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成湖--汇聚四方人才是临港的突围毕竟之路

500

昨天看到《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今日揭牌》的消息,还是很激动的。临港及滴水湖地区从陈姓领导开始开发,到现在十几年过去,定位不断提高,现在配合国家战略成为自贸区的试验田,也可以成为新城市建设的样板,值得期待。只是可惜出台的晚了一些。本人作为一名十余年的沪漂,又住在临港附近,关注了新区7、8年,稍有感慨,零零散散不成逻辑,和各位观友分享一下。

1. 临港地区当前的产业还不够强大。重要的企业有特斯拉(这个在建)、上汽(荣威和MG)、上海电气(做核电和风机)、商发总装厂(商发总部在民航紫竹园,顺便说一下,商飞总装厂在机场附近祝桥镇),三一重工工厂等。像上海电气这样的工厂,下午4点半就下班了,因为很多人是住在上海市区!所以现在的这几个企业的人力成本是比想象的高!

2. 主要新开发的商品房在环滴水湖,目前均价3~4万,人气越来越旺。实际居住人口估算40万左右,其中6万是几所大学的学生和教职工。(资料:2017版《浦东新区蓝皮书》截至2016年9月,临港地区的总人口(四镇区及大学)约为31.09万人,包括镇区实有人口25.02万人及在校大学生6.07万人(在校教职员工4319人按实有人口计入申港社区);在四镇区的25.02万实有人口中,临港地区本地户籍人口(户在人在)占比约为35%,上海其他区域户籍人口占比约为31%,外地来沪人口占比约为34%,境外人员占比不足0.3%。)

3. 交通方面,通往市区有地铁16号线。免费的两港公路通浦东机场。

500

4. 购物中心、餐饮远不能和市中心比。好在有联华和淘宝及一些进口直销店。

5. 目前滴水湖空气好,人口密度低。周末节假日从市区来的人很多。环湖在修景观带,但临近海边,湿度大,冬天风超级大。

6. 其实临港区域多的是农田(比如划给特斯拉的那块地),不清楚当初填海的投入效费比如何,曹妃甸是前车之鉴。另外一条不太好的传闻是,填海及其他开发过程中,有很多市区的建筑垃圾(甚至其他垃圾)填在地下。再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一片的地质条件不利于对地基要求高的厂房建设(可能这几年技术也在进步,能解决地基沉降不均的问题)

7. 临港如果想以制造业立身, 不缺的是土地、资本和技术,缺的是经理人、工程师和大批的工人(参考上面第2条)。在上海市区已经定居的人,大概是不会迁过来的。要想留住外地的年轻男性,就要考虑如何为其家庭成员服务。所以吸引人的关键是产业(就业)、医疗教育、购物娱乐要配套发展,哪怕赔钱也要做。建个跑马场是解决不了底层人民的需求的。

8. 上海的户口政策这5年来收的非常紧,而且人口总体是下降(或持平)趋势。 现在临港的招牌、产业和相对低的房价对新毕业的(外地)学生更有吸引力。然而,能否长远吸引住人才,需要以家庭为单位考虑。况且,任何制造业都离不开高素质的工人,目前这一点在上海市,户籍政策不改革(国企的外地户籍工人基本没希望转沪籍)越来越难吸引和配备。2017年有一次临港新区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到我们企业调研,我们提出能否对重点高科技企业的工人提供蓝印户口性质的户籍(仅在为该企业服务期间生效),然而到目前也没有下文。

9. 自贸区究竟会给制造业带来多少优势,能否压倒长三角其他地区的吸引力,我们拭目以待。临港地区其实半死不活(或者是不愠不火)地发展了十几年,作为上海东南端的价值洼地,未来或不可限量,但如何参与其中,或许从投资房地产做起?或是应聘特斯拉(笑)?以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不应是空话,而是由新思路带来的新举措。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