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招募|南风窗×复旦:后真相时代,如何在混乱中保持冷静
连夜离港的内地学生到底经历了什么?
大学变成了“战场”,火光熊熊,烟雾弥漫,被围堵的校园和瘫痪的交通,被迫离开的学生……暴力肆虐,一些媒体在阵营分明的语境土壤下,却惘然失语。
他们眼中看到的,到底是“硝烟四起”,还是“风平浪静”?
“真相”变得扑朔迷离。
01
置身后真相时代
对真相的质疑,并非始于一两天。事实和感官的脱节,在近年来层出不穷的假新闻、操控新闻中变得稀松平常。我们前一秒为某消息所震慑,后一秒就可能传出真相扭曲的事实。而这个时候,到底什么是“真相”和“事实”,已经语焉不详,无可查证。
真相和谣言彼此竞逐,历来被视作笑料的“火星人入侵地球”,在充斥着信任危机的舆论时代,也未免引起轩然大波。
而更可悲的是,人们质疑的声音越大,真相被堙没的可能性也越大。媒体“自我纠正”的传统机制越来越不再受到人们的信任,舆论逐渐丧失了最后一道防御“后真相”的防线。
2016年美国大选催促了“后真相”post-truth”一词的泛滥,在《牛津英语词典》的定义里,它指代“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较陈述客观事实更能影响舆论”,所谓“后”(post-),则是指“超越”,指“所述的某个概念不再重要或不再相关的”。
“后真相时代”渐渐形容一种畸形的舆论生态。真相并非真的消失了,也不是人们不再在乎真相,而是“何为真相”,在粗制滥造的全民信息时代,逐渐旋入不可逆的信任危机深渊。
英国《卫报》说:“在这个后真相时代,只要谎话说得毫不犹豫,就能称王称霸。不诚实得越明目张胆,越不在乎被抓包,就越能壮大成功。
2017年,《纽约时报》播出了一则颇有意味的广告,广告词唱到:
真相是坚硬的。
真相是隐藏的。
真相必须被追求。
真相很难听见。
真相往往不简单。
真相并不明显。
……
我们赞成对真相的追求和揭示。然而,我们遗憾地看到,《纽约时报》对中国的报道一直充满偏见。纵然我们愈加呼吁真相的价值,在夹缝中追寻和捍卫真正的新闻尊严,遗憾的是,世界和中国已经发生重要变化,一些人的认知却依然停留在过去。媒体过去奉为圭臬的某些“真相”俨然已经衰落,逐渐失去了主导社会共识的力量。
新媒体时代的公共写作
一旦新闻媒体不再是真相的“把关人”,信息传播主要起煽动情感、强化偏见的作用,其所产生的影响超过了客观事实对人们的影响,人们在意情绪或主张甚于事实和道理。
“后真相”的泛滥更与社交媒体的兴盛存在着直接关联。理论上,作为个体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的社交工具,应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发掘所有能够成为新闻的事实。然而,这一特点也导致新闻生产在每一个环节都陷入被动。
大众传媒无法快速确定和提供事实与真相。另一方面,伴随着社交媒体兴起的“公民记者”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信息采集和公布者,他们发布新闻时则没有专业、严格的生产纪律,也不需要担负专业新闻机构所必须背负的职业道德,因此,简陋的信息采集工具把碎片化的所见所闻不经核实地呈现出来,一句“有图有真相”足矣。
新闻信息碎片化愈烈,假新闻、流言蜚语、轶事绯闻呈现病毒式传播的趋势,相较于严肃刻板的主流媒体,网民们更愿意依赖一个个“部落化小圈子”获得资讯,逐渐习惯了围绕一波又一波热点争论。
纵然,每个人都有选择信息源的自由,但自由并不是免费的午餐,在“选择自由”的另一面,由于圈子内的人们本来就有相似的价值观,致使受众每天得到的对于世界的讯息,本来经由了一次“立场的过滤”,观点相异的理念早已消弭于无形。
自媒体则给真相传播生态带来了更具颠覆性的影响。不仅是改变信息传播的渠道这么简单,碎片化、速食化生产模式正在剥噬人们接受信息的习惯,真相被淹没在过多无效的信息浪潮里。
泛滥的观点堆砌文章成了多数人的新闻来源,正如同意大利大作家埃科所言:或许“人们并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倾向,然后我们给予他们一种倾向,于是他们察觉到自己有了倾向。”
20年前,主流媒体总编们的工作模式是:每天在编前会上决定哪些新闻稿件上头版前,花1个小时决定唯一一个问题:在报社当天收到的数以万计字的信息里,哪些新闻对大多数人最重要?
而互联网社交媒体、自媒体则瓦解了固有的舆论空间,机构媒体公信力日趋消解,依赖个人能力难以辨别观点真假,便顺从于自身或社交媒体“小圈子”中的情绪、立场或刻板印象,从而做出轻率的情绪化判断,“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被隔离在传播媒介之外的我们,并没有直接办法去核查消息真假,小至娱乐圈,大至家国要事,我们今天听到一则消息的首要反应成了质疑,虚假和矫作的盛行其道,让“以讹传讹”,“以假乱真”成为信息流动的常态。
“后真相”时代,愈是喧嚣愈近似靡靡之音,万众参与的真相“塑造”正在消减我们与真实的距离。迷失在声色浑浊的世界里,更重要的或许不是逃离,而是洪荒中更定己心,警惕陷入大环境的价值角逐。
03
南风窗的追求
或许在昏黯的困境中,你能偶尔想起康德的一句话:
“这个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二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
波澜壮阔的哲学彻语,却昭示着我们生命中切实的价值观照。
未知像巨大的苍穹,当我们从泛滥的时代洪潮中伫立下来仰望星空,感到震撼的同时,也感到空虚和恐惧。
但南风窗,致力于在价值混乱的时代提供洞见,在焦虑弥漫的现世追求“冷静的力量”。
正如南风窗常务副主编李少威在《这本杂志还没死,它为那些不甘被设计的人而存在》中写道:
今天的阅读,依赖纸质书籍的比例越来越小。有多少比例的人们转向了“电子书”,也未可预期。对我来说,“电子书”之所以意义不大,是因为它不方便做标记,不方便反复思考。
但人们如果愿意读长篇的“电子书”,倒也不见得就是阅读退化。然而,许多迹象告诉我们,“电子书”也没有太多人读,人们主要是从电子平台(微信公众号、头条等)上发表的文章去接受知识。
有许多电子媒体,它们的功夫不在于认识和传播真理,而在于不断研究你在焦虑什么、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日常里会碰到什么糟糕的际遇、找不到对象是不是很绝望……
又或者,股票跌了是不是挺想死、工作枯燥无聊而且还常常挨骂是不是想原地爆炸、突然当了妈妈得了产后抑郁那么此时是不是想破口大骂、为了显得我其实过得挺好我需要买一点什么时尚或昂贵的东西来装饰身体,诸如此类的心态,然后给你量身定做地“制造”文章。
相当一部分文章制造者,他们的智力是在社会平均水平之下的。这应该也是大众的普遍体验,今天的“文化工作”几乎是零门槛的。它绝对不依赖天分、积累和心灵,当然,更不依赖“崇高的道德法则”。
于是,人们阅读那些巧妙设计出来的文章,只会达致一个结果:那些该死的事情之所以发生,都是因为你本就该死;写文章的人塞给你一堆“知识”,唯一的作用是让你将来更加该死。这样的“知识”无法助人胜天,连魔鬼都克服不了。
知识的供给没有门槛,因此知识变异了,在相当大的范围内沦为扯淡。
扯淡是什么呢?普林斯顿大学哲学教授哈里·G·法兰克福写了一本书,叫《论扯淡》,他说,扯淡不是说谎,扯淡就是一本正经地说废话。“扯淡比说谎更可怕,扯淡才是真理最大的敌人 。”
朋友们,扯淡,就是今天主要的知识供给方式。明明有了提纯药片,但许多人还在仰头喝粪汁。
不能怪谁,它是由社会条件决定的。商业的法则是无法抵抗的,这不是上帝的设计。如果真有上帝,他也一样被商业法则所设计。
我们为什么而写?为了不想浪费读者的时间。
然而我们始终保持着一个信念,那就是,《南风窗》是为那些不甘心被设计的人而存在的。
非常幸运,在纸质阅读滑坡的时代,我们依然站在高崖之上,就像一棵松。同时,我们的新媒体,也在不“设计读者”的基础上,高视阔步。
11月22日,我们邀请你一起来聊聊后真相时代的价值重构与公共写作,我们在复旦等你。
分享嘉宾
徐英瑾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
李桂文
南风窗总编辑
主持
曹柠
南风窗记者
行程
复旦大学
新闻学院新媒体实验中心无界教学空间
2019年11月22日(星期五)18:30
分享环节后现场接受简历,更有机会获得直通面试和精美礼物
招聘岗位
高级记者、记者
任职要求:有思想,有热情,文字功底好,对中国社会转型有一定研究,对时事政治、经济发展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文史哲、政治、经济、法律、新闻等专业优先。
工作地点:广州
简历投递邮箱:nfchr1985@126.com
研究员、助理研究员
任职要求:
1.经济学、新闻学、社会学、文史哲等相关专业,对区域经济研究、城市研究、产业研究有独到见解者优先。
2.专业知识扎实,文字功底好。能承担研究院的课题研究,撰写新闻或研究报告。
3.善于沟通,责任心强。能协助完成项目、客户对接任务。
工作地点:上海,无锡
投递邮箱:rzh@nfcmag.com
邮件主题请注明:应聘职位+学校+专业+姓名
如有疑问,请咨询:曾小姐 020-61036188-7064
扫描二维码报名
扫描二维码关注南风窗
扫描二维码关注江南智造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