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腿肠仅在中国流行吗?

作者:asdf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756299/answer/40282429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这是个有趣的文化学问题。

如果一个国家或者民族走向工业化,同时会发生两件事:A. 收入提高肉类消费增加;B. 集中居住远离农村,对储存食品的要求增加。这时当前比较优秀的肉类储存手段就会被快速用于肉食供应,成为一代人记忆中“肉的味道”,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英国上升时期,流行的是从航海伙食沿袭而来的咸牛肉

德国上升时期,流行的是各种香肠

美国则是大块的烟熏培根

这些食物最早都是为了大量生产,较长期储存的目的开发的,当时在军队和民间广泛流行。即使后来生鲜肉类的供应保存都已不是难事,培根,香肠和咸肉也都倾向于低盐少油和低温冷藏而不再像过去一样耐储,它们的特殊味道依然深深刻印在民族的记忆里。

时间最近的一个例子,是东边的近邻韩国。他们在战乱和经济恢复时期接受了大量美国食物援助,于是一种美国罐头肉制品就在那里占有了特殊的地位,即使已经成了发达国家都没有改变:

在韩国之外很难见到的午餐肉礼盒装韩国名吃部队锅,主料之一就是午餐肉。这道菜又名约翰逊汤,来源于60年代援助食品的美国总统

而在我国盐腌烟熏的咸肉培根香肠和金属罐装午餐肉的年代都太早,没有赶上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好时候。在改革开放同期,用塑料软包装代替罐头保存肉类的火腿肠被日本人开发出来,并在86年引入中国。87年第一根国产火腿肠诞生,火腿肠就此凭借易于保存食用,轻便易携的优点席卷全国,在90年代的春风中为国人解决了大量肉食问题。2008年,火腿肠产量一度占到中国肉制品产量的三分之一。

所以如果在别的地方看不到火腿肠流行不要惊讶,那只是他们需要时还没有火腿肠的生产技术罢了。这时候不妨就地试试咸牛肉三明治,热狗面包,培根汉堡,部队锅,餐蛋丁这些食品,尝尝人家当年的“泡面加肠”都是什么滋味。

关于加工肉制品还有一段逸话。

当需求量上升以后,制造商往往倾向于偷工减料和以次充好获取利润。但是民众的要求却是随经济水平不断上升的,并且开始倾向于新鲜肉类。两者之间冲突经常让加工肉制品成为社会风口浪尖,和食品立法发展的标志。

咸肉可以是极其劣质的——参见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1860年英国出台《食品与饮料掺假法》。

香肠可以是极其恐怖的——参见厄普顿·辛克莱《屠场》

————1906年美国出台《纯净食品及药物管理法》。

牛肉大和煮罐头里面可以没有一丝牛肉——参见日本にせ牛缶事件

————1962年日本出台《防不当赠品及误导宣传法》。

在我国,标志性事件是08年的三鹿奶粉,和09年通过的《食品安全法》。但是从火腿肠来看这段时期恐怕没有完全过去。现在很多低档“火腿肠”里面,主料猪肉只有不到10%,国家标准要求的蛋白质含量用大豆蛋白和鸡肉填充(是的,国标对蛋白质来源比例没有要求),剩下的是淀粉水和添加剂。当初发明火腿肠照80~90%比例加肉的日美企业知道了恐怕会目瞪口呆。

而立法监督完善的地方,即使是spam这种被吐槽无数的产品,也是90%猪肉的硬货,叫Shoulder of Pork and Ham摆在纯肉香肠柜台面无愧色的。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