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中立国为非洲国家的统一而战:低成本战争片佳作《雅多维尔围城战》
原载于 《看电影·周刊》2016年第28期
二战题材的战争片中,二元对立式的正邪之战,非常利于观众明了双方的阵营或“道德倾向”。相比之下,美苏对抗的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环境就显得云波诡谲了。中国观众很可能并不了解《雅多维尔围城战》中,出现的各方势力——联合国、美国、苏联、法国、爱尔兰、刚果与闹独立的加丹加省之间,都是怎样的关系。
非洲的刚果,原为比利时的殖民地。1960年,在刚果(金)民族运动党主席帕特里斯·卢蒙巴的领导下,刚果独立。然而,比利时策动了刚果南部的加丹加省政治势力“加丹加部族联盟”,其主席与军阀莫伊兹·冲伯,宣布加丹加省独立为“加丹加共和国”。卢蒙巴向联合国求助,然而西方国家一直将战略资源丰富的刚果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因此在组织联合国军前往维和的同时,也将部分军事人员以雇佣兵的身份,暗度陈仓地派往加丹加省,支援“加丹加共和国”独立。卢蒙巴表达了向苏联靠拢的意向后,美国、法国与比利时,联手策划了刚果的政变。在电影中,美国总统肯尼迪与法国总统戴高乐也双双登场。最终,刚果国民军参谋长蒙博托·塞科上校发动政变,推翻了卢蒙巴,并将其交给冲伯的叛军杀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法国雇佣兵头目罗杰·福尔奎斯上校率领由法国雇佣兵、比利时侨民武装与刚果卢巴部落武装组成的叛军,向联合国军驻守在雅多维尔的爱尔兰第35步兵营A连发起进攻。电影中的雅多维尔围城战,就此展开。
在这种局势下,以美国和法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就对刚果的危机产生了两种分裂的姿态。在道义上,他们只能赞成并组织领导联合国军前往维和。在利益上,他们却更希望刚果维持殖民统治的原貌,消极对待并暗中破坏联合国军的维和。
从兵力上看,这场战斗只是“小打小闹”。在雅多维尔之战中,爱军A连只有158人。不同文献资料对刚果叛军的兵力规模记述也不同,少则300人,多则3000—5000人,刚果叛军占绝对优势。
在电影中,双方的战斗以轻武器对射为主。爱军的武器装备,包括比利时“勃朗宁”式9毫米大威力手枪、FN FAL式7.62毫米自动步枪,瑞典M/45“卡尔·古斯塔夫”式9毫米冲锋枪,英国“李-恩菲尔德”No.4 Mk 1式7.7毫米步枪、“李-恩菲尔德”No.4 Mk 1(T)式7.7毫米狙击步枪、“布伦”Mk 1式7.7毫米轻机枪、“维克斯”式7.7毫米重机枪,美国Mk 2式手榴弹与M2式60毫米迫击炮,后方曾派来1架美国UH-1“休伊”式多用途直升机。刚果叛军的轻武器,包括德国P-38“瓦尔特”式9毫米手枪、K98k“毛瑟”式7.92毫米步枪,比利时“勃朗宁”式9毫米大威力手枪、FN FAL式7.62毫米自动步枪、FN MAG 58式7.62毫米通用机枪,法国MAT-49式9毫米冲锋枪,美国M1919A4“勃朗宁”式7.62毫米重机枪、M2HB式12.7毫米重机枪,苏联Dshk式12.7毫米重机枪,瑞典M48“卡尔·古斯塔夫”式84毫米火箭筒与英国ML式76.2毫米迫击炮。在真实的历史中,刚果叛军装备的是多门81毫米迫击炮与1门法国M1897式75毫米野战炮。当然,刚果叛军还有爱军根本不具备的优势——1架法国MC.170“教师”式教练机,作为空中支援。
电影真实地再现了这场神话般的防御战。爱尔兰自1922年独立建国后一直在军事上保持中立,没有参加过任何战争,也没有加入北约组织,没有多少和欧美列强的军人一起集训的机会。在孤立无援且没有任何重火力支援的情况下,爱军没有任何实战经验的158名官兵,凭借多为二战时期技术水平的轻武器,抵挡了拥有重火力支援的刚果叛军,连续5天的波浪式围攻。在山穷水尽、弹尽粮绝后,爱军被迫投降,但只付出了5人负伤的代价。相比之下,占人数与火力绝对优势的刚果叛军,有300多人阵亡,其中包括30名有镇压越南人民经验的法国雇佣军老兵,另有1000多人负伤。如此悬殊的伤亡损失比,堪称战争史上的神话。在危急关头,爱军甚至想出了用炸药引爆装满空子弹壳的木箱,作为炸弹的创造性战术。这也正是A连连长帕特·昆兰那句悲壮的“我们每颗子弹都用了两次!”的来源。在电影中,爱军迫击炮兵以神奇的炮术,摧毁了树林后方的刚果叛军迫击炮阵地。这种看似“抗日神剧”中才有的情节,却是真实的雅多维尔围城战中发生过的。
当然,电影中也有些设定,或许存在争议。例如,刚果叛军的MC.170“教师”式教练机进行扫射,爱军中的角色却能在两条弹道中存活。这种概率实在太小。在狙杀远距离外的刚果叛军“白西装老板”时,爱军狙击手将“李-恩菲尔德”No.4 Mk 1(T)换成了“布伦”,只装1发子弹,并用标尺与准星瞄准。在理论上,无论最大射程还是有效射程,前者都优于后者。无论如何,射击远距离的点目标,狙击步枪的效果都应该优于轻机枪,狙击镜的精确性要优于标尺与准星。很多外国的军事爱好者,也都对电影中的这项设定感到怀疑或不解。唯一的解释是,狙击手是为了使用“布伦”的两脚支架,以获得更好的稳定性,从而达到精确狙杀的效果。英军中的很多“布伦”射手,也都夸赞过这种轻机枪简直是“世界上最好的自动狙击步枪”。
《雅多维尔围城战》的成功,是态度的胜利。既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也没有高额的成本,甚至不太为人所知,但其可欣赏的程度,并不亚于“爆炸贝”的《危机13小时》,足以跻身2016年世界战争片排行榜的前列。
爱尔兰维和军驻守的雅多维尔遭遇刚果叛军袭击,爱尔兰维和军四下寻找掩护。
爱尔兰维和军在战壕中,以猛烈的火力抵御刚果叛军的进攻。距离镜头,从近到远,分别为:“李-恩菲尔德”No.4 Mk 1式7.7毫米步枪、M/45“卡尔•古斯塔夫”式9毫米冲锋枪与“布伦”Mk 1式7.7毫米轻机枪。
法国雇佣兵头目罗杰•福尔奎斯上校,电影中化名“雷纳•福尔奎斯上校”,使用吉普车上的M2HB式12.7毫米重机枪,扫射爱尔兰维和军阵地。
法国雇佣兵手提M1919A4“勃朗宁”式7.62毫米重机枪,扫射爱尔兰维和军阵地,其身后的刚果叛军使用FN FAL式7.62毫米自动步枪进行掩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