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发表国庆献礼文章:科学让中国变成世界超级大国
前一段时间一个韩裔美国人的植树造林的文章,在观察者网引发了读者的热议。笔者当时也觉得不能过分解读,没必要对这篇文章大惊小怪。
科学的态度就应该是不偏不倚,客观中立。
10月1日是国庆70周年,《自然》nature杂志发表了美国田纳西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Shellen Wu的文章,标题是中国:科学是如何让其变成超级大国的
整篇文章看下来,虽然是流水账,但是叙述了中国过去屈辱的被动挨打的历史,以及如何吸取历史教训尊重和传播科学,并且让科学思想武装头脑,深入人心,在科技思维的推动下,中国最终走向了富强,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科技大国。
文章开头回顾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四大发明,并且引用了哲学家冯友兰的话:为何中国古代没有科学?
2019年,不但是中国70周年华诞,还是Nature创刊150周年,此文有双重纪念意义,所以文章也叙述了中国过去150年的科技发展史。
流水账:
1863年徐寿华蘅芳的数学译注出版
1868年《格物入门》出版(译自传教士威廉马丁的物理学)
甲午战争后留学生数量开始增长;
1900年八国联军进北京,把紫禁城的很多科技仪器洗劫一空,包括从西方传进来的六分仪等等。
此后庚子赔款被美国人“改造”,成立了清华大学;
五四运动喊出赛先生的口号;
提到了地质学家丁文江,还有许崇清、谈家桢等等;美国的洛克菲勒基金会对中国科技人才的培养有不少帮助,民国时代喊出了“科技救国”的口号。
接下来就是照抄教科书的西南联大,新中国的接受苏联援助和改革开放后的科学的春天。
科学的春天
值得一提的是,文章肯定了毛泽东时代对本土科技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在农学和医药学上的建树:
Particularly in the 1960s and 1970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ried to focus on home-grown science, and succeeded in areas such as agriculture and medicine.
比如屠呦呦就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本土杰出的科学家。
文章极为肯定了中国特别尊重女性科学家,在性别平权方面做得很出色
这篇文章还上了Nature的主编简报:副标题是Could its financial autonomy be a model for others?
中国地质学家们在西北治沙
文章的意思是,为何中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如此快?因为中国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在背后支撑,Nature发明了一个词,叫中国科技集权。这么搞,中国能否作为全世界的一个样板(model),Nature的主编存疑——过去70年,中国对待知识分子的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恐怕还是不能被别国效仿。为何?因为中国还是不民主——在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
所以说,Nature谈科技史,本质不是科技,还是史,涉及到谈历史,就不免带有西方人那种固有的意识形态偏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