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柒的视频和陶渊明的诗
来源:微信公号“ 狐狸罐头”你看过李子柒的视频吗?
李子柒生活在四川的深山里,有一处挂满瓜果的院子,陪着婆婆、种花种菜。她把这样诗一般的日子拍成视频,因为视频唯美,满足了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在网上很火。
李子柒主要拍食物制作过程,呈现一日、两人、三餐、四季的隐居生活。现在还涉及了笔墨纸砚、蜀绣、皮影等传统工艺,因为精致优美地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外视频网站也很火。
而她本人,因为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做得了木工,干得了农活,被网友称为隐居山林的仙女、东方美食生活家、无所不能的全能少女。
1、
不过,围绕她的除了赞誉,还有很多争议。
最近,一大堆人又对她发起了新一轮的舆论攻击。到底怎么回事?
有人认为李子柒后面有团队运作,她不过是又一个“拍视频走红再变现赚钱”的网红罢了。
大家都知道,在自媒体发展的初期,博主们都是野蛮生长,自己发东西,吸引受众,获得粉丝;整合发展后,有些人自己当老板、依旧单打独斗,有些人则跟平台或MCN机构签约,获得资本支持,保障优质内容的持续输出,最终实现稳定变现。
这就是自媒体行业的商业模式。博主付出劳动,产出内容,满足用户的内容需求,反过来赚流量、赚广告代言、赚产品销售。早已达成共识。
李子柒火了之后,她自己就承认过有团队运作。而且大多数观众其实都是默认并支持她有团队这件事的。
还有人抨击她的视频摆拍。
李子柒的视频说白了是一个视频节目。专业的团队做专业的事,为了呈现好的节目效果,摆拍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
以上对于李子柒背后有团队运作和摆拍的质疑,都没什么可站得住脚的地方。不过,指出来也无可厚非,算是一种拍摄技术和商业运作的行业探讨。无论你赞不赞同团队运作和摆拍,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算是“视频镜头那么美,计较真伪与传播的价值伦理有必要吗?”的讨论范畴。
很多人“黑”她的重点是,通过摆拍造梦出来的乡村生活,美化了农村生活,虚假地呈现了农村的真实情况。
他们认为,真正的农村生活不是这样的。
他们的观点正如朱光潜在《谈美》中所表达的一样,“读陶渊明的诗,我们常觉到农人的生活真是理想的生活,可是农人自己在烈日寒风中耕作时所尝到的况味,绝不似陶渊明所描写的闲逸。
而直白一点,贫瘠、土味、粗糙原生态更符合城里人对农村的想象。
他们认为,真正的农村生活是快手里原汁原味的、粗糙的、即使有美颜滤镜也能看到真实不堪的呈现,至多也就是华农兄弟视频里那样的,虽然青山绿水、鸡鸭成群、河里摸鱼、山中烤竹鼠令人羡慕,但本质上还是土味。
所以,他们吐槽李子柒的视频是“假而美”。
很多人都向往着视频中的田园生活,但这是“节目”效果,真正的农村山里不是这种生活。这种批评语气里带着一股子精英阶层知识分子的优越感。揪李子柒没有反映真实的农村,无非期待着蓬头垢面过得粗鄙的农村人出现,以验证他们的光鲜亮丽。而实际上,大部分“城里人”也都经历过儿童时期的农村生活。
更可笑的,是抨击李子柒女德。
按理说,李子柒自力更生,以自己的劳动和双手过自己理想的生活,还顺带着挣了大钱,可以说是现代独立女性的代表了。怎么还能跟女德扯上关系呢?
原来是因为:她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农活、木工都不在话下,完美诠释贤妻良母的女性形象。而网上早已有“娶妻当如李子柒”的说法。对此,有“大V”就给李子柒戴上女德的帽子。
对于这样的言论,有人跳出来说女权攻击李子柒,“你们女权为什么要喷李子柒女德?”
这无疑是煽动群众打女权。女权肯定不开心,反击随之而来。但恰恰相反,女权们一直是很赞美李子柒的。
再加上李子柒粉丝的搅入。夸当然欢迎,夸过分点怎么都没事;批评、抹黑绝对不行,说错一点、语言生硬都不行。粉丝开始气急败坏地骂人。
触及女德、女权话题,各方势力加入,势必免不了一场舆论大战。
树个稻草人攻击的套路,是互联网骂战的惯常套路,而男权女权又是网友的刺激点。而那些有意挑起舆论战争的人深谙这套逻辑,常常借此达到自己的目的。近期这一波最开始质疑李子柒的博主,就涨粉100多万。
所以,在这场舆论战里,李子柒只不过被当成靶子而已。
不过,怪只怪李子柒太红了。
2、
好在,目前,这场争论还在持续中,支持李子柒的人还是占多数的。
实际上,可以说,李子柒和她的视频毫无问题,甚至是这个时代缺乏的优秀作品。
老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李子柒的视频就是把乡村生活中美的一部分提炼之后表达了出来,而且还拍得好看,让人向往。这就是好的娱乐品产品的标准,而李子柒的作品符合。
哪怕李子柒的角色只是一个演员,那她演得也非常好。更何况,从她的走红的过程来看,她实际上是李子柒视频的编剧、制片、导演,更拉好感的是,她本人确实拥有超过绝大部分人的非凡的动手能力和劳动能力。李子柒品牌的灵魂人物的确就是她自己。
不仅作品呈现得优秀,还契合人们的时代心理。对于快节奏、压力大、被焦虑包裹的都市人而言,李子柒的院子和生活方式,就是心中的桃花源。我们也知道隐居之美和真实生活之间有差距,知道放下一切去过那样的生活也绝无可能,但这些并不妨碍我们沉浸于岁月静好、闲情逸致的视频中,获得短暂的治愈。
而李子柒的视频在国外走红也多因为这个原因。在李子柒视频下的热评里:
有人通过视频重获了与直面疾病和生活的勇气。一位正在与残疾作斗争的老太太留言,“看了你的视频,这鼓舞着我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去做更多的事情。生命是一场旅行,我们可以选择带上美好,也可以选择带来黑暗,我选择美好。”
在斯里兰卡的连环恐怖袭击之中,有人通过李子柒的视频获得内心的平静。有一位叫“kushali rangana”的斯里兰卡网友留言,“在过去的两周里,我们的国家生活在悲惨之中。我们害怕这样的生活。看着这个视频,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些。”
不说走出国门、文化输出、弘扬传统文化等宏大的意义和价值,这些视频真正的意义是,让我们感到平静,让我们“回血”、充电,让我们重拾勇气和力量面对生活和困境。
其实,李子柒自己也看得非常通透,拍片子和过日子,其实是两个概念,视频的力量就是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治愈的力量。
而对于李子柒视频的争论,正说明观众对消费“沉浸闲情逸致、诗与远方的田园生活”有刚需。生活不只眼前的真实、琐碎、不堪,还有远方的虚假、诗意、唯美。
李子柒的后院,“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李子柒的视频是现代人心中影像化的陶渊明的诗,寄托我们“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的愿景。
只是,有一点令人担心,争议中那些无中生有的欲加之罪和恶意坑害,会不会成为束缚创作者们自由创作的枷锁,成为扼杀他们多样性表达的武器?他们会不会因此战战兢兢地考量传播的道德伦理、考量公众的审美,为规避可能的争议和风险,谨小慎微、畏首畏尾,从而生产出被阉割的作品?如果是那样,才是最可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