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药企“涨幅王”频出,明宇制药赴港能否复制赚钱效应?
科技大牛中,汇聚中国硬核创新药力量、新质生产力代表的生物科技支线也是2025年港股市场中不容忽视的一角。
融资端,生物医药企业IPO的锣声密集敲响。仅11月6日至12日,就有7家药企递表港交所,日均一家的节奏凸显板块热度。
二级市场表现上,新股中,药捷安康-B以超14倍的累计涨幅成为“涨幅王”,映恩生物-B、银诺医药-B、长风药业、旺山旺水首发暴涨后,至今涨幅依旧处在100%-250%区间;龙头创新药代表中,信达生物、恒瑞医药年内涨幅也分别高达158.6%、67.4%,赚钱效应十分亮眼。

在这一背景下,明宇制药,这家聚焦ADC(抗体偶联药物)与双特异性抗体的生物技术企业,递表港交所无疑踩准了节奏。
在这轮创新药“爆发式增长”的浪潮中,其技术成色与商业化路径非常值得深度剖析。
ADC+双抗协同专攻肿瘤治疗,获13.45亿合作背书
明宇制药是一家于2018年成立的接近商业化的生物技术创新企业,具有双重增长引擎:
基于专有ADC平台及一款新型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bsAb)搭建的稳健的临床阶段肿瘤产品组合,及向商业化推进的已处于临床后期的自身的免疫资产。
进一步来说,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其“ADC+双抗”双技术平台的协同效应。
招股书显示,该公司管线涵盖13款候选产品,其中10款已进入临床阶段,核心产品MHB036C(TROP2 ADC)和MHB088C(B7-H3 ADC)均定位“同类最佳”,且与自研PD-1/VEGF双抗MHB039A形成联合疗法布局。
这种策略直击当前肿瘤治疗的前沿方向,即通过ADC的精准杀伤与双抗的免疫调节协同增效,有望突破单药治疗的疗效瓶颈。
技术层面,公司的SuperTopoi平台试图解决传统ADC的毒性难题。其新型有效载荷效力可达德鲁替康(Dxd)类ADC的5-10倍,但临床数据显示血液学毒性和间质性肺病发生率更低,这种优化的治疗窗口为其前线治疗应用奠定基础,包括在前线治疗场景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此外,公司自身免疫管线中的MHB018A(IGF-1R抗体)和MH004(JAK抑制剂)已进入III期临床或新药上市申请阶段,短期内有望贡献收入,形成“肿瘤+自免”双轮驱动的业务格局。
外部认可进一步佐证其技术价值。公司与齐鲁制药就MHB088C达成的合作交易总额达13.45亿元,且该产品临床数据连续两年入选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口头报告,这在全球顶级学术平台的曝光无疑提升了管线的国际可信度。
根据灼识咨询数据,全球ADC市场预计从2024年的135亿美元增至2035年的216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8.7%。明宇制药凭借完全自主的ADC与双抗平台,有望在这一高增长赛道中分得红利。
破局“零营收”,25H1营收2.6亿
创新药研发一直具有鲜明的巨量投入,失败风险极高的特性,这也是为何过去多年国内医药产业始终由仿制药经济撑起的主要原因。
明宇制药同大多抓住创新药研发的同行类似,尽管技术前景广阔,可商业化挑战同样凸显。
此前公司始终未实现候选药物商业化。此前营收始终为0,直到今年上半年公司终于通过与齐鲁制药达成授权合作实现2.6亿元收入。但未来能否持续实现收益仍取决于管线推进效率与市场转化能力。
投入层面,2023-2024及2025上半年其净亏损分别达1.4亿元、2.8亿元和1.7亿元,仍在攀升,且截至2025年6月末录得负债净额12.9亿元及流动负债净额13.1亿元。同期研发开支方分别为1.8亿元、2.8亿元和9840万元,典型的生物医药行业高投入特点。
公司坦诚表示,“自成立以来持续产生净亏损,未来数年可能继续出现净亏损,且可能无法实现或维持盈利能力。”这种财务状况在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中并非个案,但也凸显了公司对资金需求的紧迫性。
好在决定赴港上市的明宇制药已经释放了商业化潜力。
首先,正如前文所言,全球ADC市场正迎来爆发式增长,而中国创新药企在ADC赛道正从跟随者向引领者转变。行业数据显示,中国ADC新药管线数量占全球一半以上,在成本和效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并在部分细分领域取得技术突破。
同时,双抗药物市场也在2025年迎来里程碑时刻,预计全年市场规模将突破170亿美元,正式迈入“百亿美元时代”。这两个领域的高速增长,构成了明宇制药未来发展的宏观背景。
明宇制药作为全球为数不多具有完全自主的ADC和双特异性抗体开发平台的公司之一,在这一趋势中占据了有利位置。其与齐鲁制药的合作便既带来了即时的现金流,也是对其技术实力的有力验证。
其次,其商业化策略呈现出短期与长期结合的思路:自身免疫项目有望于近期产生收入,而肿瘤项目则聚焦于推动用于后线治疗的ADC单药疗法,并探索与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的联合疗法,以革新一线癌症治疗。
这种结合先进免疫资产短期价值催化剂与同类首创和同类最佳肿瘤候选药物长期潜力的管线布局,未来很可能为公司提供了多阶段的增长动力。
此外,其股东结构也值得关注。招股书显示,上市后将无控股股东,单一最大股东集团能够行使约36.27%的投票权。这种股权结构既保持了公司治理的平衡性,也为未来战略投资者进入留下了空间,不排除更多新力量加入,比较灵活。
超40家药企赴港潮的价值拷问:真本事
生物医药企业扎堆港股的现象背后有着深刻的行业逻辑。2025年以来,港股市场对生物科技企业的吸引力持续增强,前三季度已有超40家生物制药公司在港交所申请IPO;与此同时,2025年港股市场流动性显著改善,IPO审批流程优化,吸引了企业抢占窗口期。
当然,真正能赢得投资者认可总归是要拿出真本事。
其中,国际化能力成为衡量生物科技企业价值的关键指标。在投资逻辑转向“国际化能力”与“源头创新”的背景下,明宇制药的海外认可显得尤为重要。
MHB088C的临床数据连续两年被世界上最负盛名的肿瘤学论坛之一ASCO年会选中进行口头展示,这表明公司的数据被认为具有创新性、严谨性及改变临床实践的潜力。
高特佳投资副总经理王海蛟的观点代表了投资界的普遍态度:“现在我们几乎不出手没有海外视野的团队。”明宇制药能说服摩根士丹利,可见一斑。
在市场机遇的另一面,明宇制药面临着激烈的行业竞争。随着ADC和双抗赛道热度攀升,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这一领域。
康方生物自主研发的PD-1/VEGF双抗依沃西单抗在III期头对头研究中甚至显著优于“药王”帕博利珠单抗,成为全球首个在III期头对头研究中显著优于Keytruda的药物。
这种竞争环境要求明宇制药不仅要有技术优势,还要在临床开发和商业化方面展现出更高的效率。
同时,在监管环境层面,中国创新药审批正在加速。今年上半年,国家药监局批准43个创新药上市,对比来看去年全年才批准了48个。这种审批加速的趋势为明宇制药的产品商业化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同时也意味着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港股上市并非终点,而是生物科技企业发展的新起点。港股上市后企业或面临流动性挑战,尤其是小市值公司,若核心产品研发进展或商业化表现不及预期,将承受巨大的估值压力。
这一提醒对明宇制药同样适用,公司需在抢抓融资机遇的同时,聚焦核心管线的差异化创新与稳健的现金流管理。
长期对于那些拥有真正创新技术平台和国际化视野的企业来说,ADC和双抗赛道的大门依然敞开,但入场门槛正在显著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