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用航空百年回顾——筚路蓝缕 历尽坎坷(上)

2017年5月5日15时19分,这是个非常令人难忘的时刻,一架造型新颖的客机在上海浦东机场腾空而起,这架客机就是被称为C919的国产大型客机,俗称“大飞机”。C919的顺利首飞,揭开了中国飞机制造业的新篇章,引起了世界的广泛瞩目。作为一名自幼就喜欢阅读《航空知识》的航空爱好者,此时此刻激动万分。在此,笔者通过这篇文章,尝试与大家分享中国民用航空百年发展历程。

一、最早的萌芽

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并在他们美国北卡罗来纳基蒂霍克村外不远的空旷沙滩上试飞成功,开创了人类飞行的新时代。这种“会飞的机器”很快在发达国家得到发展,芬兰、法国、德国、荷兰和英国等欧洲国家相继成立航空运输机构,成为世界上最早从事航空运输的国家。

航空运输的发展,同样引起了当时已经风雨飘摇的清政府的关注。从1907年开始,也就是光绪23年,清政府陆续派出留学生分赴英、法、日等国家学习飞行和飞机制造技术。1910年,也就是宣统二年,清政府从法国购进1架苏姆式双翼飞机,在北京南苑机场首飞,这是中国民航拥有的第一架飞机。

1919年,当时的北洋政府交通部设立筹办航空事宜处,从英国购进爱弗罗504K型教练机2架、汉德利·佩季商用飞机6架、维梅型和爱弗罗型飞机135架。1920年4月24日,中国使用汉德利·佩季式飞机开辟了首条民用航线——北京至上海航线(一说是北京至天津航线),从而正式揭开了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的序幕。

二、初具规模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民航业在北洋军阀政府和之后的南京国民政府的推动下,已经有了一定发展,至二战结束,我国先后有过多个航空运输机构。其中规模较大的有:

中国航空公司。由中美合资经营,1930年7月由当时的交通部与美商飞运公司签订合同,首开沪蓉、沪粤、沪平三条航线。1936年开通从广州至越南河内的中国第一条国际航线。到1949年,公司有员工近4000人,国内外航线27条,各式飞机56架。

欧亚航空公司。1931年2月由交通部与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签约合办,经营上海至兰州至迪化(今乌鲁木齐)、北平至广州、兰州至包头和西安至昆明等航线。二战开始后,德方股份被没收,1943年3月改组为中央航空公司。到1949年,公司共有员工近3000人,国内外航线26条,飞机44架。

中苏航空公司。1939年交通部与苏联中央汉口管理局签约合办。精英从哈密经迪化到苏联阿拉木图的航线。公司有3架美式DC3民航机,1939年12月5日通航,1948年合作期满停航。

此外,还有西南五省官商合办的西南航空公司和美国人陈纳德在二战后经营的陈纳德空运队等。

这个时期所使用的民航飞机均为活塞螺旋桨型,主要包括德制容克F13、容克G24、容克W33-34、容克JU52,美制的史汀生型飞机、DC2飞机。机型虽杂,但均为当时的名牌产品。

抗战期间,尤其是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大量先进的美制DC3、C46、C47等飞机进入中国,中国民用航空因此得以较快发展。

在早期的中国民用飞机中,值得一提的是容克JU52(图1)和DC3(图2)两种机型。

500

图1,:容克JU52

500

图2:DC3

容克Ju 52 是二战时德军最著名的运输机,战前曾作为民航机开辟了多条新航线,战争中它参加了德军所有的行动。Ju 52 外型虽然丑陋,但其坚固的结构,三台发动机带来的马力大、安全性好、适合在野战机场粗暴着陆的优势,赢得了本国士兵的信任,被称为“容克大婶”,而盟军士兵则叫它“钢铁安妮”。该机投入民用航线后,得到了许多国家的欢迎,阿根廷、巴西、乌拉圭、厄瓜多尔、秘鲁、墨西哥等数十个国家将其作为民用班机用,中国也引进了为数不多的容克Ju 52 用于军用和民用运输,其中一架曾作为蒋介石的专机使用。 

DC3是美国道格拉斯飞机制造公司的经典产品,被认为是航空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运输机之一。DC3于1935年面世,由于只需在中途加油一次便能横越美国东西岸,并首次在飞机上设置空中厨房和床位,为商业飞行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DC3性能稳定,运作成本低,维修保养容易,曾被日本、前苏联引进技术仿制。二战时DC3被盟军征为军机而大量生产,飞行轨迹遍布全球,参加了二战盟军发动的所有战役,其中包括中国的驼峰航线,被视为盟军取胜的功臣之一,生产总数在1万架以上。战后该机大量退役,廉价进入民航市场,以其可靠性和优越的操作性能成为几乎全球所有航空公司的主要机型,在当时全球各地机场皆能找到DC3的踪影。二战前DC3即进入我国,抗战开始后,美国根据租借法案向中国提供了大批DC3,总数已经无法统计,但初步估计也有数百架之多,成为当时中国航空运输的主力机型。

三、走向新生

1949年11月2日,新中国刚成立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就决定在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下设民用航空局,受刚成立的空军司令部领导。

1949年11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策动下,原国民党政府所属中国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2000多名员工在香港通电起义,12架两航飞机当日冒险飞回祖国怀抱。这12架飞机,加上后来由两航员工修复的国民党遗留在大陆的17架小飞机,构成了新中国民航初期的机队主体。

随着我国民航业务的不断扩大,老旧的机型无法满足发展的新需要,飞机短缺日益显现,由于当时中国航空工业薄弱,无法造出适合需要的民用飞机,西方国家又对新中国实行封锁,唯一的途径是从苏联引进。

在整个20世纪50年代,我国从前苏联陆续购买了伊尔14、里2和伊尔18等型号的中小型客机,其中伊尔14飞机(图3)是双发中短程客机,我国先后引进49架,主要承担专机和国内的客货运任务,毛泽东、周恩来生前多次乘坐该型飞机。

500

图3:伊尔12

里2飞机是前苏联参照美制DC3型飞机仿制生产的近程活塞式运输机。1950年7月1日,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成立,我国从苏联引进16架里2型飞机,组成建国初期的主力机群。该机同时也是当时人民空军的主力运输机。

1959年开始,我国又从前苏联引进了一批伊尔18型飞机(图4),这是一种四发动机客机,标准型载客110名,远高于伊尔14和里2,总产量超过700架,有20多个国家购买使用。伊尔18在中国知名度很高,不但长期担任我国领导人的专机,而且在许多重大事件中频频现身。这型飞机的引进,同时也标志着我国民航从使用活塞式螺旋桨飞机开始过渡到使用涡轮螺旋桨飞机。

500

图4:伊尔18

经过整个“一五”时期的发展,中国民航初步使用苏式飞机更新了国民党留下来的美英老旧机型,飞机性能也有很大的提升。到1957年底,中国民航已拥有各类飞机118架,绝大部分为苏联飞机。

1963年,我国又利用中英关系解冻的有利时机,不失时机的从英国引进了6架当时先进的“子爵”号飞机(图5),相对于活塞式螺旋桨飞机,“子爵”号飞机造型雍容华贵,不但速度更快、飞得更高、飞得更远,而且油耗更低,乘座更舒适,中国民航、空军都有使用,很受欢迎。“子爵号”在中国民航历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它结束了苏联飞机一统天下的地位,中国民航一直使用到1983年方才退役。

500

图5:“子爵”号

到1965年,国内航线增加到46条,各类飞机355架,为今后民用航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进入喷气时代

从1903年莱特兄弟的第一架飞机升空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的40年时间里,飞机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要提高飞行速度,除了改变飞机的气动外形,减少飞行阻力外,最重要的方法是提高发动机的效率,使飞机在飞行中获得更大的推力。

1937年9月,德国人亨克尔与冯.奥海恩合作,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涡轮喷气发动机。1939年8月27日,飞行员弗吕格卡皮坦.埃里希.瓦西茨驾驶亨克尔公司制造的世界上第一架喷气式飞机He178冲上了蓝天,那震耳欲聋的声音向人们宣告了喷气时代的来临。 

喷气式发动机的问世,促进了民用飞机的喷气化,1949年7月9日,由英国德·哈威兰公司研制的世界上第一架四发动机中程喷气式客机“彗星”号(图6)诞生,该机飞行时速达800公里,是活塞式飞机的两倍以上,飞行高度也突破了一万米,可达到1.2万米。在1950年英国举行的范堡罗航展上,“彗星”号飞机以贴着屋顶的高度在会场上空呼啸而过,引起来宾阵阵惊呼,航空界被震动了,“彗星”飞机成为二战后欧洲航空工业第一颗闪亮的明星。

500

图6:“彗星”号

随着新中国国际航线的不断开辟,对大型喷气式飞机的需求日益紧迫。20世纪70 年代初至改革开放前,中国陆续引进包括英制的“三叉戟”、苏制伊尔62和图104、图134等型号的喷气式客机。

这些喷气式客机中,最有名的是英国制造的“三叉戟”中程中型客机(图7)。该型客机是英国霍克.西德利公司推出的中短程喷气客机。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客机之一,“三叉戟”总体设计非常新颖漂亮,机身尾部装 3 台先进的涡轮风扇发动机,飞行安全舒适,经济性和高速性都非常好,并且还是世界上第一种能在恶劣气象条件下全自动着陆的民航客机。但“三叉戟”在竞争中败给了美国波音727客机,只生产了 117 架,主要用户是英国欧洲航空公司,共购买了68架。中国空军和民航在20世纪70年代引进“三叉戟”客机,先后共购买了39架。就这种飞机的产量而言,与外形相似的美国波音727、前苏联图154动辄生产上千架相比,确实非常“寒蝉”。据后来披露的资料,当时中国之所以引进这种客机,主要还是因为西方国家对华封锁的原因,首批引进的“三叉戟”客机还是以“抵债”的名义,从巴基斯坦引进的。1971年9月13日凌晨,林彪等人乘空军256号“三叉戟”1E飞机从山海关机场起飞,企图叛逃,结果在蒙古人民共和国肯特省贝尔赫矿区南10千米处迫降时坠毁,机上机组及乘员9人全部死亡。这就是震惊全国的“9·13事件”,这一事件也使“三叉戟”客机名震世界。

500

图7:“三叉戟”

苏制伊尔62和图104、图134等在当时都是世界著名机型,其中伊尔62(图8)是前苏联60年代研发的四发动机大型远程喷气式客机,外形最显著的特点是采用T形尾翼,后机身左右两侧各并排安排两台发动机,最多载客198人,共生产200多架,其中约150架供前苏联民航使用,其余向古巴、波兰等国输出。因飞行性能优越,该机曾被选为前苏联和一些国家领导人的专机,1989年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访问中国,乘坐的即是该型飞机,朝鲜领导人金正恩至今仍将该机作为专机,中国上世纪70年代曾引进了5架伊尔62。图104(图9)是前苏联第一种喷气客机,该机是在图16轰炸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曾乘坐此型客机出访国外,这种飞机在中国数量更少。图134(图10)引进数量也不多,但图134至今在俄罗斯等国家仍在使用,可以说是一种非常成功的客机,中国飞行员也对该机“特别的飞行感觉”给予高度评价,当时也曾有国家计划引进生产的报道,不过后来没能成功。

500

图8:伊尔62

500

图9:图104

500

图10:图134

1973年,随着中美关系的解冻,中国又从美国购买了10架波音707客机(图11),这种飞机是美国波音公司20世纪50年代研发、60年代大规模投入市场的四发动机喷气式民航客机,也是世界第一型在商业上取得成功的喷气式民航客机,其运营成本甚至比当时的活塞式螺旋桨飞机低数倍,堪称世界商业民航客机的典范。这种飞机虽然引进的较晚,但对我国民用航空的发展影响极大,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改写了中国民用航空的历史。

500

图11:波音707

随着“三叉戟”、伊尔62、波音707的投入使用,中国民航开始进入喷气时代。此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来自欧美国家的各种民用飞机开始大批量的进入中国,这一段历史大家都非常熟悉,在此不一一赘述。(图片来自网络)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