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是又一个大国重器

据“蓉城政事”11月23日报道,位于四川成都的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为济钢六盘水的烧结装置研发了“超碳一号”废热回收发电系统,现已完成并网调试,并进入满功率运行冲刺阶段,预计年内实现满功率发电。这是全球首套工程化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系统。相比现行主流的烧结余热蒸汽发电技术,超碳一号在余热利用率上提升超过50%,发电效率提升42.7%,年发电量提升84%。

常规火电或者核电都是“烧开水”,然后蒸汽推动汽轮机,汽轮机带动发电机。二氧化碳在常温常压下是气态,但在7.38MPa和31C时,进入超临界状态。换句话说,气液界限消失,非气非液,又气又液。这种奇特的性质具有液态的密度和气态的可压缩性,提供了很多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对于发电来说,蒸汽因为密度低,管道直径大,汽轮机需要多级膨胀,体积、重量、制造复杂度都非常高。但超临界二氧化碳近乎液体的密度,使得管道直径大大缩小,汽轮机更加接近水轮机,体积、重量、制造复杂度都相应降低。

传统火电以朗肯循环为主:

500

锅炉烧水,产生蒸汽,驱动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同时乏蒸汽冷凝成水,泵入锅炉,循环使用。这就是最简单的朗肯循环。

更加高效的有布莱顿循环:

500

这里的烟气换热器就是加热装置,热源来自高温烟气,换成锅炉一样适用。回热器对进入加热装置的工质预热,热源是来自涡轮机的高温废气。高温废气在换热后降温,通过预冷器进一步冷却,提高密度和压缩机效率,最后形成完整的热力学循环。气态介质用压缩机,换成水的话就是泵,预冷器换成冷凝器,也能利用布莱顿循环。先进热电已经用上布莱顿循环了。

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也是布莱顿循环,差别在于管道和设备尺寸与热工参数。温度压力越高,热工效率越高;工质密度越高管道和设备尺寸越小。这就是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的威力所在。换句话说,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特别适合小尺寸核电、光热发电等场合。传说已久的核动力舰船或许最终将受益于此。悄悄说一句,水在374C和22.1MPa时也达到超临界状态,所以超临界二氧化碳的布莱顿循环用水也可以实现,只是温度和压力要高得多,不及超临界二氧化碳的效率高。

光热发电挑战不在于加热端,而在于冷凝端。光热资源丰富的地方一般缺水,如果冷凝的问题解决,这也是非常有用的应用场合。

还有一个应用不大有人提起:化工和工业废热回收发电。超临界二氧化碳的临界点为7.38MPa、31C。这个温度很低。在工业上50磅或者345kPa的蒸汽属于低压蒸汽,一般是高压蒸气用于驱动汽轮机、高温加热等高端用途后,用剩下来的。温度还有148C,但已经不大有劲了,只能用于物料预热、设备保温等等。很多工厂都有大量低压蒸汽没处可用,有了用来给大棚蔬菜加热,在严寒地区很受欢迎。冬天日照条件好(时间短但晴天多,尤其是北方内陆),再给点温度,蔬菜简直疯长。

但依然有很多废热没法利用,只能通过冷却塔释放到空中。平常见到的粗大“烟囱”向空中释放滚滚“白烟”,那就是冷却塔在散热。很多管道的白眼“跑冒滴漏”其实也不是跑冒滴漏,而是低压蒸汽没法利用,就地放空。这是很大的浪费,但这么低的温度和压力,想废热发电都难。

但超临界二氧化碳的临界温度和压力就有利了,或许可以用于低压蒸汽的废热发电。热工参数肯定没有高温高压好看,但是量大,热源“不要钱”,回收的总量还是相当可观的。

“超碳一号”也是废热发电,但烧结过程的温度高,废热发电也有700C,不一样。但这不是第一步嘛。

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在道理上不复杂,各国也都在研究当中,但设备抗腐蚀和抗侵蚀是很大的挑战。腐蚀是化学的,侵蚀是物理的。氧与铁接触,形成锈蚀,这是腐蚀。河流冲刷造成河岸坍塌、退缩,这是侵蚀。二氧化碳本身的腐蚀问题不大,但高温加速材料的氧化问题,这就是腐蚀了。超临界流体因为气液不定,侵蚀问题很大,对材料的挑战很大。这些是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的关键难点。

中国首先突破难点,意义真是巨大。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