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来给攀登者写剧本

我设计的开场:周总理主持国务院会议,由贺老总谈前期与苏联准备联合登山,而后由于中苏关系恶化,苏方不再提供物资,为了完成登山任务,需要70万美元。为了筹措这70万美元,大家提出的方案,最后只有卖粮食才可以。镜头转到瑞士,斤斤计较的中方物资采购团和大肆购买物资的印度团队相遇,进行了简单的交流,知悉印方也在积极筹备登峰。物资运抵大本营,简单的试穿后,大家对专业装备赞不绝口,但只是试穿,登记个合适的号码后收回统一管理。然后就是真实记录,牺牲,受伤,耗尽体力退出,抵达突击营地。在研判了天气状况之后,原本不在登顶名单中的四位勇士,成为最后的突击者,换上最好的装备,小心翼翼的把装着国旗和毛主席半身像的背包做了一个明显的标识,最后的突击更像是一场决死之旅。在中国阶梯,体力最好的勇士,为了最终的胜利,放弃了自己可能的登顶,甘为人梯。搭建阶梯的勇士,为了减重脱掉了登山靴,而他也很清楚,随之而来的冻伤会剥夺他登顶的机会。成功越过中国阶梯后,人梯勇士已经耗尽了体力无法前行,队友把他安置在一个避风的豁口,留下一瓶氧气和少量食物后,护目镜后的四双眼睛,都知道这是和队友的最后一次对视。珠峰峰顶就在眼前,触手可及,但是,氧气不足了,立刻下撤,还有活着的机会,继续登顶,登顶后氧气只能支持返回到现在的位置。简单的交流后,大家一致决定再次轻装,摄影器材被放弃,但国旗和毛主席半身像是必须携带的物资。继续前行。1960年5月25日4点20分,历经19个小时后,中国登山队四人小组,三人成功登顶。登顶后,没有狂热的庆祝,没有热泪盈眶的感动,三个人各自有条不紊的完成了自己的工作,并将写有登顶时间的小字条,国旗,毛主席半身像放置在安全的位置。回撤中,氧气很快耗尽,返回到轻装的位置,他们拿出摄影器材,镜头中,天空清澈透明,珠峰静静地伫立,像少女一样,微笑着注视着三位勇士。空气中稀薄的氧气,已经无法支撑他们下撤了,缺氧的他们步履蹒跚,深一脚浅一脚,这时,他们看到了战友在向他们挥手。自知必死的勇士,目送三位战友继续前进后,写下遗书,留下了氧气和糖果,但一夜之后他奇迹生还,等到了冲顶成功的战友,还为他们保留了最后的氧气和食品。影片最后,突击营地的战友看见了,他们互相招手,脸上流下的喜悦的泪水,在脸上冲刷出一道清晰地白印。

在登顶过程中,可以通过队友之间的对话,或者个人的做出某种选择的时候的回忆,来刻画几位勇士的精神,信仰。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