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中途岛》不太一样的美国战争片
说实话,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对好莱坞在中国的未来挺悲观的。
它是意识形态的传播工具,也是抹黑造谣的一把好手。随着中美关系走向对抗,随着《上气》、《好莱坞往事》在作死线上左右横跳,很多人应该和我一样,觉得好莱坞会在这个方向上越走越深,成为文化圈内的反华急先锋。
但这部电影,却有很多微妙的信号,绝不是我过分解读,而是实实在在体现在电影中的具体内容。
下面给出结论,然后咱代入电影分析。
我怀疑川普在好莱坞搞了一个自己的班子,在民主党的阵地里插入了一个钢楔。
它真的非常的不美国,比起那些传统的美国二战电影,《决战中途岛》更像是中式的献礼片,它甚至不是3D的!你没听错,一部美国战争大片,居然没有追求极致的视听体验,搞起了2D观影,以至于我在检票时愣了半天。
那些冲着顶级特效,好莱坞大片买票的观众可能要失望了。在好莱坞战争片中它绝对是个异类,就算把这电影名改成《海军大业》或者《中途岛大决战》也完全没有违和感。
下面说说共同点。
1、都是全面铺开的叙事方法
像咱们拍的百团大战,就没有直接切入故事线,而是从张自忠将军牺牲的故事为起点,一步一步走到百团大战开始。
这个决战中途岛也是一样一样的,看电影之前,我还以为珍珠港的镜头是闪回,会一笔带过,然后转向美日在中途岛的紧张博弈。可结果并不是这样,你在这电影里可以看到珍珠港事件,杜立特轰炸东京(顺带给咱中国镜头),马岛海战,珊瑚海海战,中途岛海战,全面铺开,全面叙事。当然这也继承了献礼片的某些缺点,比如节奏稀碎,战斗与生活的节奏有些失衡,部分感情戏插入不合时宜。
2、都是无数视角无数支线
大家应该还对建国大业那种两三秒一个明星,各种历史人物都要凑上一脚的树枝状故事线记忆深刻。
这个决战中途岛虽然比不上咱的动员能力,但他多视角的功夫却不落下风。
在这部电影里,你可以看到美军司令部尼米兹视角,美军情报人员莱顿视角,亚利桑那号上的小兵兵和他的boss视角,企业号“前夫”指挥官切尔西视角,企业号麦克拉斯基中队队长及数个队员视角,各个主视角下其老婆们的关心视角,企业号上表现突出,荣获升迁的维修师视角,杜立特中队队长杜立特及中国地方民兵视角,鹦鹉螺号上各种艇员视角。(可能还有我没总结到的,欢迎补充。)
你以为这结束了吗?咱们有国民党反动派视角,老美他肯定也会拍日本人视角嘛。
在这部电影里你还可以看到,山本五十六视角,南云忠一视角,飞龙号指挥官视角,客串小兵兵视角,客串的冈村宁次及麾下陆军马鹿视角。
可能支线没咱们那么多,但和《拯救大兵瑞恩》、《父辈的旗帜》、《血战钢锯岭》、《狂怒》这些电影比起来,是不是显得很另类?(虽然这也间接导致故事节奏稀碎,前一秒还在炸航妈,弹幕横飞,空战激烈。下一秒就回到夏威夷的司令部,情报人员给尼米兹念电报。emmmmmm,心情复杂。)
3、历史要素添加
这个可能是巧合,但我总有一种导演在中国取过经的感觉。
我们拍毛主席讲话,他们拍罗斯福讲话。我们拍儿女情长比不过国仇家恨,他们拍军人为血珍珠港前耻把家人放第二位。我们拍堪比“高达战士”的特等功英雄,他们拍贝斯特一天炸翻两艘航母的飞行员神话。
你看,是不是有内味了~
我们有抗日故事中要素不少,这片子里的要素也很多,像是开战之初因实力差距导致的负面情绪,AF可能缺少淡水,约克城号的72小时,命运的五分钟。这个情况也间接降低了路人观感,不清楚这段历史的可能云里雾里,就像咱们的部分历史盲影迷去看献礼片一样,多半是看不明白在讲什么的,就感觉视角一直在跳跳跳。
有一点顺带吐槽下,老美好像把战役里所有的战损全部拍下来了……明明战损比大赚特赚。
说好的昭和防空,可老美的飞机就跟蹭到杀虫剂的苍蝇一样,哗哗的往下掉,甚至连日常训练时的坠毁事故也拍了进去。知道的说这是美国的决战中途岛,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亮剑呐,打的这么艰苦卓绝,完全没有点神剧风范。
有些评论还在老生常谈地说这部电影万变不离其宗的美式个人英雄主义,可它真的个人英雄主义吗?片中给飞行员贝斯特的镜头虽多,但远远达不到美式男主的标准。他炸翻两艘航母看似神话的事迹也仅仅是复述历史而已嘛。真实的历史就是,美国哪怕下错一步棋,中途岛就不可能赢的那么轻松,甚至会被日本打的满地找牙,尼米兹一上任就在吐槽,不知道哪个倒霉蛋会在这种时候上任海军司令,不会是我吧。
个人评价:本片和传统大片相去甚远,毛病不少,但精神可嘉,说不定十来年后美帝也能有歌颂集体的电影。就事论事的话这电影不能打满分,只能算勉强及格,估计商业化也不怎么样,献礼片的通病。但我还是要给这电影打满分,这里没有意识形态的传播,没有刻意的美式价值观,甚至没有政治正确(没有虚构的黑人哦,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希望好莱坞多多学习,好好发展,不要整天拍什么上气、美国往事之类的,干点实事。也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老美的改变,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要一手好牌打得稀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