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岁男孩飞机上突发过敏,却遇到钟南山
8月31号那天,南航一架由新加坡飞往广州的航班上,一位九岁小男孩突发过敏,面部、及全身出现红肿,男孩的父亲见状赶忙寻求乘务人员的帮助。
南航乘务人员按照分工,到现场进行初步评估,同时广播寻求机上医疗人员的帮助,令人没想到的是,钟南山院士正好也在这个航班上,他仔细对男孩进行了检查,确认其没有危险才离开,待航班落地后,男孩被送往医院,情况稳定。
男孩父亲说,没想到孩子的病情在航班上得到那么多素未谋面的旅客关心,更没想到还得到钟南山院士的亲自看诊,感谢所有人。
钟南山是谁?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医科大学呼吸内科教授,博导,973首席科学家,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原主任,非典防治、重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等领域都是领军人物,为整个人类作出了突出贡献。
看完这个故事,想起来很早之前发生的一件事。有天某个航班上,也是有位旅客突然发病,乘务员按照程序广播寻求医生帮助,十几位旅客同时举手——他们正好是去外地参加研讨会的医学专家。
有网友发私信询问:每次看到类似新闻,为什么都能看到空乘广播寻找医生?如果没有医生,你们又该怎么办?
以南航为例,早在2016年7月份,南航便推出了“机上医疗志愿者计划”,并面向全社会进行招募。当志愿者乘机时,其专业信息会在起飞前上传到客舱移动系统以便客舱乘务员提前知悉。机上旅客突发伤病需要医疗救助时,乘务员可直接邀请乘客中的志愿者提供救助。
同时,南航也负责任的表示:志愿者在南航航班上提供医疗救助和援助,南航承诺承担由此产生的相应责任。
其实在过去,机上医疗事件的发生同样频繁,据过往数据,2016年1月1日至4月10日,仅在南航航班上发生需要机上医疗救助的事件104起,接近每天1起。而在以往空中发生医疗救护事件时,乘务员通过广播寻找医生协助,部分医疗工作者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主动性并不足。而在民航航班上需要医疗救助的案例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飞机不同于陆地交通工具,它有着极特殊的区别,虽然我们有着极为强大的地面工作人员做支撑,但在万米高空之上,即刻发生的、需要医疗帮助的事情必须得到迅速的解决,在落地之前,在地面专业医疗系统进入之前,乘务员就是所有旅客健康平安的保证。
我作为空乘从业十几年的时间里,每年都要经历过大大小小无数次的培训,其实对我来说,最难的不是撤离,而是急救这门课程。
机上急救的目的是什么?是在遇到应急情况后,客舱乘务员要提供必要的、但又是基本的紧急救治,直到专业医务人员赶到。维持旅客生命、防止病情恶化、加速康复、以及进行必要的护理。
为什么说这门课程难,是因为需要记住的内容太多。在其他应急程序里,不管失火、失压亦或是其他,总有既定的预案。但旅客突发疾病却不行,因人而异,病情多种多样,如果飞机上没有医生,我们客舱乘务员就是旅客唯一的希望。
常见的病情比如:呼吸道异物阻塞、癫痫、休克、晕厥、酒精中毒、抽搐、中暑、烫伤、冻伤,这些都需要我们根据以往的培训进行相应操作。我们还需要学习常见内科疾病,如心绞痛、心肌梗塞、糖尿病发作等等,以便于第一时间给予一些措施缓解病痛,并且对疾病严重程度进行一个基础评估。
飞行在高空中的飞机是一个孤岛,如果遇到极端状况,比如失压后的紧急下降、比如飞机迫降后的撤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同样要考虑如果旅客受了外伤,又该怎么办。
为此,我们还要熟练掌握各种止血的办法、各种包扎的方法、如何给骨折旅客固定肢体等等。
专业技能的掌握只是一方面,机上急救是个综合能力的体现,比如说,在飞机客舱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有旅客生病,势必引起周围旅客围观,怎样跟旅客做好解释工作,或者说怎样控制住我们的客舱,不至于让飞机配载失去平衡,这都极为考验我们的乘务人员。
再比如,如果旅客不幸在机上死亡,怎样安抚他的家人?怎样固定他的身体?怎样划分周围区域?如果旅客在机上分娩,怎样才能让这个宝宝平平安安的来到这个世界上,这一切,只能是靠我们空中乘务员。
急救是一门复杂的课程,它将贯穿着每位空中乘务员的一生,我们可以负责任的说:在中国民航的航空器上,发生什么都不要怕。就像我在东航时,我的急救教员吴洁老师在课堂上问的那个问题:如果旅客突然发病,作为乘务员,你过去要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你好,我是本次航班的乘务员,您身体是不是不舒服?我愿意为你提供帮助,我们受过专业的训练,请你相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