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尔·弗格森事后发邮件给林毅夫,赌注再降至两万人民币

今年9月,我的一位旧同事林毅夫教授,在首尔与一位世界知名、现在美国史丹福胡佛研究所的历史学家弗格逊(Niall Ferguson)同台辩论中美的前景。弗格逊认为中国的经济将来不可能超过美国,因为中国独裁、美国民主。讲着讲着,林突然问弗是否真的相信自己所说,弗不甘示弱,连忙说相信,林便提出,既然如此,两人不妨打赌。赌甚麽?是20年后中国的经济会否超过美国。

历史学家弗格逊退缩

最使人震惊的是赌注。毅夫提出赌200万美元,弗格逊立时说他没有这麽多钱,也没有银行肯借这麽多钱给他。他又表示不明白林作为一个教授为何有这麽多钱。这其实反映了弗对中国社会的无知。毅夫多年来都是极忙碌之人,不会有时间消费,所以储蓄率很高,但经济学家很多都懂投资,20多年前已听说他在北京投资房地产大有斩穫,以北京的大宅今天的价格,200万美元又何足道哉?弗格逊听到赌注后心中发毛,要求降低赌注,最后双方让步,只赌20万人民币。其后我读到弗在社交媒体表示,他们的赌注是2万人民币,刚好本周毅夫到港演说,我与陈家强及郑国汉都是对谈嘉宾,我连忙问他这是怎麽回事,怎麽从200万美元变成2万人民币,他告诉我是事后弗通过电邮减至此数,弗虽不懂经济,但名重学林,不是笨蛋,看来是在退缩了。

这里还要搞清一个问题,中国经济超越美国的定义是甚麽?要知道,若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即考虑到中国物价比美国低,同样的1美元,在中国可买到更多的东西,中国的总体GDP在2014年左右已超过美国,但若按人均GDP来算,中国20年内则不可能高于美国。从弗格逊公开的说明可知,他们赌的是2039年,以滙率价计算,中国的总体GDP是否大于美国。

知道这定义便好办,毅夫这赌注是必胜的。在2018年,中国的GDP以官方滙价计,是13.41万亿美元,美国则是20.5万亿美元,后者比前者多出52.8%。中国的经济平均年增长率只要比美国的高出2.03%,到了2039年,按滙率计的中国GDP便会超过美国。

这个要求很低,多年来两者的差别都远超此数。更重要的是美国根本欠缺中国所拥有的几个重要增长动力。近7、8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超过7成来自她的高储蓄高投资率,使到资本的累积很快。只要储蓄率不持续急跌,经济的中高增长已几乎可保持。美国人储蓄率极低,根本不能与中国相比,这便吃了大亏。中国近3成的增长来自她生产效率的进步,而推动此等进步的因素,中国依然强劲,例如人口城镇化有利提高生产力,现时城填化的人口虽从40年前的不足2成增至现时的近6成,但仍有很大空间可继续增长下去。中国国内市场巨大,对发展大数据很有帮助,而且会带来规模效应。中国人重视教育,每年毕业的工程师比美国与欧洲的总和还多;对科研的投资,也在稳步上升,这些因素带来的生产力的进步,也使美国十分担心。

中国储蓄投资率较高

至于哪种政治制度最能促进经济增长,仍是学术界争议不休的问题,定量的实证研究结果仍不足以替我们找到答案,而且就算有正或负的影响,其力度也不见得大于其他因素。据一些支持西方民主政制有利经济增长论的研究,民主之所以被一些人认为有用,是因为它能引致较高的教育及科技的投资。但不论中国的政制被认为属于甚麽性质,她在这方面的投资不断上升而且比起西方国家更亮丽,那麽弗格逊认为中国GDP无法超越美国的观点,便更显得毫无根据。

中国人口4倍于美国,总体GDP高于美国,并不是很了不起的事。若用PPP来算,2017年中国的GDP是23.21万亿美元,美国只是19.49万亿美元。其实中国到了2039年的目标,更应该是用PPP算出的GDP,是美国的2倍以上。达到此目标后,中国的人均GDP仍只是美国的一半左右,但因收入不平衡,在沿海及重要城市加起来的3亿多人口中,人均收入很可能已经与美国的人均收入相近。这等于中国国内会出现一个人数与人均收入都完全可比拟美国的人口群,还另有10亿人左右可生产与美国同等价值的GDP,中美间经济的胜负便更明显了。怎样才可在2039年达到这目标?我算过一下,中国平均每年的GDP增长率,要比美国高出2.39%才可以,做到此点,难度也不是很高吧!

诺贝尔奖得主伏格尔(Robert Fogel)在2010年曾经预言,中国的GDP到了2040年,用PPP来算,会是美国的3倍左右,而过去一段长时间,中美的实际表现,也是按他预测的轨迹前进。毅夫实不应答应弗格逊把赌注降至2万人民币。

转自《中美經濟前景與林毅夫的賭注》 (作者:雷鼎鳴)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