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轻住房、教育、医疗三座大山,建设世内乐园的设想
小生意系列第二季:可能不赚钱的大生意
设想:
实施主体为不依赖于大城市的生产供应链和环境的大、巨型公司(比如软件或网络开发公司),将公司开设在大城市远郊、地价便宜、山清水秀宜居、具备基础交通与生活设施等条件的地方。公司与弱势的小地方政府谈,选块合适的地方共同建立新型小城镇。要求是要能长远将区域内的地价、房价控制在低价格(绝大部分房屋只租不售,成本大概就两三千一平米吧)。同时建立起高水平且低价格的系列学校、适度规模的高水平医院,并大规模拉低相关服务的价格。由于大公司本身具有的控制力与吸引力,能够吸引来一大批从业人员;之后再逐步对自由职业、声乐、美工...等等人员开放,壮大小城镇的职业生态系统,实现个人甚至小镇的生产与消费平衡。这样逐渐摸索出成功案例后,再适当推广。其实一个生态圈里的众多小公司也可以组团这样干,大学城也是,或许民众还可以自筹(要谨防骗子)。关键是要把住房当成水电气、粮食这样的社会稳定基本要素。人心安定了,人们才不会浮躁的只做急功近利的工作,才能有更高水平的创造。
补充一:
最近被震惊到了。老妈清明节后从老家回成都对我说:老家变得有些衰败的镇上楼房很便宜,130平米以上的室内面积,在二楼的一套房子月租金只要三、四百块钱。整套房子的卖价也就五、六万。房子的规格跟镇上的亲戚的房子是一样的,是当初统一规划设计。亲戚家的房子是真大,水电气早就通了多年,设施跟城里没大的区别。离地级市不到20公里,矮丘陵地区交通一般方便,上几条高速、国道都不远。镇上有申通快递的点...。总的说来,日常基本生活跟成都市区差不太多,差的就是没有好的学校、没有好的医院、除了一座水电站外没有其它公司和工厂能带来年轻人的就业机会。我妈说要租一套。老家亲戚多,好玩;空气也好,就在嘉陵江边。现在在农村完全靠种庄稼为生人的不多,大部分田地都退耕还林了,打工后回归农村的中老年人基本凭爱好种些西瓜、甜瓜、蔬菜水果…。
补充二:
在大城市里,作为生活开销最大、最基本的住房的价格上涨后,所有其他物价都必然联动上涨。不只个人在各方面的生活成本会上涨,公司的一系列的运营成本也要上涨。几大社会角色体系:生产行业公司与职工、学校与教师、医院与医护人员、服务业公司与从业人员(这些划分是不科学的,只是为了通俗的说明问题),相互联系、联动形成一张网。它们各自为了补偿自己吃的亏,都在尽可能的互相抬高价格勒索其它角色。这样的结果就是普通家庭处于焦虑中,生活不安心。
其中最突出的负担就是住房和子女教育。人如果没有长期安定的住所,人从动物本能上就会感觉不安全。经过上亿年的生物进化与自然选择,留存到现在的人的基因中刻下了强烈的本能(以后有空再扯这个)。对子女教育的重视,除了我们民族文化的的影响,也可能这种社会特性已经刻进长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基因里了(蜜蜂、蚂蚁就是例子)。绝大部分父母一辈子都在为子女的生长、受教育、就业、房子、婚姻、下下一代…操心,可能这也是进化论中的提高自己遗传性状的延续机会吧。
在上面这些迫在眉睫的压力下,首先就是要赚钱,只能看眼前,没空看到更高更远。比如人们更愿意做赚快钱的急功近利的工作,而不愿意去做基础性的、社会性的工作。我自己深有体会:前几年在极大的压力下像没头苍蝇一样乱拱乱撞,后来强迫自己放松心情后,眼前豁然开朗,不断有想法涌出。
补充三:
在这样的小城镇中生活有不少优势:家与上班地点很近,便于照顾家人;上下班路上占用的时间短;接近大自然,小孩子能从农村和自然界学到很多道理;更多时间休息;更多时间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并进行辅导;建立温暖的熟人社区;垃圾分类...等等。不知道自己有生之年能不能住在这样的地方。
后记:
码了两篇字后的感觉就是:自己的文字能力真臭。很是羡慕能长篇大论的大侠!简单写下想法,凑合看啰。希望以后有空能写完整点。
下一篇说下学英语的个人看法,没什么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