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在英法夹缝间的“海上马车夫”,在英法两国的一次次攻击下最终败落
文:刘怡
荷兰商人的足迹遍及五大洲各个角落, 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然而, 在这花团锦簇的“黄金年代”背后, 毁灭的阴云已经在郁积。 英吉利海峡对面, 刚刚挫败了西班牙海上霸权的英国也处于生气勃勃的扩张中,“护国公”克伦威尔上台后要求英国独占海外商品原料产地和市场。 1651 年, 英国议会通过了新的《航海条例》, 规定一切输入英国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载运或由原产地船只直接运到英国。 由于荷兰一向以商船多、 体积大、 效率高而成为全球商品贸易的主要中介国, 因此《航海条例》 显然是针对荷兰的。
为了先发制人, 1652 年 7月 8 日, 荷兰率先对英国宣战, 第一次英荷战争爆发。 开战后, 英国海军封锁了多佛尔海峡和北海, 俘获了 超过 1000 艘尼德兰商船和战舰, 使依赖贸易生存的荷兰经济彻底瘫痪; 荷兰则组织舰队护航。 1653 年 8 月 10日, 荷兰海军在席凡宁根(Scheveningen) 集中力量与英国决战, 装备先进的火炮、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占优势的英国舰队击溃了对手, 荷兰舰队司令老特罗姆普战死。1654 年 4 月 5 日, 两国缔结《威斯敏斯特和约》, 荷兰在实际上承认了《航海条例》。 第一次英荷战争的失败暴露了荷兰的脆弱性: 它的人口过少, 政府结构松散,不善于把内部力量联合起来, 因此无法进行充分的战争准备; “非军事化”的舰队缺乏有效领导, 军人缺少职业精神。 在威廉· 奥兰治亲王之后, 其子莫里斯和亨德里克, 以及孙子威廉二世先后历任联合省执政官和陆海军统帅。
1650 年 11 月 6 日,威廉二世患天花去世, 其遗腹子威廉三世在八天后才出生。 奥兰治家族追求的是集权民主制, 与各省传统的地方自治互有矛盾。 威廉二世死后, 在荷兰省的鼓动下,除弗里斯兰和格罗宁根两省外, 其他五省不再设执政官, 联合省进入“无执政时代”。 7当时奥兰治家族式微, 议会和各省执政在国内政治生活中起主导作用。 1653 年就任荷兰省执政的德· 威特(Johan van de Velde) 将分散于三个省的海军指挥权统一起来, 并加速建造战舰。 1664 到 1667 年, 尼德兰新下水的战舰达 60 多艘, 最大的“七省联盟”号战列舰装炮 96 门。 不过, 更为重要的是, 尼德兰人找到了一位杰出的舰队司令——海军上将德· 鲁伊特(Michiel Adriaenszoon de Ruyter) 。 1660 年查理二世在英国复辟, 他与奥兰治家族联姻, 极度仇视共和制的尼德兰, 决意继续对联省共和国用兵。 1664 年, 英军攻占了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 并以海军总司令、 王弟约克公爵 之名, 将其命名为新约克(即纽约)。
荷兰立即进行反击, 于 1665 年 1 月 24 日对英国宣战。 6 月 13 日, 约克公爵指挥的英国舰队在诺福克的洛斯托夫特(Lowestoft) 外海将奥普达姆的荷兰舰队打得一败涂地, 两名荷兰中将阵亡, 17 艘战舰被击沉, 4000 名官兵葬身鱼腹。 德· 鲁伊特当时正在西非收复失地, 闻讯立即回航本土重组舰队。 1666 年 6 月11 日, 他率领由 84 艘战舰、 4600 门火炮和 2.2 万名水手组成的庞大舰队自盟国法国敦刻尔克港出航, 在多佛尔海峡与英国舰队遭遇, 随后发生了著名的“四日海战”(Four Days Battle)。 荷兰人出奇不意地运用火攻战术冲散了 英军统帅蒙克的保守阵型, 随即展开混战, 最后英国有 5000 名士兵丧生、 3000 人被俘, 8 艘战舰被击沉,9 艘战舰被俘, 荷兰人仅损失 2000 名士兵和 4 艘战舰。 但仅仅七个星期后, 英国舰队再次出现在海上, 并于 8 月 4 日在北福兰角外海进行了另一次激烈的战斗, 迫使荷军退回己方海岸。 1667 年 1 月, 双方开始寻求和平谈判, 但由于查理二世错误估计了形势、 提出苛刻的要求, 战局再度生变。
1667 年 6 月, 德· 鲁伊特率领着一支由 60 多艘战舰组成的荷兰舰队杀入泰晤士河。 6 月 14 日, 荷兰舰队上航至格雷夫森德, 歼灭了驻泊梅德韦的英国舰船, 并占领希尔尼斯炮台。 23 日, 德· 鲁伊特对查塔姆锚地的英军主力发起火攻, 烧毁了皇家海军 1/3 以上的大型舰艇, 英国人的损失高达 20 万英镑, 舰队司令蒙克的旗舰“皇家查尔斯”号被俘后作为战利品拖回荷兰展览。 直到 7 月底, 荷兰人一直占领着泰晤士河口。 同年 9 月 10 日, 伦敦发生大火, 城市大部遭焚毁, 英国无力继续战争,查理二世被迫同意媾和。 1667 年 7 月 31 日, 英荷双方签订《布雷达和约》, 英国放弃对东印度群岛的要求, 修改 《航海条例》; 荷兰承认西印度群岛为英国的势力范围, 8并割让哈得逊河流域和新阿姆斯特丹给英国, 但英军将战争期间占领的南美领土苏里南(Suriname) 归还荷兰。 是为第二次英荷战争。
描绘英荷战争的油画
欧洲另一个强权法国在第二次英荷战争中宣布与荷兰结盟。 但相对于结盟带来的商业优惠, 路易十四更期望得到信仰天主教的西属尼德兰 , 组成其心目中的“天然疆界” 。 1667 年, 法国先是对西属尼德兰发动进攻, 次年又出兵弗朗什—孔泰。西班牙软弱至极, 两地被法国轻易攻陷。 “太阳王”的下一个目标是尼德兰。 为获取制海权, 他以赶走德· 威特为诱饵,同憎恨德· 威特的英王查理二世秘密结盟。 1672 年 3、 4 月间, 英法先后对尼德兰宣战, 分别从海上和南部陆上发动进攻。 1672 年 6 月 7 日, 主动出击的德· 鲁伊特在斯库内维尔德湾(Schooneveld) 的试探性战斗中击败了英法联合舰队。 但在陆上交战中, 荷兰人分兵把守的错误战略完全无法抵挡法军的进攻, 最后市民们以破釜沉舟的精神掘开了 艾默伊登(Ijmuiden) 海堤, 放水淹没国土, 才阻止了 法军, 使阿姆斯特丹有了喘息的机会。 由于路易十四提出的媾和条件过分苛刻, 使尼德兰人源于爱国精神和民族自尊心的反抗情绪更加高涨。 显而易见, 尼德兰必须获胜, 否则只能被摧毁。
1673 年 6月 7 日和 14 日, 66 岁高龄的德· 鲁伊特在斯库内维尔德外海两次与英法联合舰队交战, 迫使鲁珀特王子指挥的对手撤回英国进行重新补给。 8 月 21 日, 双方海军在泰瑟尔岛(Texel) 进行决战, 荷军有 70 艘战舰, 英军 60 艘, 法军 30 艘。 德· 鲁伊特把舰队分成三个分队, 最前面的分队只有 10 到 12 艘战舰, 任务是牵制德· 埃特雷的法舰; 与此同时, 用余下的战舰攻击位于中间和后卫的英舰(分别由鲁珀特王子和斯普拉格爵士指挥)。 斯普拉格轻率地带领后卫脱离本队, 前去攻击荷兰舰队的后卫 (由小特罗姆普指挥), 陷入包围而被歼灭。 单枪匹马的鲁珀特王子在被德·鲁伊特围住缠斗一阵后, 有 9 艘战舰受损、 2000 多名将士阵亡, 被迫落荒而逃。 由于海战失利, 加之对法国实力增强的畏惧, 英国率先退出了 战争。 1674 年 2月 19 日, 英国和荷兰签订了 《第二次威斯敏斯特和约》, 荷兰将战争中夺回的纽约和纽芬兰殖民地重新归还英国, 英国放弃与法国的同盟。
第三次英荷战争结束了, 但法荷战事仍在继续。 舆论对德· 威特未能在外交上争取到盟友十分不满, 暴民们将他投入监狱并处死, 拥戴奥兰治家族的威廉三世重新执掌荷兰军政大权。 威廉三世就任共和国执政和陆海军统帅后, 积极利用国际环境争取同盟, 打击法国及其盟友。 1676 年, 小特罗姆普指挥下的荷兰、 丹麦联合舰队战胜了 法国最主要盟友瑞典海军, 俘获战舰 10 艘, 极大地削弱了后者的作用。 现在, 欧洲大陆的另一大强权奥地利领衔的神圣罗马帝国已经对法国宣战, 丹麦也加入了荷兰一方, 整个欧洲大陆都成为弱小的荷兰的后盾。
1676 年初, 一支由名将迪凯纳指挥的法国舰队驻扎到了西西里王国的墨西拿。受盟国西班牙邀请, 德·鲁伊特率领由 18 艘战舰和 4 艘纵火船组成的荷兰舰队前去支援西西里。 1 月 7 日, 荷兰舰队在斯特龙博利岛附近发现了 20 艘法国战舰和 6 艘纵火船, 兵力处于劣势的德· 鲁伊特利用下风向采取防御态势, 等待法军主动发起攻击。 次日上午 9 时, 法国各舰队同时成 45 度角对荷兰舰队实施进击。 但拉法耶特率领的法国舰队前卫速度过快, 冲入荷兰队列后遭到痛击, 强行撤出时又因战舰都拥挤在一起而无法射击。 被割裂开的迪凯纳主队与德· 鲁伊特的分队成垂直状态, 遭到猛烈的炮火射击, 两艘大舰“兰格龙”号和“贝蒂内”号遭到了 致命打击。 最后, 法国舰队终于逐渐恢复了队形, 荷兰人沿着整个战列线抗击法舰的进攻, 所有各舰全部进行近战, 法舰企图包围和孤立荷兰舰队后卫都没有成功。 下午 4 时 30 分, 战斗结束, 德· 鲁伊特在给予对手重创后顺利撤出战场, 只有 1 艘战舰沉没。
4 月 22 日, 德· 鲁伊特和迪凯纳再次相遇在阿戈斯塔外海, 迪凯纳有 29 艘战舰, 西班牙—荷兰联合舰队有 27 艘战舰, 其中西班牙 10 艘。 遗憾的是, 这次是由西班牙人担任联合舰队总指挥, 德· 鲁伊特本人位于前卫。 占据了 上风位置的联合舰队率先进行攻击, 但中间的西班牙战舰位于舰炮射程之外, 使主要的战斗压力落在了 位于前卫的荷兰战舰身上。 一生从未遭受过压倒性炮击的德· 鲁伊特在这次令人痛心的毫无指望的战斗中光荣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 他受了致命重伤, 一周后在锡拉库萨去世。 荷兰被迫转入防御。 柳暗花明的是, 已经退出战争的英国人看到法国海军不断发展壮大、 很快 10在数量上超越英国, 因而反法情绪越来越高涨。 1678 年 1 月, 英荷订立了攻守同盟。事已至此, 延长战争对双方都已没有任何好处了。 1678 年 8 月 11 日, 荷兰和法国签订了《奈梅亨和约》。
发动法荷战争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
路易十四为消灭荷兰而发动法荷战争, 但 6 年的战争后荷兰在欧洲却没有失掉一寸土地, 在海外也只是丢失了 位于非洲西海岸和圭亚那的殖民地, 这完全应该归功于他们的海上力量。 1677 年, 威廉三世迎娶了自己的表妹、 英国公主玛丽· 斯图亚特。 1688 年, 英国发生“光荣革命”, 威廉和玛丽戏剧性地成为英国国王和女王, 称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 当年 11 月, 他们率领由 400 艘舰船和 2.5 万名随员组成的荷兰舰队登陆英伦。 威廉三世是坚定的反法主义者, 在他登基后 4 个月, 英荷海军就按照 5: 3 的比例组成了联合舰队。
法荷战争结束后不到十年, 1687 年 8 月, 路易十四趁神圣罗马帝国与土耳其交战之机向德意志进军, 令欧洲各国大为震惊。 1689 年,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一世和荷兰缔结《维也纳条约》, 宣明共同对抗法国扩张。 英国、 西班牙与德意志诸侯勃兰登堡、 萨克森、 巴伐利亚也相继加入, 组成了反法大同盟。 1692 年 5 月 29 日, 由爱德华· 鲁塞尔(Edward Russel) 统率的英荷联合舰队在巴弗洛(Barfleur) 附近大败图尔维尔的法国舰队。 在欧洲大陆上, 荷兰人和整个同盟以贸易封锁、 攻击法国沿岸城市等手段摧毁法国的战争经济。 虽然法军在最初几年势如破竹, 但并未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战事逐渐陷入僵持。 1695 年 1 月法军统帅卢森堡公爵去世, 法国开始保持不住微弱的陆战优势, 同时所有参战国都因这场持久战而使自身经济负担加重, 战事因此趋向议和。 1697 年秋, 法国与大同盟各国在荷兰的赖斯韦克签署停战条约, 大同盟战争结束。
1700 年, 西班牙国王查理二世去世, 在遗嘱中把王位传给他的旁系后代、 法王路易十四的孙子、 安茹公爵菲利普。 为阻止法国建立大陆霸权, 神圣罗马帝国、 英国、 荷兰和勃兰登堡公国再度缔结了反法同盟。 1702 年,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爆发。 同年 10 月 23 日, 英荷联合舰队在维戈湾伏击了法西联合舰队, 全歼对手。 1704 年 8 月 4 日又攻克了直布罗陀。 8 月 24日, 双方海军在马拉加的决战打成了平手, 但此后陆上战事僵持了 八年之久。 1713 年, 战争各方在荷兰乌德勒支缔结了最终和约: 法国王孙获得西班牙王位继承权, 但法、 西两国永远不得合并; 法国的新斯科舍纽芬兰和西班牙的直布罗陀 11转交英国; 原属西班牙的南尼德兰、 那不勒斯和米兰割让给哈布斯堡家族的神圣罗马帝国。 联省共和国坐落于英、 法之间, 因此自独立于西班牙之后就不是和英国、 就是和法国持续不断地进行战争, 耗尽了资财, 商业、 制造业、 贸易迅速萎缩。 一个富庶的商业国家就这样被无缘无故的、 持续不断的敌对行动给毁了。
威廉三世在英国登基后, 极大地着眼于妻子的利益, 下令所有荷兰商船听从英国的派遣, 荷兰的商业精英们也开始把业务向伦敦转移, 而本土在经济、 贸易、 海运方面的实力则大为下降。 西班牙继承战争则给了 荷兰的霸权地位以最后一击。 1720 年, 荷兰的国家财富首次出现下降, 一度引以为豪的海上霸权也逐步转让给了 英国。
荷兰执政兼英国国王威廉三世
1702 年威廉三世去世, 没有留下直系后裔, 奥兰治—拿骚家族中的奥兰治分支随着他的死亡而绝嗣, 由德意志拿骚家族那一支继续荷兰执政的头衔。 弗里斯兰省和格罗宁根省执政约翰· 威廉· 弗里索· 范· 拿骚由此成为奥兰治亲王。 这位倒霉的亲王即位才 9 年, 就在同普鲁士国王商讨财产继承问题的途中因渡船失事而淹死。
1741 年, 约翰的遗腹子、 30 岁的卡尔· 亨德里克· 弗里索(Karel Hendrik Friso)当选为亥尔德兰省执政, 称威廉四世。 在群众的要求下, 荷兰、 泽兰等省的执政权也交到了他手里。 不幸的是, 年轻的执政平庸、 软弱、 得不到国人的敬重, 而且在4 年后就因癫痫病去世, 政权落到其遗孀、 英王乔治二世之女、 汉诺威的安娜公主手中。 安娜公主长着一张天花患者的麻脸, 对治理国家既无兴趣又无精力, 事事依靠其德意志顾问、 前奥地利陆军元帅不伦瑞克—沃尔芬比特尔公爵。 这位公爵倒是一位黎塞留式的出色政治家和阴谋高手, 不过像他这样的人, 在这样的陌生国度里能收获到的只有憎恨。 安娜公主死后, 不伦瑞克公爵继续辅佐那对倒霉夫妇的孩子威廉五世。 小威廉从小就被认为是这个家族中最糟糕的一类人, 无能而自大。
不伦瑞克公爵为他安排了从教育到婚姻的全部事宜, 很可惜, 机关算尽的老元帅无法左右一件事情——时代。 1774 年, 北美十三州独立战争爆发了 。 消息传到阿姆斯特丹, 兴高采烈的荷兰人以为向英国人讨还前三次战败之耻的良机到来了。 1778 年 3 月, 法国加入了美国 12方面对英作战, 威廉五世惟恐胜利果实旁落, 急急忙忙地宣布与英国处于战争状态。实际在政治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尼德兰几大贵族家族希望以此次战争彻底消灭执政家族的权威, 居然也怂恿开战。 第四次英荷战争爆发了, 不过昔日德· 鲁伊特麾下威风凛凛的荷兰舰队此时已经只剩下其辉煌时期的一个影子——12 艘战舰了。 1781 年 4 月 5 日, 英荷海军在多格尔沙洲交战, 均无损失, 但这对荷兰人来说不过是一次精神上的安慰罢了。
英国占领了联合省几乎全部的海外殖民地, 并利用其盟友普鲁士在陆上对荷兰施加压力。 这场战争自始至终其实是以贸易封锁的形式进行的, 到冲突结束时, 昔日的“海上马车夫”已经彻底地沦为欧洲二流国家, 并在不久后就将遭受亡国的耻辱。
第四次英荷战争后, 元气大伤的共和国爆发了政治危机。 威廉五世的极端无能、缺乏政治远见, 他与人民之间的尴尬关系, 以及他愚蠢的傲慢, 使他在国内已经没有任何支持者。 启蒙思想传入荷兰后, 标榜“理性、 民主、 自由”的新兴工商业资产阶级发起“爱国者运动”。 “爱国者”占据了议会, 要求威廉五世给予普通市民参政权、 信仰自由和监督政府官员的权利, 但遭到拒绝。 改革派于是组建了 “自由军团”, 准备以武装推翻奥兰治家族。 1785 年, “自由军团”发起武装暴动, 占领了 海牙市政厅, 威廉五世携眷逃往普鲁士。 不过仅仅两年之后, 他就在普王的刺刀保护下重返海牙恢复了 秩序, “爱国者”领导人被迫流亡法国。 路易十四的四处征讨为法国埋下了 经济破产和社会矛盾激化的种子, 革命的熔岩在百年之后激烈喷发出来。
1789 年法国大革命爆发, 三年之后国王被处决, 成立共和国。 1793 年 1 月, 英、 普、 奥、 荷、 西、 撒丁和那不勒斯组成第一次反法联盟,企图推翻共和国, 恢复波旁王朝统治。 同年 5、 6 月间, 法国建立雅各宾派专政, 领导人民抗击外来侵略。 9 月, 法军在西线战胜英荷联军; 10 月, 法军打败奥军; 12 13月, 在南线把英军逐出土伦; 1794 年 6 月, 法军在比利时的弗勒吕斯再度大败反法联军, 迫使普、 西、 荷兰退出了 反法联盟。 1794 年 12 月, 法军越过冰冻的布拉班河, 向荷兰共和国发起进攻。
1795 年1 月 16 日, 荷兰最强大的乌德勒支要塞投降, 为侵略者打开了 大门。 次日, 海牙的联省议会决定: 鉴于目前的局势, 进一步抵抗是不切实际的, 投降是唯一的选择。18 日午夜, 联合省全境被法军占领, 威廉五世坐在一艘散发着强烈鱼腥味的渔船上逃往英国。 董事长和董事会带头逃亡了 , 股东们则心甘情愿地在全新的基础上被重新组合。 第二天, 一个傀儡政权“巴达维亚共和国”宣告成立, 对前领导人极其厌恶的民众高声欢呼新主子许诺的“自由、 平等和博爱”的新时代的来临。
改革派试图将法国革命的政治成果一股脑儿移植到本国。 传统的自治权被收归中央, 建立起了法式的中央集权政治结构, 天主教徒在独立后 200 年再度被给予了参政权。 拿破仑还赐给这个新生的“共和国”一部宪法。 当然, “自由、 平等和博爱”不是免费的, 被解放的巴达维亚人得为解放支付价值 100 万盾的黄金, 并担负其领土上的法军日常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