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和女儿比赛作文

        女儿要参加学校里的“我和我的祖国”征文比赛。

       她写了一篇很有想象力的文章,想象自己和红领巾一样成为国旗的一角,跟随着五颗金星去经历了新中国历史上的一系列重大事件。

        女儿问如果这个题目给我写,我会写什么。

        我想,我不会像她这样写,而是会写自己记忆中的一些平淡的甚至琐碎的片断。

        一个冬天的夜晚,在上高中的我在家里的火炉旁读一本封面已经摇摇欲坠的《中国历代诗歌选》,读着读着,不禁念出了声: 

    “偶伴孤云宿岭东,
四山欲雪地炉红。
何人一纸防秋疏?
付与山窗障北风。” 

       

500

   

      这是700多年前,也是一个冬夜。

       南宋王朝覆灭之后,在江南的大山深处,不愿臣服元朝而四处漂泊的诗人投宿在山中的一户人家。借着地炉的火光,他看到朝北的窗户纸上似乎有字迹,还很整齐。凑近一看,原来是故朝官员的一份奏折的底稿,说的是……说的是:秋高马肥的时节到了,北方游牧民族可能南下侵扰,朝廷应该布斥候、缮烽燧、整器械、调兵马,在边防线上严加戒备。

      炉火热腾腾的,却不再温暖:这薄薄的一层“封事稿”在北风呼啸中悉悉索索,诗人呆呆地念着那位不知姓名的前朝官员的殷切叮咛,痴痴地想着那一个依稀在望却又破碎成千星万点的故国之梦。
 

      读着这首诗,我也忍不住紧紧身上的衣服,搓一搓手,好像要抵挡700年前袭来的寒意。

      但,700年毕竟过去了,我蓦然又感到:

      这一幕很美,在诗人那初而惊讶、继而凄然、终于沉郁的凝望之中,蕴含着一种深刻的、高贵的、纯粹的美。我甚至感到有一股热流——但不是炉火——在诗人心中涌动,所以他提笔写下这一瞬间,让自己投射在、凝滞在那斑驳窗纸上的目光,穿过重重叠叠的书页和岁月,直视着这个冬夜里的我。
 

      而这目光,并不冷,真的。

       一个夏天的清晨,我走到湘江大桥上——不记得因为什么原因了——这时行人稀少,晨曦微茫,晨雾蒙蒙中,开过来一辆辆绿色的军车。没有喇叭,没有口令,没有军歌,也没有号声,红旗飘飘下的战士们身上有些脏,脸上也有些疲惫。

      我当时并不知道这支队伍为什么经过这里,只是默然目送他们远去,直到绿色的行列连同红旗一起,消失在我的视野尽头。

       直到第二天,我才在报纸上知道:

      防汛警报解除,在某县参加抗洪抢险的驻湘某部完成任务,回归建制。 

      我看到的,就是在这座城市还没有睡醒的时候,那支悄然归营的队伍。 

      一个春天的上午,还在上初中的我,和爸妈一起参观广东英德的宝晶宫溶洞。 

      我们的导游是一位扎着马尾辫的小姐姐。她是广东人,但长着高挑的个儿,白净秀气的鹅蛋脸上有一双忽闪闪的大眼睛,穿着嫩黄色的羽绒服,深蓝色的牛仔裤,和一双白色的羊皮旅游鞋,肩着一只小喇叭,不时会停下来,用四根手指很优雅地提起那只白色小喇叭向游客们讲解。

       她讲一遍普通话,还会讲一遍粤语——无论讲普通话还是粤语,她的声音都很甜,但也很干净。

      有几个北方来的游客对她说: 

     “大妹子,那啥,你讲一遍普通话就行了呗,还拿广东话讲一遍,这多累不是!”

        小姐姐嫣然一笑:
 

      “广东这边有很多上了年纪的阿公阿婆,听不懂普通话。还有香港澳门那边来的游客,年轻的还好,有些年纪大的也不懂普通话。”
 

        这时,有几个穿着入时,背着背包,看上去像香港来的中年人操着半生不熟的粤式普通话,笑着问: 

       “那要是鬼佬来了,你怎么办?小姐会说英文吗?”

        听到游客打趣自己,而且好像还带点挑衅,小姐姐脸微红,但还是微笑着不卑不亢地回答:
 

      “我会啊。可是我觉得,到中国来旅游,还是学点中文好啊!” 

        然后她一撩秀发,挥动小旗,招呼着后面的游客来听下一个景点的讲解。

       多可爱的导游小姐姐,倍儿有“范儿”!
 

       

500

       如果要我写“我和我的祖国”,我就想写写这些片断——真是琐琐碎碎的,可又让我觉得这些东西好像里有一些光,有一些热,其中或者也包含了我自己的体温,让我难以割舍,禁不住要讲上一讲。

        但这些和“祖国”有什么关系呢?
 

        嗯,我只负责讲出它们,至于这些关系呀,意义呀,什么什么呀,就留给大家慢慢品吧。

        不过还是忍不住说两句:
 

        看国庆七十周年阅兵直播的时候,我和所有人尤其是“军迷”们一样,只顾着欣赏那雄壮的军容,只顾着把那些新式武器和自己在军事杂志上看到的各种猜测“对号入座”。
 

      

500

        可是第二遍、第三遍看的时候,就不一样了:

        东风17、东风31车队走过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会影影绰绰地浮现那个冬夜里读过的诗篇;
 

         陆军方队“向右看,一,二!”端枪前进的时候,我会想起那支披星戴月归来的有些疲倦的队伍;
 

       群众游行队伍里那一个个矫健自信的表情,青春洋溢的身影,会让我感到那位特有“范儿”的导游姑娘也在其中,还是挥着她的小旗,肩着她的小喇叭,甜甜地微笑着行进,指引我们去看前方的风景…… 

         

500

        我们的祖国有忧患,有历史;

        我们的祖国有力量,有威严;

        我们的祖国有韵味,有风采。 

        她威风凛凛,又秀目盈盈;

        她粲然一笑中,负重前行。 

        这一切,其实都体现在具体而微的点点滴滴,体现在一个个普通的人,一件件普通的事儿上。

        我们经历的惊天动地的大事是很少的,更多地是在感知和品味自己平凡的但并非没有意义的生活。“祖国”这样的词,其实是不必轻易说出口的,而恰恰在你不把这个词挂在嘴边,而是认真地投入你的生活,留心那些平凡的人和事的时候,你会在不经意间感受到一个非常立体,非常美的存在。
 

        于是我们爱了她,于是愿意跟她在一起,每天为她做这做那。

         于是想写的这篇文章,我将再没有旁的言语,只在讲完那些片断之后,说一句: 

          这多好。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