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兵三十万,尼禄为何还众叛亲离?原因绝不是火烧罗马迫害基督徒
罗马暴君尼禄在人生的最后时刻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境地,身边只有十几个释放奴隶和卫兵,帝国的三十多万大军都成了他的敌人。他陷入如此境地,可不是罗马大火和迫害基督徒,而是他失去了因为烧钱带来的连锁反应失去了罗马军人的支持。
尼禄倒台的原因中,迫害基督徒是最扯淡的说法,这是后世的基督徒强行加戏,非常阿Q。在罗马帝国前期皇帝杀基督徒反而是加分项。尼禄的倒台有宗教因素,但那是德鲁伊教和犹太教的功劳。平定这两个教派的起义至少牵涉了尼禄5个以上的军团,其中平定不列颠之乱用了第十四和第二十军团,平定犹太教起义动用了第五、第十、第十五军团,此外驻扎在叙利亚的军队被犹太起义牵制(原有四个军团,在战争中损失不小,第十二军团甚至丢了鹰旗)了不少兵力。
公元64年7月18日的罗马城大火对尼禄倒台影响有一定影响,当时14个罗马城区被焚烧了10个,其中三个被彻底焚毁,引发了不少传言和骚动。但并非尼禄倒台的决定性因素,因为尼禄的善后措施还很到位,甚至抛出了基督徒满足罗马公民的嗜血愿望(尽管尼禄名字的意思是骁勇、硬汉,尼禄却是文青暴君,不喜欢角斗,他主持的角斗中很少杀死角斗士,让罗马人觉得很不够意思)
真正让尼禄倒台的原因在于他大肆烧钱造成的财政危机,以及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尼禄是罗马帝国最会烧钱的皇帝,他赏赐士兵就花掉了22亿塞斯特斯;向亚美尼亚国王提里达提斯显示罗马帝国财富时,更是每天花费80万塞斯特斯;在重建罗马城时他还大笔一挥把城市主建筑都变成大理石结构,在新建自己的“金宫”时更是烧钱无数。他似乎从来没想过自己能支配的收入中有一半是发给大兵们的刚需,这部分钱财才是他最坚定的权力基础。
之前,按照屋大维和元老院的权力划分协议,罗马元老院拿走了亚细亚、希腊和阿非利加,屋大维拥有叙利亚、埃及、西班牙等富裕行省。多瑙河流域和日耳曼地区、不列颠群岛这些出产少、军事压力大的地区也被当成了赔钱货“送给了”屋大维,结果屋大维用自己辖区内的庞大财富控制了大部分罗马军团,把元老院变成了傀儡,逼迫罗马元老院彻底放弃了整个国家的财政和军事大权。
从此以后,罗马皇帝的私人金库就和整个帝国的军费开支不分你我,罗马士兵的退休金(十倍于平常年薪)也成了皇帝的一大负担,屋大维就在自己的日记中哀叹自己在士兵退役的旺季花了总共八亿六千万塞斯特斯,这笔钱占了他小金库总收入的近四成。
所以当士兵的退役“旺季”来临时,尼禄慌了神,不得不拖欠军饷和老兵的退伍金,甚至把注意打到了退役的百夫长身上,希望用这些老兵头的钱填窟窿。高卢行省的总督路德克斯、西班牙行省的总督伽尔巴的造反则加剧了他的财政危机,因为高卢对他小金库的贡献和埃及相当;而西班牙新迦太基城的一个银矿每天都有25000第纳尔的收益(等于100个罗马军团士兵的年薪),西班牙每年还有2万磅的黄金收入。所以尽管这两个造反者兵力不多(伽尔巴只有一个军团,路德克斯只有高卢人组成的军团),尼禄却无可奈何。由于欠薪,下日耳曼的四个军团横扫高卢反贼后,在行省长官维尔吉乌斯统帅下待价而沽。最后尼禄的近卫军首领萨比努斯也倒向了握有巨型金银矿的伽尔巴,让尼禄众叛亲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