃成了一个真正的胖子,还“娶”了一个名叫陈婷的湖南女孩。很快陈婷怀孕,钱也快花光了,刘招华还得想办法搞钱,怎么搞呢?还是制毒。

500

刘招华前往广州寻找门路,结识了另一个“毒王”陈炳锡

这个陈炳锡可算是刘招华的“老前辈”了,早已从事了多年的海洛因生意,销售网络庞大,资金雄厚,正在谋划向冰毒“转型”。这两人一个缺钱一个缺技术,一拍即合,以广东普宁市流沙镇赤水村的一个手提包加工车间为掩护,开始制造毒品。

在广州期间,刘招华曾险些被警方抓获,但他又一次逃掉了!

1999年7月27日,警方得到线索,刘招华住在广州总统大酒店818房。警方前往抓捕时,刘招华并不在房间,只抓住了两个同伙。当刘招华回到酒店时,发觉出现了很多陌生人,顿生警觉,当他与这些“陌生人”一同挤进电梯时,看到8层按钮被“陌生人”按下,他很从容的按下第7层,然后从消防通道溜走了。

500

到了街上,刘招华发现警方在设卡检査车辆,又玩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招数——他马上买了一辆自行车,慢悠悠地骑了三个小时,确认出了警方的包围圈后再乘车跑到汕头,第二次逃脱。

投毒工厂运行几个月后出现了情况,一名工人不小心打翻了液体状态的成品,毒死了附近鱼塘里的鱼。由于担心被村民举报有暴露风险,二人决定前往宁夏设立新的制毒工厂。刘招华化名“刘木清”,承包了宁夏畜牧工商联合公司的一间1000多平方米的厂房,作为新的制毒工厂,

而且,刘招华还改进了工艺,溶剂、催化剂都是循环使用,少有废料,更加“环保”,也更不容易暴露——这是他吸取“毒鱼”教训后的重大改进。在宁夏期间,刘招华制毒进入了“量产”阶段,在一年的时间里生产了30多吨冰毒,陈炳锡则在广州负责销售。

500

尽管这伙毒贩尽量低调,但这个量实在太大了,很难长时间不暴露。1999年11月4日,广州警方在广汕公路独立一号仓库,查获白色固体毒品554箱,也就是文章开头那一幕。据估算,这些毒品如果销往美国,价值可达15亿美元!

随着公安机关陆续查获毒品和制毒工厂,刘招华决定暂时蛰伏。他精心选择了一个地点——青岛,因为这里刘招华没来过,不会成为警方排查相关案件的重点。

500

此时的刘招华手里已经有500多万人民币,在青岛四川路水产码头附近租了一套房,以“李森青”的化名承包了十个福利彩票的销售点,干起了彩票生意。因为生意兴隆,还受到过山东电视台的采访,他自己有时也下几注,而且运气不错,居然还中过一百万!

刘招华在青岛待了一年后,又“西进”了。

500

2000年3月15日,刘招华来到广西桂林,利用人口普查的机会,通过中介以“户口漏登”为由,竟然在当地落了户,还成为当地领导眼中的香饽饽——因为他有钱,宣称要投资当地林业。

500

2001年9月,刘招华在桂林市七星区的漓江花园购置了一套170平方米的小别墅,在桂林高新区注册成立了“桂林市森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用空手套白狼的手段,以“种植红豆杉”为名,获得了3万亩荒地70年的使用权。

但他的真实意图,恐怕还是制毒,因为他把林场旁边的一个足球场面积大小的山洞租了下来,声称是“建冷库”,其实是想把这里打造成制毒工厂。

500

刘招华在桂林期间,还因为抓住三个小偷,上了报纸和电视被广为宣传,居然变成“见义勇为”的英雄人物!建国以来,这么高调不怕暴露的逃犯,恐怕是唯一的一例了。

刘招华之所以敢于四处游走,抛头露面,就是仗着当时信息不畅,追踪效率低的缺陷。一旦信息通达,他也就难以躲藏了。

2004年11月24日,公安部通过央视发布通缉令,悬赏20万通缉包括刘招华在内的一批逃犯。节目播出时,刘招华正在请人吃饭,看到电视上的通缉令时,还很镇定的跟周围开玩笑——咦,看通缉的那个人像不像我?哈哈哈哈……

500

玩笑过后,该跑还得跑,刘招华连桂林的别墅也没有回,直接驾车跑路,警方当然又扑空了。想到警方肯定会在交通线上设卡堵截,刘招华带一个同伙躲进了临桂县通镇山上一个废弃雷达站附近的山洞,并且让同伙把车开远丢弃,制造已经逃离桂林的假象。

凭借事先购买的大量方便面、瓶装水,刘招华一连躲了16天,避过风头后溜走了。等警方追到此处,只发现一大堆垃圾和“李森青到此一游”七个字——这一段因为实在太像段子,以至于后来编写报道的记者都不相信,桂林警方到这个山洞实地查看后确认了才敢往里写……

被全国通缉,预示着法网会越收越紧,刘招华又反其道而行之,认为“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潜回老家福建福安躲藏,打算避过警方打击后前往广州,再偷渡菲律宾。

500

但这一次刘招华的小聪明终于到头了。2005年3月5日,福建警方实施“啄木鸟”行动,调集精锐特警,将刘招华租住的福安市街尾27号出租屋围成铁桶,只用了十几秒就破门而入抓获了刘招华。

500

▲补了这么多“木”,还是栽了

抓捕行动为啥要叫“啄木鸟”呢?不知道各位有没有注意到,刘招华的化名中都带“木”,因为他算过一卦,结论是五行缺木,所以要用名字补上——警方要“啄”的,就是这个木!

如此有针对性的代号,在我国刑侦史上也很少见,可见狡猾的刘招华真是把警方给激怒了。

刘招华被捕时,不像那些小毒贩一样拼死反抗,反而非常平静,因为他觉得这就是命数。被提审时他甚至对警察这样说:“你们想知道什么事情,列个清单,你如果想以智慧战胜我呢,不可能!

500

在拘押候审期间,刘招华依然是一幅不慌不忙的神态,在他接受记者采访时面带笑容,宣称自己无罪,因为:“我的毒品不给国内人消费,只给国外人消费……人家曾经用鸦片打开中国的大门,我也应该可以用冰毒打开他们的大门,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

在法庭上,刘招华一直坚称自己造的“盐酸左(右)旋甲基苯丙胺”只是减肥药和鼠药原料,与“甲基苯丙胺”完全不同,不仅不是犯罪,反而响应国家号召参与西部大开发的“有功人士”……

确切的讲,当时的法律还真没有把这些擦边球一类的新型毒品收入目录,刘招华认为可以钻这个空子。

500

但法院岂能放过已经产生了巨大社会危害的“绝命毒师”?2007年6月22日,广州市中院一审判决刘招华死刑,刘招华不服判决上诉,经广东省高院二审和最高法院复核后,认为刘招华所犯罪行极其严重,社会危害性极大,应依法严惩,刘招华被执行注射死刑。

500

绝命毒师死了,教训也很深刻。一个本来天资不错的人,有那么多走正途的人生选项,无论是成为优秀武警,还是当一个守法的商人,或是成为化学天才,甚至达到更高的成就,都完全有可能,但他却偏偏要选一条害人害已的地狱之路,究其原因,无非还是四个字——利欲熏心。

永远都要记住,一夜暴富的办法,都写在刑法里!

至今,还有很多人被刘招华害惨了——那些正规的医学院、化工厂、制药厂,用点盐酸都要申请报备,就是因为刘招华的“工艺”,盐酸也成了“制毒原料”。

参考资料:

“世纪毒枭”刘招华灭亡记[J]  林劲标 赵华 中国审判 2009年10月

对话世纪大毒枭刘招华[J] 胡玥 档案春秋 2012年8月

制造新型毒品犯罪的基本态势与防治对策—基于刘招华案的探讨[J] 周洋 社科纵横 2010年6月

更多有趣好玩的军事文章、视频、图片、电影、游戏,请关注“军武次位面”微信公众号。打开微信,公众号搜索“军武次位面”点击关注!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