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潮提前,背后的经济逻辑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反常的现象:今年的返乡潮似乎来得格外早。
这才11月份,不少乡镇的人气就已经明显旺起来了,很多农村的小别墅门前,也已经开始停上了外地车牌的小汽车,甚至那些往常要等到过年才能见上一面的中年人,如今也早早围坐在村口的麻将馆里,透着一股提前团圆的热闹。

看到这种反常的现象,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情?今天我就从社会与经济的双重角度,和大家深入聊聊这个话题。
大家都知道,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90%的人都是农民,拥有城市户口的人,只占当时人口总数的10%,我查了下数据,1949年中国的城市化率是10.64%可你知道8年之后的1957年这个数字变成了多少吗?答案是15.39%,也就是说新中国只用了短短8年时间,就把城市人口的比重提高了5%左右。
城市化的进程太快,导致当时的中国出现了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那就是街上到处都是街溜子,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经常能看到在街上闲逛的年轻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答案是城市的就业机会太少,容纳不了这么多的劳动力,所以没办法,就发生了一次大家都知道的下乡运动,从那时候开始,中国的城市人口才整体进入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

不信我们看下数据对比,1962年的时候,中国的城市化率大概是17%左右,到了1978年我们进行改革开放的时候,城市化率也只有17.92%,也就是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农村都是容纳就业人口的重要蓄水池,中国的城市化速度也一直不快。
那转折点是什么时候呢?答案是1978年的改革开放。
那为什么一改革开放,城市化的进程就加速了呢?
我在研究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时,发现了一个普遍的规律,那就是一个工业化的国家,往往会出现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制造业拉动经济的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房地产拉动经济的阶段。
第三个阶段则是产业升级/转型的阶段。
在制造业拉动经济的发展阶段,往往是这个国家城市化速度最快的阶段,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制造业能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一个棉纺厂、玩具厂或者服装厂,往往能容纳几百上千人,像这样的工厂多了,就会出现大量的就业岗位。

而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90年代邓公南巡之后,中国开始大规模承接外部的制造业产业链,中国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出现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很多中西部农村的年轻人就开始跑到广东或者江浙去打工,剧烈的人口流动,导致中国的城市化率一路狂飚,1978年城市化率还只有17.92%,到了2000年的时候,这个数字就直接变成了36.22%。
紧接着2001年,中国加入WTO,大量外资入华投资,中国进入到了制造业拉动经济的黄金时期,外贸和制造业成为了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中国的城市化率也一路狂飙到了45.68%,7年时间,增长了接近10%,这是中国城市化速度最疯狂的阶段,也是农民工进城打工潮最凶猛的阶段。

然后2008年开始,新的转折点出现。
当美国发生次贷危机,西方消费萎靡不振的时候,中国的外贸行业一下子就陷入了困境,为了解决经济增长的问题,当时国家启动了四万亿投资计划,这代表着中国经济从重出口阶段,逐渐转型到了重投资阶段。
也就是前面我说的房地产拉动经济的阶段,这个房地产不光指的房子,你可以理解为所有的基建投资。
当国家经济开始转型的时候,中国城市化的速度就开始放缓了,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情?原因很简单,因为基建或者房地产行业容纳就业的能力比不上制造业。
如果说一个年产值5000万的制造业工厂能够容纳500个工人,那同样产值的房地产公司,恐怕最多只能容纳250人左右。
这一点通过数据也能证明,2023年中国制造业从业人数有1.05亿人,而建筑业则只有5116万人左右,所以房地产在解决就业问题上,的确比不上制造业。
那问题来了,同样产值的行业,一个能解决500个就业机会,一个只能解决250个就业机会,那消失的250个工作机会,他们的财富机遇流到了哪里?你可以去问问许老板他们了,或许他们会告诉你答案。

好了,回归正题,当中国经济开始进入到重投资阶段的时候,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就开始明显放缓,尤其是2018年,又遇到了外部的贸易战和科技战因素。
贸易战导致中国的外贸行业受到一定的打击,制造业容纳就业的能力开始降低。
科技战导致中国被迫加速产业升级,某些能解决就业的低端制造业开始被批量淘汰或转移到东南亚地区,这又会给就业市场带来严重的考验。
更重要的是,在疫情期间,国家进行了重要的经济转型,开始逐步降低对基建投资或者房地产的依赖,导致中国房地产容纳就业的能力也开始大幅降低。
所以到了2023年的时候,大家就明显感受到了就业市场的压力。
为什么会出现压力?原因很简单,因为解决就业的两个重要领域,一个制造业,一个房地产,都进入到了转型期。
再说明白点就是,你家附近的一个服装厂外贸订单没了,是不是几百人就失去了收入,还有你家附近一个新楼盘,房子卖不出去,是不是又有相关的上百人会出现收入锐减?
而这种现象,是一个普遍的结构性调整,而不是你家附近的特例。

我知道有人会说了,不对啊,这两年中国外贸似乎很给力啊,出口数据不断创造历史记录,按理说,制造业应该可以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口啊。
如果你能想到这里,那说明你是一个会思考的人,没错,中国外贸这两年的表现的确非常亮眼,亮眼到很多人甚至都不敢相信的地步,因为他们一看外贸数据就是欣欣向荣,但是一看自己的钱包似乎又不是那么回事,那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情?
原因很简单,因为解决就业主要还是要依靠低端制造业,一个服装厂或者玩具厂,就能容纳几百人,但是咱们这两年产业升级的是高端制造业,高端制造业容纳就业的能力是不一样的。
就拿国内某巨头电池企业来说,它是世界顶级的高端制造业工厂,让西方国家都十分羡慕,但是他们的自动化车间却几乎看不到几个产业工人,你明白问题所在了吧?

如果说一个年产值5000万的低端制造业工厂可以容纳500个人,那一个年产值5000万的高端制造业工厂可能就只能容纳100-200人。
尤其是这两年AI人工智能技术的大升级,对咱们广大的农民工兄弟来说,更是一个显著的考验。
看到这里,我知道有人会说了,你讲了半天,还是没有说返乡潮为什么会提前啊?
其实答案我已经告诉你了,现在我们进行一个归纳总结,为什么今年的返乡潮会格外早?
因为农民工兄弟在城市就业主要就三个方向:
第一,制造业工厂。
第二,建筑业工地。
第三,服务类行业。
但是现在低端制造业工厂开始外移,高端制造业虽然升级成功,但是容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限。
至于建筑业的情况大家都看到了,中国房地产行业已经经历了整整3年多的调整了。
最后来看服务类行业,也就是外卖、快递、网约车这些行业,现在也已经基本饱和。

再加上AI还在替代一部分重复性的工作。
这些因素合在一起,就让咱们广大的农民工兄弟遇到了明显的挑战,这就是返乡潮提前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国家前几年就一直在提乡村振兴?答案其实早已藏在经济转型的必然逻辑里——当制造业外迁、房地产调整、就业市场重构同时出现,就必然会出现如今的问题。
那么解决之路在哪里呢?
一个是重振乡村的产业链,让那些返乡或者留守的农民工兄弟也能有办法赚到钱,2025年目前已下发1593亿元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就是为了支持乡村产业建设和乡村的创业项目,全国各地还推出了技能培训补贴等政策,帮助大家解决就业问题。

另一个就是提高中国服务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说更明白点就是,要让大家愿意花钱,愿意消费,把内需给拉动起来,这样中国经济就能走向正向循环,但目前看来,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工作。
今年的十五五规划里面也说得非常清楚,要把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中之重,要加快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建设,通过国家的规划可以看出,乡村振兴这条道路,国家一直在努力,只不过在经济的转型期,咱们普通人往往也会陷入到迷茫的境地,导致看不清脚下的路,但也请大家相信,转型的阵痛或许难以避免,但时代的浪潮不会停下脚步,我相信当中国完成了经济的转型,当外部的局势开始尘埃落定,一切就都会出现新的变局。



枫冷慕诗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