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长沙第一师范

从近代开始,越来越多的人才出自学校,而一流高校以其学术氛围,师资力量和学苗素质等多方面的优势使得优秀人才层出不穷,这是其他学校无法相比的。但有的时候,一些相对普通的学校可能出一两个出类拔萃的学苗,或者在这个小庙里隐藏这几个当世一流的学者、或者在几年内出现一批值得造就的学子等等都会使得这个学校在一定时期内取得可以和一流高校一比高低的成绩。如果一个普通学校三个条件同事具备,那们这个学校必将对整个国家甚至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

500

位于衡山西,岳麓东的长沙第一师范无疑是这方面的幸运儿,湖南人杰地灵自不必说,自古就人才辈出。在 中国民主教育先驱孔昭绶担任一师校长后,一师又实现了向新师范的蜕变,孔校长将经世致用、实事求是之城南遗风与西方民主教育思想融合,形成了他民主教育理念的三大核心:人本主义、实用主义和军国民思想。湖南第一师范还凝聚了一大批如学贯中西的思想家杨昌济、率身垂范的教育界“长沙王”徐特立、革命活动家方维夏、语言文字学家黎锦熙、通古今文史的袁吉六等教育方家。这是一支名师荟萃的方队,教育精英的集合。他们思想新锐、学识深厚、品行端正、爱国忧民,为一师撑起了一片精神晴空;他们“欲栽大木柱长天”的育才理想,为一师耕耘出一方丰腴沃土。这一方沃土,终于在1913年迎来了两外能影响历史进程的青年,毛泽东和蔡和森。 毛泽东性格粗犷豪放,表里如一,一泻千里,蔡和森含蓄内敛,目光坚定。在校期间,毛泽东极端偏科,却又坚持己见,一度要被开除出校,而蔡和森则全面发展,德才兼备。孔校长后来在校志中,称赞毛泽东浑身是胆,蔡和森冷静沉着,坚韧睿智,却又出手不凡。我想在毛泽东的身上提现了中国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他在学习期间曾引用明代学者胡居仁之联语,以作座右铭,联云: 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无益,只怕一曝尽十日寒。并以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强健起其体魄。而蔡和森则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蔡家境贫寒,在伟大母亲葛健豪的培养下,刻苦努力,终有成就。毛蔡两人珠联璧合,又都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可惜蔡早死,否则此人成就未必在周恩来之下。而在同一时期一师还汇集着萧子升、陈章甫、肖三、张昆弟、毛泽民、周世钊、罗学瓒、贺果、李维汉、何叔衡、郭亮、吕骥、李一氓、谢冰莹、萧述凡青年才俊,这些都是能载入中国近代史史册的人物。惟楚有才,真的不是句虚话。

500

1918年杨昌济和孔校长都先后离开了一师,他们认为自己在也不会在这五年一样能培养出这么多出类拔萃的人才。后来杨昌济在北大任教两年后去世,而当他在病床时还向章士钊推荐毛泽东和蔡和森。写到:“二子海内人才,君不言救国则已,言救中国,必重此二子”。这也能看出即使在北大杨昌济也没有发现那个人才能和毛泽东和蔡和森相比较的。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