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要回到人本身
【本文由“张广才”推荐,来自《重磅演讲,上海财大校长30分钟揭开中国消费不振的真相》评论区,标题为张广才添加】
真正有效的破局之道,必须回归到“人”本身——通过创造就业、提升收入、完善保障,让居民有能力、有信心、有底气去消费。我所主张的核心思路:以工代赈,额外制造一个属于普通人的“新蛋糕”。
“以工代赈”并非权宜之计,而是一种兼具效率与公平的发展哲学。它强调通过公共投资带动就业,让劳动者通过诚实劳动获得稳定收入,从而激活内需循环。这不仅解决了“没钱花”的问题,更重建了社会对未来的信心。历史上,无论是罗斯福新政中的公共工程计划,还是中国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四万亿”基建投入,都证明了就业是连接增长与民生的关键枢纽。
那么,今天的中国该如何实施新时代的“以工代赈”?
首先,启动“民生导向型”公共投资。政府应将财政资源从传统重资产项目(如高铁、机场)适度转向劳动密集、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例如:
大规模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既缓解年轻人居住压力,又创造建筑、装修、物业等大量就业岗位;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改造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建设社区养老托育中心;加强县域医疗、教育基础设施,推动优质公共服务下沉;发展农村冷链物流、数字乡村、生态修复等绿色项目。
这些领域不仅社会效益显著,而且吸纳就业能力强,能快速将财政投入转化为居民工资性收入。
其次,设立“公共就业岗位计划”,为就业困难群体提供过渡性支持。可借鉴国际经验,在社区层面开发托幼、助老、环保、文化服务等公益性岗位,尤其面向高校毕业生、下岗职工和农民工。同时,将岗位与职业技能培训结合,实现“授人以渔”,避免福利依赖。
第三,推动国企利润向居民端回流。当前国企资产膨胀并未有效转化为全民福祉。政府应提高国企分红比例,并将分红资金专项用于:
补贴城乡居民医保、养老保险个人缴费部分;设立“居民消费能力提升基金”,定向支持中低收入家庭;对吸纳就业多的中小企业给予稳岗补贴,形成“国企让利—民企扩岗—居民增收”的良性循环。
第四,加速补齐社会保障短板。没有安全网,就没有消费心。必须加快实现医保全国统筹,降低大病致贫风险;将普惠托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探索将幼儿园逐步纳入义务教育;完善多层次养老金体系,增强老年群体消费信心。只有当老百姓不再为“生一次病、上一次学、养一个老”而焦虑,储蓄动机才会自然下降,消费意愿才能真正释放。
最后,深化税制改革,优化分配结构。当前中国第一大税种是增值税(占税收30%),主要由企业承担;而与居民收入直接相关的个税仅占5%-10%。这种税制结构天然倾向于保护资本而非劳动。未来应逐步降低增值税率(尤其对民生商品),扩大综合所得征税范围,并审慎推进房产税、遗产税等财富调节工具,使税收制度从“促生产”转向“促公平”。
需要强调的是,“以工代赈”绝非简单“分蛋糕”,而是通过制度创新,额外制造一个普通人也能参与、共享的新蛋糕。这个新蛋糕,可以是绿色经济中的社区能源管理员,可以是银发经济中的专业照护师,也可以是数字经济中的本地生活服务者。关键在于,让增长的果实不再只流向资本与权力,而是通过劳动与技能,公平地落入千千万万普通家庭的口袋。
总之,提振内需不是靠口号,而是靠实打实的收入、看得见的保障、可预期的未来。刘元春校长揭示了问题的本质,而我们的任务,是拿出勇气与智慧,推动一场从“强政府、富企业”向“强民生、富居民”的深刻转型。唯有如此,中国经济才能真正走上以内需为主导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