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躺赢的“通缩挤压红利”
商业分析-No.7
美团躺赢的“通缩挤压红利”
作者:凯文、陈畅
编辑:董指导
诺贝尔经济奖得主弗里德曼曾说过,一切经济现象的本质都是货币问题。这对于如今创新高的美团而言,也非常适用。它正处在微妙的“通缩挤压均衡”位置上,享受着红利。
2015年之前全球基本都处于货币宽松的状态,各大央行纷纷撒币,资金大水漫灌之下,各路风投涌向了各种创业项目,再小的公司只要风口够好,也能拿着钱和巨头掰掰手腕。
但,可惜,央妈的爱并不一直存在。
自2016年起,国内M2开始收紧,增速逐级下台阶。而2017年,美元也开始收紧,银行存放在美联储的现金水平从2014年9月的2.8万亿美元峰值降至约1.5万亿美元。
图1:中国M2同比增速(2014-2019)
数据来源:清科研究中心、远川研究
货币收紧,资本市场也随之收缩,风投们钱越来越少,手也越来越紧。募资规模和基金数量都快速下滑。
图2:中国VC市场状况
数据来源:清科研究中心、远川研究
在这种货币紧缩的背景下,行业竞争就发生了变化:
1、外部新入搅局者减少、撒币补贴力度减弱、参与者达到默契均衡、行业盈利改善。
当前许多互联网业务都是靠补贴烧钱,当一级市场弹药不足时,新进入的创业公司就会减少,已存在的巨头可以利用规模优势来挤压小玩家。
而已有的巨头,在意识到无法靠补贴来打垮对手、永久抢占市场后,也会调整策略,甚至适当性放弃市场份额,确保现金流来过冬。
比如在外卖市场,阿里收购了饿了么之后,也只是打了一段时间补贴战,便迅速调整策略,推行多服务会员制。而美团也相应减少了补贴力度。外卖业务的毛利率也开始从2015年初期的-123%,一路攀升到现在的22%。
打车市场,滴滴合并快的后一统江湖,但当美团尝试发起局部进攻时,滴滴也并没有死磕的意愿。
共享单车市场,ofo由于没有资本注入彻底陨落,摩拜被美团收购,阿里旗下的哈啰单车顺势上位。但双方依然没有要死磕的动作,反而默契地将小时单价调高到1.5元,这也让美团的单车业务也开始进入盈亏平衡。
因此,在现有存量业务市场,美团可以和阿里这个强大的巨头,形成均衡,从而改善经营状况。比如,经营现金流方面,2018年还亏近100亿,2019年1季度亏30亿,但到二季度就把一季度亏损的全赚回来了。
2、增量市场,美团可以靠补贴之外的优势(比如地推能力)抢夺市场。
存量业务稳定后,美团便可以寻找其他“现金流良好”的市场进行开拓,而其中最大的苦主,莫过于携程了。
2015年,携程完全主宰酒店和旅游市场,梁建章甚至说,那是拿着望远镜都找不到对手。可惜,他的望远镜抬得太高,没想到王兴是个“伏地魔”。
在B端,美团依靠地推,和仅为携程一半的佣金率,迅速签下了苦于携程系垄断的酒店;而在C端,由于做外卖和团购产生的高频流量,美团的APP端安装量和打开频次都远远高于携程,获客成本仅为携程1/10,又为消费者腾出了让利空间。
而面对美团如此凌厉的攻势,携程作出最大的回应可能就是梁建章专门写文章驳斥王兴的跨界:“中国的企业更应考虑专业化。”
但多元化的美团,迅速把酒店旅游业务收入从2015年的37亿,飙升到了2018年的158亿。而且这些收入可不是赔本赚吆喝,都是近90%毛利润的高含金量业务,是实打实的送现金到王兴的弹药库里。
为什么携程不反击、不进攻美团大本营呢?
首先,无论是在旅游酒店领域反击,还是攻入美团大本营,都是要花钱的。降低佣金或增加补贴,而这在货币紧缩周期,对上市公司携程而言,都是个很困难的决定;其次,环顾互联网行业,如果大家都不拼补贴,而是拼业务拓展,那能和王兴对打的,真的不多了。
而那些现金流好的生活领域,都会面临美团的进攻。比如美团多次尝试启动的共享充电宝业务等等。
因此,货币通缩挤压平衡,可以让美团在存量市场,即使面临阿里巨头,也可以改善经营业绩;而在增量市场,又可以靠着阿里系的“地推”能力,去扩大业务。
但,如果货币趋势改变,大家再次弹药充足地来拼补贴,那么这个均衡变会打破,美团的优势会相对减小、不确定性加大。
因此,二级市场流传一句话:宽松时,追逐概念、炒烂炒差炒小;紧缩时,看现金流,抱紧龙头群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