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长期少量喝酒等于慢性自杀 喝酒脸红的人更易患癌

2025年11月27日,《柳叶刀》杂志发布的一项最新研究再次将饮酒与健康的关系推向风口浪尖。研究指出,长期少量饮酒的危害远超公众认知,甚至被等同于“慢性自杀”。数据显示,每日摄入20~60克酒精(约相当于1~3两白酒或2~4瓶啤酒)的人群,癌症发生率高达39.4%。更令人警惕的是,喝酒后容易脸红的人群,因其特殊的基因缺陷,患癌风险比普通人高出6~16倍。

长期以来,“适量饮酒有益健康”的观点广为流传,甚至有人认为少量红酒能软化血管。然而,这项覆盖全球多国人群的长期研究彻底推翻了这一说法。研究强调,酒精对健康的危害呈线性增长,即使每日摄入量低于20克,仍会显著增加癌症、心血管疾病和肝病的风险。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曾对90万人进行为期12年的跟踪调查,发现饮酒量与房颤风险直接相关,每多喝一杯酒,风险上升8%。研究结论明确指出:“最佳的饮酒量是零。”

500

酒精对人体的伤害是系统性的。首先,肝脏作为代谢酒精的主要器官,长期负担过重会导致脂肪肝、酒精性肝炎,进而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其次,酒精会干扰脂质代谢,使血液中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诱发高血压、冠心病和中风。此外,酒精还会损伤胃肠道黏膜,增加胃癌和结直肠癌风险。

研究特别警示,喝酒后容易脸红的人群需格外警惕。这种现象源于亚洲人群中常见的ALDH2基因突变,约35%~45%的东亚人携带这一缺陷。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分为两步:第一步由乙醇脱氢酶(ADH)将乙醇转化为乙醛,第二步由乙醛脱氢酶(ALDH2)将乙醛分解为无害的乙酸。若ALDH2活性不足,乙醛会大量堆积,导致血管扩张、面部潮红,同时引发恶心、心悸等不适。

问题在于,乙醛是世界卫生组织明确认定的一类致癌物。数据显示,携带ALDH2突变的人群若每日饮用两瓶啤酒,其食管癌风险比正常人高6~10倍,下咽癌风险甚至高出14~16倍。这是因为乙醛会直接破坏DNA,诱发细胞恶性突变。更严峻的是,这类人群对酒精的耐受性较差,却可能因社交压力强迫自己饮酒,进一步加剧健康风险。

在中国等东亚国家,饮酒文化根深蒂固。商务应酬、亲友聚会中,“劝酒”行为屡见不鲜,甚至将“酒量”与“诚意”挂钩。这种氛围下,喝酒脸红的人往往被误解为“酒量可锻炼”,实则其基因缺陷无法改变,强行饮酒无异于“饮鸩止渴”。

医学专家呼吁,公众需正视酒精的危害,尤其是高风险人群应严格戒酒。对于无法避免饮酒的场合,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控制总量:男性每日酒精摄入不超过15克(约1两白酒),女性减半。

2.避免空腹饮酒:食物能延缓酒精吸收,减少对胃肠的刺激。

3.选择低度酒:高度白酒的乙醛含量更高,危害更大。

4.警惕“脸红信号”:若饮酒后迅速脸红,应立即停止饮酒。

近年来,多国已调整饮酒指南。例如,加拿大2023年发布的《饮食指南》直接删除了“适量饮酒”的建议,改为“少喝或不喝”。中国营养学会也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5)》中强调“酒精无安全阈值”。然而,仅靠科普远远不够,还需通过政策限制酒精广告、提高酒税,并加强公共场所禁酒令。

对个体而言,健康的选择永远优于短暂的社交妥协。正如研究团队负责人所言:“每一滴酒精都在透支生命。拒绝酒杯,才是对自己和家庭真正的负责。”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