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桂湘川”大反击,北线已牢牢压制吴三桂,为何最后还是败了?
来源| 史遗
在偏安江南的弘光朝廷被灭以后,到永历建政的短短一年之间,明朝几乎丢掉了整个东南地区,在此倾覆之际,之后更是颠沛流离,几乎被灭国,直到大西军率军归明,永历朝廷才开始稳住了阵脚,逐渐对趋向西南的清军发起反击。在永历长达十六年的时间里,最大规模的反击战,莫过于永历六年的桂湘川大反击。
在这场大反击中,明军以云南、贵州、半个广西两个半省,向北、东两个方向大举反攻,就明朝官军、旧西军、旧顺军皆参与在内,收复广西、四川、湖南西部、湖北西部大片地区,大有将清军赶到长江以北的气势,光复江山的气势。
永历朝廷在永历六年固然战绩大丰收,东线李定国,先是在桂林逼得清定南王孔有德自杀、之后又在湖南阵斩宗室敬谨亲王尼堪,一时风光无二,但北线刘文秀的北线明军为何在一开始打的清军溃不成军的情况下,最后却饮恨保宁?
李定国(1621年—1662年),南明永历政权抗清名将
北上战略
彼时,与济国公刘文秀对线的将领,正是大名鼎鼎的清平西王吴三桂,吴三桂在一生中,易主无数,打过清军,打过闯军,也打过明军,且对各军都有过不错的战绩。作为刘文秀的对手,他曾言:“此生未遇刘文秀如此之劲敌”,不管是在当时或是后世,这个评价也是对刘文秀的能力给予了相当的肯定。
刘文秀刚开始北上的时候,他的进展甚至好过东线的李定国,在刘文秀的攻势下,吴三桂在四川连连败退,把四川除了保宁以外的地盘迅速丢光。
叙州、重庆之战中,刘文秀收割下了吴军诸多人头,又俘杀在吴军中地位超然的白含贞,吴三桂、李国翰等人退守保宁并考虑跑路陕西,入川没多久,刘文秀军已经全面压制吴军并包围保宁。
吴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
后世史学家对刘文秀在保宁之战中战略上的选择多有贬损,认为他在保宁战役中太过急躁,但如果我们抛开上帝视角,站在当时刘文秀的立场,会发现他的选择也是合理的。开战之前,刘文秀在叙州、重庆等地重创关宁军,一路高歌猛进,很难不让人宜将剩勇追穷寇。
而且,当时在孙可望主持桂川湘大反击之前,全国抗清形势陷入了弘光覆灭来的低谷,在金声桓、李成栋举兵相继失败之后,两广复失,明军在清军面前像待宰的羔羊一样不断溃败,永历政权几乎被灭,也就是注入大西军的新鲜血液后才算勉强稳定下来。在此时刘文秀太需要以一场从未有过的歼灭战鼓舞人心。
区别于后来三藩时期吴三桂部将王屏藩的保宁战役。彼时入川的吴军并没有刘文秀所率明军所面临的诸如兵员、粮秣等诸多问题,西南地区作为吴三桂的老巢,数十年的经营给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而且四川至西北方向作为三藩吴军的重要攻击方向,在战略上,王屏藩不需要那么急切的去寻求决战,最重要的是,他的对手也远没有刘文秀的对手难缠。
(永历七年)1653年南明与清的形势图
保宁的地形因素,也是刘文秀选择迅速决战的重要原因,明代保宁府府治北面一路通汉中,三面环水,且南面地势相对平缓,适合作为据点向外扩张,进攻选择优于防守。
就地形而言,清方若据保宁,吴三桂则可随时威胁四川,即便是出于日后经营四川考虑,保宁府当时也急需拿下。再者,保宁一役也极有可能是松锦之战以来明军最有可能击溃甚至全歼清军精锐的战役,一举扭转长期被动挨打的形势,达到“力恢陕豫”的目的。
而全歼清军大部队这件事,即便是阵杀了清方第一位宗王敬谨亲王尼堪的李定国也没能做到。
不难发现,刘文秀的选择其实也并没有那么不堪,相反,基于战略考虑还颇为高明,那么这场鲜为人知的战役刘文秀输掉的原因,一是刘文秀的临场指挥能力着实略逊吴三桂,再则就是他的运气总是差了那么一点了。
清时期期四川地图
- 下一页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