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活法》:小学教室里贴的标语,才是绝对不可忽视的真理
最近读了稻盛和夫的《活法》,这是国内老板们最爱发给员工传阅的书籍之一。
本书之所以在商界备受推崇,离不开作者人生哲学背后的传奇经历。
稻盛和夫27岁创立京瓷,做到500强,52岁创立KDDI(第二电信),又做到了500强。
78岁,受日本首相之邀,他出山救助破产的日本航空,一年后,日航竟然做到了三个世界第一:
利润第一、准点率第一、服务水平第一。
他患癌后退休,把个人股份捐给员工,自己遁入佛门。
他在序言里这样写道:
“在八十余年的人生中,我不断地思考人生的意义,本书就是这种思考的集大成之作。”
中国有《活着》,日本有《活法》,前者写世事艰辛,后者给人生希冀。
通读此书,虽然部分内容太过唯心,总体却朴素中带着些佛家禅蕴。
经历了大风大浪后的稻盛和夫发现:“小学教室里贴的标语,才是绝对不可忽视的真理。”
能力和热情很重要
决定人生方向的则是“思维方式”
稻盛和夫总结出了一个知名公式:
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能力是才能、智商、健康等先天资质,热情是工作的干劲和努力程度。
能力难以改变时,热情就是领先他人的秘诀。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勤能补拙”。
俄罗斯国际象棋大师加里·卡斯帕罗夫22岁成为最年轻的男子世界冠军。
人们探究他的成功秘诀,就像总爱问著名作家用什么稿纸和钢笔写作一样。
“我最大的天赋,就是勤奋。”
他退役时曾坦露一切的刻苦训练都来自妈妈的教导。
却禁不住困惑:“我发现人们对我的回答感到非常失望。”
能力不足,热情来补,然而,公式里最重要的参数,还是“思维方式”。
因为它有正负。一不小心,成果就小于零。
稻盛和夫讲了自己的故事。
年轻时的他求职屡屡碰壁,曾动心思当一名“知识性黑社会成员”,比起弱者吃亏的主流社会,更向往讲究义气人情的黑社会。
他十分庆幸自己最终没有选择这条路:
我可能会成为一个小小的黑帮头目,略有名声。
但在那样一个组织里不管多强悍,因为“思维方式”是扭曲的,就不可能有一个幸福的人生。
思维方式就像人生这艘大船的船舵,一点点偏差就可能撞上冰山。
弑母的吴谢宇从小是“别人家的孩子”,就算在高手如云的北大,也保持住了学霸光环。
章莹颖案件的罪犯克里斯滕森,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物理学博士生,误入歧途,天才也可以是谋杀犯。
能力越大热情越高的人,一旦思维方式偏离了航道,造成的危害反而更大。
这也就是为什么,越往上走,leader们越会强调“价值观”。
因为这是最底层的东西,是除了才情之外,最能够让人相信你、并且愿意追随你的东西。
稻盛和夫说,好的思维方式可以概括为:
“积极向上,有感恩心,有同情心,勤奋,知足,不自私,不贪欲等等。”
大道至简,老生常谈的道理,小学教室的标语,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践行。
狼性文化和利他之心
谁才是焦虑的解药?
稻盛和夫用了整整一章讲解“利他之心”。
在他看来,自己创业成功,其实是自己“为世人为社会尽力”的愿望获得了上天的庇荫。
居然这么佛性,不是说商场如战场?不是说企业最需要的其实是“狼性文化”?
不同的观点,恰恰体现了不同的格局。
当我们在谈论狼性文化,是希望企业自上而下能像狼群一样勇猛、果断、嗅觉敏锐、富有团队精神,这样才能给企业带来最大的利益。
归根结底,出发点还是“利己”。
而京瓷的经营理念是:“在追求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幸福的同时,为人类的进步发展作出贡献。”
稻盛和夫说到做到。
他提议员工能够拿出奖金的一部分,公司再拿出同额的资金,捐献给过年买不起年糕的穷人。
“这就是京瓷开展各项社会公益活动的开端。这一精神贯彻至今,从未改变。“
知乎网友@天瓶云水认为:
我们现在的企业管理水平相当于日本八十年代的水平。
日本的管理己进入文化、人格的哲学宗教时代。
我们则是在财务报表、管人等技术时代徘徊。
“狼性文化”或许会让企业跑得快,但真正让企业越走越远的,还是利他精神。
李嘉诚的儿子李泽楷在记者问他父亲教给自己什么赚钱方法时,回答说:“父亲没教我什么赚钱的方法,只教了我一些做人处事的道理。”
记者不信。
他又说:“父亲叮嘱我,你和别人合作,假如你拿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我们李家拿六分就可以了。”
“只要自己公司赚钱就行”、“只要要对自家有利就好”,这样的想法并不少见。
商业竞争中的“友商互踩”现象也比比皆是。
狼性文化背后,其实是社会里普遍存在的因功利心而产生的焦虑。
《教父》里有个被奉为经典的人生观:
人的一生,第一步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第二步全力照顾好家人。
第三步尽可能帮助善良的人。
第四步为族群发声。
第五步为国家争荣誉。
这其实就是一个逐渐成长,逐渐利他的过程。
越是聪明人,越懂得利他的重要性。
格局越大的人,越明白让人或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还是那颗厚道之心。
金钱社会里
重新认识劳动和勤奋的价值
与当下劳动和勤奋被严重贬低的环境相比,稻盛和夫给我最大的冲击是,他直言自己不喜欢“才子”。
“迄今为止,不少优秀聪明的人投奔到京瓷的门下,却因看不到公司的前途而辞职。
留下来的,不少是头脑不够灵活、平凡、连跳槽也缺乏自信的‘庸才’,但过了十年、二十年,这些人居然成了各部门的骨干乃至领导。”
但其实,龟兔赛跑的故事每天都在身边发生。
前阵和很久不见的发小吃饭,发现他竟然还在原来那家公司,不过已经从二线城市的小店员,被提拔到了总部,成了大区业务负责人。
“哈哈其实也不是我多优秀,只是当年一起干的人走了太多,我已经成老板的亲信了。”
他直言自己奋斗的方向其实很简单:“跟对人,做对事,并且坚持下去。”
与此同时,“跳槽”已经成了许多年轻人解决工作烦恼最短频快的方案。
工资低、压力大、领导处女座、上班离家远、同事跳槽了……都能成为自己跳槽的理由。
有的人跳来跳去没升几级,有的跳了一圈回到原地,还有的跳个槽竟然被老东家通缉。
急于求成的人,往往会在意料不到的地方驻足不前。真正的努力,通常是不露声色的。
《活法》里面,最激励我的莫过于稻盛和夫提出的“自燃型人才”这个概念。
对不同的人来说,“燃料”可能不一样,有的人是财富,有的人是成就感,有的人是热爱。
关键是,没有人能代替你,为你注入燃料。
对普通人来说,找到自己的燃料,然后跳上那艘火箭。
每天进步一点点,而非每日无意义地重复昨天,就是度过这一生最好的方式啦。
学生时代的哪些道理,让你至今印象深刻?
本文由LinkedIn原创,作者Anth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