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化的对话
关于城市化的对话
李非
X:城市化,顺其自然的话,国内的城市暂时不会太高。特殊国情确实有,就是这一代中老年农民,他们可能没有去城市住的欲望了。但大势所趋,往后的一代又一代,绝对是越来越不能接受住在农村的。其实,城市化,首先恐怕是一种生活方式。然后,才是为了生活,怎样去就业。只要不加行政上的限制,城市化率会很快超过90%,那是肯定的。
L:按发达国家发展规律,人口向中小城市走,甚至于人口向农村走,逃离大城市。若按这个趋势,大城市现在的高层电梯公寓有成为贫民窟的可能。
X:只要到一定的发展程度,社会就能够支撑90%以上人口的城市化。公共管理真正要操心的是,大家都不愿意种田了,怎么办?如果未来发生了农业危机,大半不是有人而没田种,而是有田而没人种。继续维持小农模式,收入上不去,结果一定是农地大半荒芜,发生农产品供应危机。
L:农民身份肯定消失。这应该不用多长时间。大家都是公民。农民特指从事农业的公民。这部分人应该属于中产阶级,而且在中产的高等级部分。
X:发达国家的话,也不能说是绝对地往中小城市走。应该是往大城市的卫星城市走。
L:法国的巴黎大区就很大。各国大城市百年来,都有富人逐渐向城郊转移的趋势。先是近郊,再是远郊,越跑越远。大城市中心慢慢空心化,贫困化。这是个长期规律,中国城市化时间短,现在还看不出来而已。但现在已有迹象了。雄安其实就是这个趋势的反映。大企业总部、部分国家机关都走了,北京就空了。这个空是填不满的。填了也不如走的有高质量。
X:其实,我说个最现实的问题吧:在农村,找对象的问题。越往后,就会越困难的。这个东西,就会逼迫农村青年奔向城市。所以,我的意思就是说呢,放松管理,让大家在城市里也住得舒服。然而,也不过是废话罢了。国内现在的政策,政府收获了暴利。政策只会围着政府的暴利转,不会围着民众的生活惬意转。两者发生冲突,一定会维护前者。
L:其实这个问题会改变。现在是这样,今后许多近远郊农村比城市好。反正家家户户都有车,路也畅通。电子商务、电子政务让住在人口稀疏地区的人并不感到不便。在农村自己的土地上盖房子,想怎么设计就怎么设计,想怎么盖就怎么盖。还比现在城里买房省好多钱。今后都是公民,其实是两类公民。一类是农村有地,有宅基地的公民。一类是仅城里有房的公民。显然,后者比前者矮了一截。现在农民隐藏的贵族身份就突出了。是有土地的贵族,没土地的市民是平民。贵族找平民,是屈尊下嫁。
X:虽然技术进步,但大城市的繁荣,确是中小城市无法替代的。人这种动物,应该还是天生爱热闹的。大城市的卫星城镇,可能是较好解决了居住的宁静惬意与娱乐时的热闹、工作发展机会多等问题间的平衡。
L:我现在就看出繁荣不再了。这就是信息社会的原因。论网上购物,再大的城市和农村没多大区别。大城市的商业区越来越凋敝。很多大型百货、大型连锁店都关张了。现在大城市的优势就是医疗和教育,养老也没有优势。信息化社会,医疗和教育的平等化也是迟早的事。所剩就是农村地区的社保医保公平问题。现在中国城市化率接近60&,就是40%的人的问题。而在这40%人中,又有一大半是进城务工人员,他们多数是买了城市社保医保的。那就仅剩还留在农村的老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