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改“印太”能否蔚然成风?

500

 

当地时间5月30日,美国在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军事指挥机构——美国太平洋司令部(U.S. Pacific Command迎来重大变化):新任司令戴维森海军上将(Philip Davidson)替代了被特朗普总统(Donald Trump)提名为新任美国驻韩国大使的前任太平洋司令部司令、日裔上将哈里斯(Harry Harris),太平洋司令部的名称也被改为“美国印度太平洋司令部”( U.S. Indo-Pacific Command)。

事实上变化远不止这一点点:“亚太地区”(Asia-Pacific)本身的提法也在这一刻被美国人正式改为了“印太地区”(印度-太平洋地区Indo-Pacific的简称)。

其实亚太改“印太”并非5月30日前后的“一闪念”,而是去年就展露端倪的构想,始作俑者则是特朗普本人:去年11月,特朗普访问亚洲5国,尽管印度不在行程内、由女儿伊万卡“替父出征”,但在此行中他频频于公开场合大提“印太”,而不再提及“亚太”。一些观察家指出,自2017年秋天起,“西翼”幕僚们就频繁提及“印太”,试图以这个新的地缘政治概念,替代人们耳熟能详的“亚太”概念。

正如一些分析家所言,强调“印太”,目的是抬高印度在亚太地区的“权重”,以“对冲”中国在这一区域内日益增长的影响力。最初“西翼”所构想的“印太”主要是地缘政治和军事范畴的概念,而特朗普则在亚洲五国行中将之扩大到经济范畴,即不甚明确地强调“印太地区”在经济领域的密切关系,试图以此来抗衡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经济领域的吸引力。

尽管特朗普最初提出“印太”概念时曾引发一轮不大不小的关注和讨论,但很快趋于平静,这似乎让美国人意识到“身体力行”的重要性——除非美国自己在更实际的范畴中使用“印太”这个新的固定词汇,否则它很难成为国际间约定俗成的概念。正因如此,“太平洋司令部”才摇身变成了“印太司令部”,力图为“印太”概念的普及开个好头。

从交接仪式当天美国军政要人的公开言论也可看出这一端倪:国防部长马蒂斯(Jim Mattis)在事先拟就的演讲稿中表示,“印度洋和太平洋间的联系在日益扩大”,美国“与太平洋、印度洋盟友和合作伙伴的关系,已被证明对维持该地区稳定至关重要”。而卸任的哈里斯上将则在交接演讲中更加露骨,他表示,虽然半岛局势是美国“最迫切威胁”,但“中国仍是美国最大的长期挑战”,并称“如果没有美国、美国盟友和合作伙伴的参与,中国将实现其在亚洲的霸权梦想”。

同日,马蒂斯表示,“印太司令部”是美国最主要的战斗指挥部,“和地球表面一半以上的人群密切接触,管辖范围从好莱坞到宝莱坞,从北极熊栖息地到企鹅栖息地”。马蒂斯在讲话中称该司令部对于“该地区投资开放及贸易的自由、公平和互惠,不受任何国家掠夺性经济或胁迫威胁束缚至关重要,因为印太地区有许多通道”,这番话被《印度教徒报》认为是不点名针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并力图借此打破印度方面的不安”。

新官上任的戴维森上将尽管未在当场直接阐述“印太”的意义,但此前一个月他曾表示,他认为印美关系是“21世纪潜在的、最具历史性的机遇”,秉自己上任后将“非常认真地致力于发展这一关系”。

对此一些美国智库也持类似看法。如华盛顿特区布鲁金斯学会印度问题研究院马丹(Tanvi Madan)认为,司令部改名的象征意义,是承认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区间存在密切联系,并重新将印度纳入美国官方的“亚洲一盘棋”中。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学院SAIS副教授怀特(Joshua T White)认为这一举措具有战略意义,意味着向印度和其它国家重申,印度是且应该是未来亚洲秩序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支柱,这“是精明的市场营销策略”。

然而效果呢?

美国前负责东亚事务国防部副部长邓马克(Abraham Denmark)等人指出,“印太”概念含糊不清,特朗普本人或“西翼”都语焉不详,在军事方面,司令部改名后管辖范围不变,指挥兵力也仍然是的37.5万美国军人和军队雇佣文职人员,换言之即便不改名,这个司令部也仍然“管的宽到印度洋”——改名后也不会管的更宽。在这种情况下,重新命名只具备象征意义,除非美国政府在随后通过一系列大规模增加在该地区投入的举措,否则其影响将注定十分有限。

军事领域如此,经济领域同样如此。正如一些分析家所言,美国在“亚太”或“印太”范围内投资意愿日减,更要命的是在多边区域合作、区域经济自由化和市场准入等该地区国家利益攸关、最为关注问题上步步后退、朝令夕改、言而无信,光改个名字又能增加多少吸引力?

自“印太”概念提出至今,在亚太国家内“跟风”改用这一新概念者寥寥无几,正如马丹等人所言,慢说国外,即便美国国内,在诸如政府、国家安全委员会等其它重要机构,“印太”的概念也并未被普遍认同。

耐人寻味的是,“印太”概念表面上的“受益者”——印度,在一度喧嚣后也选择了平静和冷淡对待:“印太司令部”的改名在素来容易激动的印度媒体中波澜不惊,6月1日,印度总理莫迪在第17届香格里拉论坛发表主题演讲,对“印太”概念和所谓“抑制中国地区扩张”近乎只字不提,反倒大谈中印合作的积极意义。简言之,就连印度也对美国这个“印太”提法意兴阑珊。

之所以如此,除了前述“只改名字不投入”这种口惠而实不至的做法,难以激发印度方面共鸣外,许多地缘政治专家指出,印度和美国对“印太”应该包括哪些地区理解存在差异,印度认为应该包括整个印度洋地区,而在美国概念中,部分印度洋地区属于美国中央司令部和非洲司令部的范畴,简单说,印度所希望的“印太”应该以印度为主导,印度洋则应是印度的势力范围,而特朗普的“印太”不过把印度当美国在该地区保持优势的桥头堡,说到底还是“美国的印太”,基本利益是不一致的。

不仅如此,尽管美国软硬兼施,但印度仍坚持和俄罗斯保持密切军事合作关系,去年特朗普曾签署法律,规定任何与俄罗斯国防和情报部门有贸易关系的国家都将面临美国制裁,对此印度方面深表不满,而特朗普团队则和其在其它一些领域一样表现得莫衷一是——马蒂斯似乎正竭力呼吁对印度网开一面,而其它一些团队成员则似在背道而驰。

那么其它本地区国家呢?它们会跟风用“印太”的概念替代用惯了的“亚太”么?

恐怕也不太容易:一些东南亚评论家说得好,“亚洲”即已涵盖东亚、西亚、东南亚、南亚……,将印度包括在内,“亚太”已足以覆盖包括印度和南亚次大陆在内的整个亚洲、大洋洲和美洲,“印太”反倒显得含混不清、画蛇添足——如果只包括印度那么等于把“亚太”概念降格,如果连非洲东海岸也包括在内,如此“混搭”的区域概念,恐怕什么也做不成。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