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被骂“消费穷人”的主播,和为他叫好的粉丝们
本文转自:Vista看天下
“送走”那个俄罗斯人
最近,短视频平台又因为争议的内容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快手上的一位主播因为给两位已经疑似酗酒的俄罗斯老人送烈酒,被网友抨击他有拿对方取乐、故意诱导他们酗酒的目的,引发巨大争议。
这个并不算知名的主播起初引发关注,应该是因为某大V提到有这么个博主,觉得画面里的老人看着挺让人难受的。
事情传播开来之后,观看了视频的网友们的确发现其中令人不适的地方。
比如两位俄罗斯老人家徒四壁,看起来经济状况不佳;腿脚不太灵便,有人推测可能已经因为长期酗酒造成股骨头有问题,等等。
图源@新京报我们视频
在舆论的压力下,该主播迅速删掉了相关视频。快手平台也表示关注和跟进此事,“如有恶意行为绝不姑息”。
有网友为其辩解称,这个主播的运营并不是靠拍这两个俄罗斯老人维持,送酒只是他账号内容的一小部分。而且,老人还主动向他要过酒和钱。
但比起送酒这个行为,引发更多轩然大波的,是送酒视频下看客轻描淡写、却让人觉得惊悚的评论。
似乎热衷于围观主播送烈酒的人都默认,酗酒会让老人看起来已经很羸弱的身体更加不堪重负。
这并没有带来怜悯,反而滋生了一种诡异的猎奇心理:
评论区里不少人用调侃的语气等着看这么喝下去,什么时候能把他俩“送走”(也就是喝酒喝死)。
还有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大概再有几天就能送走了”,“炉子订好了吗?”
尽管人们认知中“俄罗斯人喝酒很凶”的印象已经根深蒂固,也有人辩解说“你怎么知道不是他俩自己就爱喝”。
可是当有人认为这种行为有害老人身体、善意地劝解时,依然有人在嬉笑地回复,得喝啊,“不喝酒真过不了明天”。
看客把两个俄罗斯人被酗酒危害的健康当成取乐的工具,还兴高采烈地呐喊倒计时,这让闻风前来围观的网友出离愤怒了。
这种愤怒显然是出于很朴素的同情心:不忍心看到两个生活拮据的风烛残年之人被围观、被取笑甚至被践踏尊严。
与此同时,这件事也逐渐发酵称了当今的网络舆论场中比较常见的一起“毁三观”热点——
许多网友为这个事件的荒唐、也为那些看热闹的评论呈现出的不自知的恶意深深震惊,评论区最常见的话之一就是这些发自内心的疑问:
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怎么会有这样的人?
总被真实震惊的一代人
最近几年,这种疑问其实是舆论场的常客了。
这难以置信的背后,是许多人因为某些契机得知,尽管再荒唐、再难以理解,但我们的社会中居然真的有“这样的事”、就是会有“这样的人”存在。
就像这次的送烈酒事件,其中的割裂非常明显:
喜欢看这些视频、还在评论区津津乐道的人觉得再正常不过,被拿到更为大众的视角中观察和检验后,却引来了更多人的惊诧和愤怒。
两种人群、两种价值观之间,很难互相理解。
事发后,还有粉丝惋惜以后看不到这些视频了
有人将这令人不适的现状,归因为火热而疏于管理短视频平台们。
的确,当今以快手、抖音为首的短视频APP渗入了上亿中国人的生活,也注定要承担着这些互不理解的裂痕。
前几天,某快手头部网红举办婚礼,斥7000万巨资举办了一场42位明星参加的演唱会,其中不乏成龙、王力宏、邓紫棋等有头有脸的大明星。
更早之前,柳岩等颇具知名度的明星纷纷投身短视频平台卖货, 战果惊人。
这些大事件冲破平台之间的次元壁得到传播,每次都引发了广大网友天真的震惊。归根结底,还是那两个问题:
为什么有人要做这样的事?怎么那么多人爱看这样的事?
但事到如今人们又不得不承认,它们的确存在——无论是那些在舆论场中比较沉默、却在自己最喜欢的领域野蛮生长的人群,还是那些匪夷所思的事情。
事实上,从三年前爆款文章《残酷底层物语:一个视频软件的中国农村》将快手定性为农村猎奇野蛮生活的展示场后,这种由观看未知的他者带来的惊诧就没有停止过。
有些震惊,是由事实带来的:
从快手上的各种自虐视频,到未成年少女怀孕还引以为荣当网红的现象,到这几年逐渐成为社会痛点的儿童性侵猥亵事件们……
都是经由类似的路线被曝光在大众眼前,而很多时候舆论对它们的强烈情绪,一大半来自于“居然真的存在这样坏的事情”。
有些震惊,则是因为价值观冲突赤裸裸地展现在眼前:
通过视频和社交网络的传播,人们看到“流浪大师”突然被捧上神坛也得到蝗虫般的追逐,看到网红街拍搔首弄姿千奇百怪的姿态……并对这样的人间百态感到由衷迷惑。
在如今的流行语态中,网友们或许会将它们归为“魔幻现实主义”了事,可是却遗忘了一点——被说滥的魔幻现实主义里,更重要的两个字是“现实”。
在观看的人眼中是魔幻,在亲历的人身边是现实。
当各类互联网产品将世界变得扁平,让人们得以窥探千里之外同胞的生活时,这种现实终于有机会像平地惊雷一样,展现在主导着网络话语权的人面前。
这就像是“乔碧萝殿下”偶然被去掉遮挡的乌龙一次次上演。而不堪的真实在这种情况下突然被揭穿、被审视,带来的冲击总是最大的。
活在滤镜中
事件本身之外,或许我们也该深究,这种“魔幻”与“真实”之间的隔膜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一种答案很简单:我们自以为视野足够宽广了,其实并没有。
比如,当久居城市的网友们对短视频里的“野蛮乡村”感到震惊,首先其实是因为我们本就越来越无从得知那个被观看的对象本来是什么样子。
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农村教育问题、农村经济收入结构……那些并不博人眼球的关于乡村的报道在如今的舆论环境中早已淡出许久,导致新一代城市年轻人对它的认知十分苍白,更难以想象它可能衍生出多少人间百态。
许多事,都是观看者先失去了对“因”的基本了解,才会对那个千奇百怪乃至畸形的“果”格外惊诧。
讽刺的是,前段时间依托短视频平台而存在的土味视频刚刚有了因正能量而翻身的趋势。
微博一位博主将许多土味视频和歌曲“存在即是完美”混剪在一起,获得了奇效。
高达12.6万的转发中,满是对点滴寻常中体现出的生命力的赞叹,平日里被嫌弃的土味日常突然被赋予了超脱庸常的意义。
再看看今天因“送烈酒事件”而起的对那个用户群的抨击与谩骂,舆论又一次反转了,似乎是在懊悔之前错把这积极向上的一面当成了全部。
但在当下,又有多少人能坚定地拒绝一层能遮掉瑕疵、只看到美好的滤镜呢?
当我们被更轻松愉快、刺激快感更直接的娱乐方式包围,又真的愿意花时间探寻和正视不堪吗?
就像美颜相机看多了之后已经不愿意接受前置摄像头的丑陋,只要能找到一个说服自己相信的支点,更宁愿活在一层过滤掉了许多不堪的滤镜中,假装很多事情并没有那么糟糕。
所以,每次类似的荒唐事件后都停留在对当事人的批评谩骂上,其实无济于事。
一次次的震惊与批评循环往复后,因果之间却永远是断裂的。
平台的确可以、也有责任加强对类似视频的监管,但是,让人们围观与消费苦难的心态从何而来,让某类人形成某种生活状态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这些问题却并非某一个责任主体就能回答的问题。
或许可以悲观的预见,未来的几年中,由“观看猎奇”带来的舆论撕裂不会更少,只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