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解构死亡

《启明书院》:《死亡》:正如所有生物个体都有死亡的终点一样,作为个体的人也必然面临死亡。那为什么死亡是人类个体的必然呢?简单的说说这件事,但必须要知道人从那里来,要干什么说起。基督教创世纪中认为人来自伊甸园,都是亚当和夏娃的后代,上帝的子民,男人来到世间受尽劳动之累,女人要受尽生育之苦。东方文化认为是天神女蜗造了人,人是来丰富盘古化变而成的山水自然,活着就是天神门养宠物的需要。其实亚当和夏娃也是上帝的宠物。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把死亡定义为赏善罚恶的结果。在这两条主线下,哲学家、科学家,甚至政治家都相继投入大量精力著书立说,宏篇巨著看不过来。但有一家,名日道家,说出了一弯清流,那就是人若能上合于道,下同于自然,就可以不死,可以长生。这不是扯蛋吗?现代科学根本就不认可,不可验证嘛!不着急,当代生物学体系中对自然与生物进化投入大量研究后,有一个阶段性的成果,认为自然界所有生命存在,特别是动物,唯一的存在理由都是为了传递物种的基因信息,达到基因不断进化的目的。听起来很不是滋味,人也不过就是一个基因传递的载体,过客而已。其实,认真想想,自然界所有动物(植物有存在于自然界另一维度的意义)最重要的的使命不是繁殖后代,又是什么呢?多数人都知道螳螂一但完成交配,雄性就成了雌性的腹中餐。大马哈鱼万里拨涉回到出生地完成生命(基因)交接后纷纷死翘翘。如此之例,举不胜举。交配权是自然界所有物种最朴素的致高权利,人也是用婚姻制度定义了交配权,才有了今天的文明成果。关于人类的交配权和交配需求(生理)这里不展开,交配权的定义对人类社会构建的重要性此处约下不表。目光还是回到基因传递上来。如果,按基因传递是人作为载体的使命,那基因被复制成功后,这个载体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特别是失去了繁殖能力的那部分的存在只能消费资源,对自然就失去了存在意义,且这种消费对自然界的基因进化也是负担。但是基因被复制后有一个各物种不一样的成长过程,只有当新的基因载体健康成长到有繁殖能力时,衰老就出现了。细胞组成比较简单的,比如单细胞的细菌、一些小个体的昆虫和某些特定的鱼鸟类,基本不需要此过程。对于群居动物来说,抚养幼崽的情况要复杂一些,父母确实需要活得足够长,才能把孩子抚养成人,并维持群体的安全。然而,对于活过了生育适应期很久的个体来说,没有任何遗传优势,但,因为我们有记忆和语言,一些人活得长点对基因进化有好处,就是传递更多的智慧和经验给年轻一代,在众多生物基因传递中就有被自然青睐的优势。但新个体的基因传递也需要自然资源的占有,衰老的个体就会离开有限的自然资源空间,也就是死亡,并且,自然界又分解利用该死亡个体,平衡资源状态。说了这么多,终于说到死亡了。这一套对死亡的解构方法,或许对每一个人的长寿有一个启发,那就是活着的绝对理由就是对自然进化有好处,那也必然是对人类这个物种有价值。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