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评《亮剑》:李云龙和楚云飞的恩恩爱爱意味着什么?
【作者的话】
1、本文写于2019年1月21日;
2、脱离“意识形态”谈“民族利益”,就像一个人想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一样,是荒谬可笑的。
01
上篇文章谈到《亮剑》的要害是对我军勇敢精神的来源做了一个错误的解释,但《亮剑》还有一个被许多人忽略的问题:通过楚云飞的形象,对国军进行了高度美化。
这种美化的效果是颠覆性的。国军的腐败无能,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国军内部的残酷阶级压迫等等都没有了,国军“中流砥柱”的形象,则呼之欲出。
在《亮剑》中,和顽劣霸道的李云龙相比,楚云飞儒雅、知性、宽容、顾全大局,是一个更容易获得观众好感的角色。他黄埔出身,深谙民族大义,和李云龙惺惺相惜,兄弟相称,曾经携手大闹醉仙楼,消灭了一批日本军官。平安县阻敌增援的过程中,楚云飞也出手相助,支援了李云龙的攻城部队。
有了楚云飞的形象做铺垫,才有了2009年《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做为国民党化身的“大哥”杨立仁的形象。在这部向国庆六十周年献礼的长篇电视连续剧中,做为中共化身的“小弟”杨立青继承了李云龙的顽劣,兄弟俩有一个共同的代表传统中国的“父亲”,国共之争也变成了毫无意义、无关大是大非的兄弟阋墙了。
02
《亮剑》洗白楚云飞的主要方式是把“民族利益”提到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同时将其与“意识形态”对立起来。
比如,楚云飞一脸真诚地表白:“云龙兄,国难当头,你我都是军人,理当为国家效命疆场,楚某不愿介入党派之争,只愿民族之独立自由!”
丁伟在撰写军事学院毕业论文时,对李云龙谈自己的观点:“在任何时候,民族利益都要高于意识形态的信仰。”
《亮剑》还借山本一木之口这样评价李云龙和楚云飞:“民族利益高于意识形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为了民族与国家他们随时愿意和魔鬼合作。”
这里的微妙之处在于,既然“民族利益”高于“意识形态”,那么国共之间的本质区别也就因此消失,大家只是在用不同的方式救国——李云龙的优势仅在于打起仗来“又刁又狠”,楚云飞的劣势仅在于按照教科书排兵布阵比较呆板,如此而已。
如此一来,楚云飞、国军、国民党等就全都被洗白了,甚至连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都有了合理性。
03
但这里被《亮剑》刻意遮蔽的事实是:“意识形态”和“民族利益”绝不是对立的,选择不同的“意识形态”对民族利益会产生决定性影响,脱离“意识形态”谈论“民族利益”,就像一个人想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一样,是荒谬可笑的。
关于“意识形态”和“民族利益”的关系,毛主席有一句言简意赅的话最为透彻:“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这里“社会主义”就是“意识形态”,“救中国”则是最大的“民族利益”,离开了“社会主义”谈论“救中国”就完全是南辕北辙,缘木求鱼。
但在《亮剑》的语境中,却恰恰相反,“在任何时候,民族利益都要高于意识形态的信仰”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为了“救中国”可以不要“社会主义”——观众恐怕很难意识到,在李云龙横眉立目的“爷们”外表背后,竟是政治上的投降主义!
04
抗战期间,国共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宣布“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但这并不意味着双方放弃了意识形态斗争,只是改变了斗争的形式,即从军事斗争为主,改为政治斗争为主。
抗战八年,国共之间进步与反动、光明与黑暗、妥协投降与坚持抗战之间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延安”与“西安”,陕甘宁边区与国统区的相互竞争也一刻没有停止,哪里像李云龙和楚云飞那样甜甜蜜蜜、打情骂俏、恩恩爱爱?
国共之间意识形态斗争的结果,决定了抗日战争的结局。没有打退国民党三次反共高潮,没有延安道路的胜利,就没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
所以,国共之争,绝不是毫无意义的兄弟阋墙。国民党的意识形态,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意识形态,国民党政府,如毛主席所言,是“美国殖民政府”,不反对他们的意识形态,不战胜他们的意识形态,就没有中华民族独立解放,中国就不可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今天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05
《亮剑》对楚云飞做了一个完全正面化的描述,事实上也就等于认可了楚云飞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对抗日战争的历史做了一个颠覆,给国民党做了一个翻案!
《亮剑》的最后,楚云飞眼含热泪,手捧黄土,依依不舍登上飞机飞往台湾的镜头,传递的暗示是大陆“沦陷”了,被占领了,这不仅否定了中国革命的正当性,也否定了新中国的正当性!
也许,这才是“亮剑”之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