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又出9.4分神作,每一帧画面都让人头皮发麻……
北京协和医学院新生入学的第一课,新生都要向陈列于冰柜的尸体致敬。
截图来源于纪录片《手术两百年》
在这个有强烈仪式感的现场,2014级临床医学的新生穿着白色大褂制服,默默鞠躬献花。
在这个实验室,754名志愿捐献者无偿捐献了他们的身体,医学院的学生们将用捐献者们留下的鲜活肌肉、血管与器官,开始医学生涯的研究。
他们的老师郑重其事地说道:“希望这种仪式感使学生们终生铭记。”
截图来源于纪录片《手术两百年》
这一幕出现在央视2019年最新纪录片《手术两百年》中。
光看名字,就知道这是一部跟医学相关的纪录片。医学主题的纪录片很容易拍摄得过度煽情化或晦涩枯燥。
但这一次说姐想说,央视真的很会拍也很敢拍。从题材选择、拍摄手法到后期制作,《手术两百年》都堪称国际水准,有不少网友甚至称其有《西部世界》既视感。
截图来源于纪录片《手术两百年》
播出2个月后,豆瓣评分依旧高达9.4分。
截图来源于纪录片《手术两百年》
这部几乎零宣传的纪录片,为何在社交媒体引起热议和好评呢?
理发师担当外科医生
考古学家在解剖1500年前的女性干尸时,发现这位妇人生前难产,因为腹部的伤口是用马尾毛缝合。而在公元前1世纪,希腊医生治疗脱臼病人,往往会在病人下颌放入有蜂蜜的松木,再缝合固定。显然,这一方法并不科学。
截图来源于纪录片《手术两百年》
中世纪的外科医学发展,也度过了这样野蛮的阶段。很多病人都会向神职人员求助治疗病症,但神职人员觉得手术中见血,会有失尊贵的阶级身份。
街头卑微的理发师窃喜,他们有了一门赚钱且体面的生意。于是理发师随身携带手术刀,担当着外科医生的角色。
就这样,很长一段时间,外科手术都处于“无麻醉”、“无止血”、“无消毒”的三无时期。
截图来源于纪录片《手术两百年》
没有麻醉的年代,人们只能忍受剧痛
19世纪,医师给患者拔牙、截肢,总会残忍地将病人敲晕、灌醉,并在特定的圆形剧场上结束这场“要命”的手术。医生的手术速度和失血的多少决定了病人是否会在剧痛中死去,亦或是忍受剧痛后,换来新生。
在这个”圆形剧场”手术室里,还聚集着围成团状的观众,理发师通过卖票获得一定的收入,观众围着这个残酷的“刑场”走一个回合,都能感受到隔着空气的苦痛。
截图来源于纪录片《手术两百年》
英国最著名的一场手术,用时仅28秒,死亡率高达300%。
截图来源于纪录片《手术两百年》
在这场争分夺秒的手术中,医生罗伯特·李斯顿因为动作太快,他切掉了助手的两根手指以及病人的部分生殖器…….
截图来源于纪录片《手术两百年》
可怜的助手和病人在这场手术中因失血过多而死,还有一位在一旁围观的观众直接吓到心脏病发作,也当场死亡。
截图来源于纪录片《手术两百年》
然而,医学先驱者总会发挥聪明才智,推动医学向前大步走,黎明破晓总是触动人心······
麻醉技术如何被发现并普及?
牙医莫顿给病人拔牙,病人因疼痛发出刺耳的惨叫,那种疼痛感让他头皮发麻。他开始钻研药物,发现了乙醚这种特殊的麻醉药物。
作为自我实验者,莫顿在自己和宠物狗身上做了实验,由于用量过多,险些丧命。后来,他也不断提醒其他医师在使用时要注意合适的剂量,才能确保被麻醉的病人生命安全。
著名法国军医安布列斯·帕雷在15岁时,就跟随父亲去哀鸿遍野的战场作军医学徒。每每看到其他军医用高温烧灼的烙铁止血,士兵大多疼痛死去,他心疼不已。于是,他开始钻研,如何让病人既能感受最小的疼痛,又能安全止血。
截图来源于纪录片《手术两百年》
他大胆尝试,在蛮荒的战场上“就地取材”。他用针和穿衣的线头缝合伤口,还发明了鸦喙钳,用这个微创的钳子拉出动脉,用缝线扎住血管末端,彻底封死动脉。让病人不会受到第二次“绞刑”,从此改变了用烙铁止血的历史。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李元勋发明的新型智能止血钳被广泛运用到外科手术中,同时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双线缝合技术传播至世界。
安全性与便利性大大降低了病人的死亡率,医学科技朝着精细化方向前进着·····
医生不洗手不消毒
导致婴儿出生死亡率高达60%
穿着燕尾服的医生没有伤口消毒的意识,在做完一场接生手术后,连手都不会洗,又去迎接下一个孩子的降临。医生消毒意识的缺乏以及医院落后的医疗条件,导致了欧洲出生死亡率高达60%。
在匈牙利的维也纳医院,成千上万的产妇会得产褥热的疾病,重则直接导致产妇身故。
截图来源于纪录片《手术两百年》
一位默默无名的医生—— 赛麦尔维斯敏锐地观察到:产妇热的疾病与医生的职业习惯密切相关。手术后,不洗手的医生可能会将链球菌细菌传播到多位产妇身体里。
籍籍无名的他开始倡议:产科医生在手术后用漂白粉洗手消毒。这一倡议遭到了传统保守派医生的反对与愤怒,认为这是在挑战资深产科医生的权威。
受到孤立与奚落的赛麦尔维斯在维也纳医院再无容身之地,被迫回到匈牙利。但他并没有放弃对医学的探索。
截图来源于纪录片《手术两百年》
他抽出时间将自己的心血记载下来,写成书寄给当时欧洲最知名的教授们,渴望这些信件能引起医学界的先知关注,改善现状。可惜,直到他离世,也没有任何回音。
更令人惋惜的是,因为生前不断被孤立与奚落,本可以载入医学史册的他却在47岁那年,死在疯人院中。他在著作中写道:“即使我无法看到医学征服产妇热的那天,但我坚信那一幸运时刻终将到来。为此,我死而无憾”。
截图来源于纪录片《手术两百年》
赛麦尔维斯如果知道,在今天的医院里,医生在处理任何手术时不仅多次洗手消毒杀菌,而且任何手术程序都要遵循严格的清洗消毒步骤,他一定会感到欣喜。
如今的手术器械都需3个小时的消毒、灭菌
因研究X光射线,他们几乎全部牺牲
和赛麦尔维斯有着类似惨痛遭遇的医学先驱还有很多。
1895年伦琴在一场意外的实验中发现X光射线。X光射线照在人体特殊部位如肌肉、骨头上面,能形成图像。这个奇景让他既惊喜又好奇,于是他开始潜心研究X光射线。
与此同时,普通市民为这一发现陷入狂欢,特别是年轻女性将拍摄X射线作为时尚。
截图来源于纪录片《手术两百年》
但是,灾难却开始袭来,很多人因为反复接触对身体有高辐射的X射线死亡。研究这种技术的医生开始遭到人们的质疑与反对,人们认为医生是在违反科学规律。
更不幸的是,大批医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有些造血系统出现病症,还有一些患癌去世,他们几乎全部牺牲。
截图来源于纪录片《手术两百年》
但X射线在伦琴死后的30年,迎来了重生。科学家制定了X射线的操作规范后,X射线才被广泛运用到外科手术中。
截图来源于纪录片《手术两百年》
同时,医术精湛的库尔特·席姆通过改造后的腹腔镜,用光源与洞孔成功地找到患者的病源。开创了微创手术的先河,但这一大胆的创举又招来了反对声浪。
传统保守派的反对声太过强烈,他被德国联合外联除名。从此,德国医学界再无他的容身之地。
移植手术的开创者被弃尸荒野
第一位推崇实施移植手术的医生塔利亚科齐大胆创新,推崇器官移植手术,此举冒犯了宗教人士的权威。
在反对者眼中:“鼻子的缺失是来自上帝的惩罚,医生的救治冒犯了上帝的旨意。”
最终,他惨遭弃尸荒野的无辜惩罚。
截图来源于纪录片《手术两百年》
外科发展史的每一次进步,都会伴随着这些医学先驱的探索与牺牲。但医学先驱却从来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时时牢记救济病人的天职,继续在黑暗中摸索。
他杀了15个人,只为把尸体卖给医院
时间倒回到医学发展超前的英国爱丁堡。
这里的墓地被铜质的铁链与层层的机关禁锢着,以防盗贼偷窃近期死亡的人的身体。因为盗贼会将这些极为珍贵的身体卖给医院,从医院换取高额钱财。
截图来源于纪录片《手术两百年》
正是在暴力与金钱的诱惑下,医学史上发生了最臭名昭著的恐怖杀人事件。威廉伯克为了套取现金,连着杀害了15个无辜的人。谋杀案揭开后,震惊了整个英国。
为了让所有人铭记医学史上的这次耻辱,威廉·伯克的骸骨一直被陈列在博物馆中。
人们还用他的血液,写下了罪状,以示惩戒。当游客看到这血淋淋的字时,总是毛骨悚然。而“不可伤害”从此变成了医学的第一原则。
截图来源于纪录片《手术两百年》
医德的传承:医者应真正关心病者
医学有句话: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创造一个个生命奇迹,坚守着让病人“有尊严地活着”,这是所有医生的初心。
在北京东单医院里,临床博士型医生张铭鑫开始跟着师傅做手术,师傅考验他的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查房”。
这个查房并非医生走马观花的查看病人,师傅要求张铭鑫在查房时,对病人的病症、心情、治愈情况了如指掌。
截图来源于纪录片《手术两百年》
师傅总是询问病人,“您是哪个医生管的?”继而再问及疼痛还是否影响自己,恢复得如何。
从这些一问一答中,师傅就能看出自己的学生是否真正关心病人,用心救助病人。
如今,病人似乎已经习惯了身边有着治愈自己、安慰自己、陪伴自己的医生群体。医学技术也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3D打印心脏、“中国式换脸”不再是梦想。
截图来源于纪录片《手术两百年》
也许,生命中的很多美好会被战争、人的罪恶所摧毁,但医学却会成为例外。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人类永远不会停止对医学探索的脚步。
截图来源于纪录片《手术两百年》
从黑暗走向光明,从弱小走向强大,从绝望中感受到温暖,这条路上身先士卒的医者可能会遇到暴风骤雨与荆棘丛生。
但是医者仁心的他们从未停止过开荒拓土。
正如纪录片中所言:“因为有他们,人生总会有不期而遇的温暖,与生生不息的希望。”
致敬那些前行路上的医者。
作者: 精英说作者Anna,精英说是全球精英、留学生的聚集地。每日发布海内外前沿资讯,这里有留学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国街头访问,全方位为你展现真实的海外生活。欢迎大家关注精英说(ID: elites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