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破发后首份财报:Q3城市级单车盈利,小马智行们的生意经能复制了?
2025年,全球自动驾驶行业在技术迭代端与资本端呈现撕裂式图景。
二级市场对自动驾驶公司的估值容忍度持续收紧,小马智行、文远知行此前同日登陆港股上市后,股价纷纷破发,上市即高点。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最新披露的第三季度财报显示,日前这两家公司均在特定城市实现了小范围商业化突围。
财报显示,小马智行在第三季度财报中首次宣布第七代Robotaxi在广州实现“城市范围单车盈利”,并计划在2026年底前将车队规模扩大至3000台以上。
在这种“资本冷”的背景下,小马智们能否用商业化进展重燃市场信心?

千台车队在即,小马盈利模型获特定验证
小马智行本季度最引人注目的突破,无疑是第七代Robotaxi在广州实现“城市范围单车盈利”。
根据财报披露,该车型日均订单量达23单,在扣除车辆折旧、运营成本后实现正向收益。这一数据首次证明,在特定高需求区域,自动驾驶服务已具备与传统网约车竞争的经济模型。
盈利转正的核心支撑来自于车队规模效应的超预期强化以及技术迭代带来的成本优化。
截至目前,其自动驾驶出租车车队规模达到961台,其中第七代车型667台。公司预计有望提前完成年内千台的既定目标,明年底前突破3000台的目标也有了强劲支撑。
深层次来说,以轻资产战略构建可规模化的自动驾驶生态圈,将助推了其未来车队扩张效率,并显著减轻其资本开支压力。目前,小马智行先后与阳光出行、西湖集团采用轻资产模式合作,即由第三方承担车队部署资金。
技术驱动端,“我们率先采用的世界模型,现已成为小马智行明确的技术优势。”小马智行首席技术官楼天城博士强调。
其自研的“世界模型”PonyWorld通过高保真仿真系统,在真正达到了无监督、自我演进的闭环训练同时,大幅降低长尾场景的实车测试成本,使算法迭代效率提升;而强大的人工智能算法与无人车队管理经验则支撑其保持高效的自动驾驶出租车利用率与远程协助员人车比。
按照公司预期,其明年量产的第七代车型消耗的自动驾驶套件(ADK)物料清单成本,将在2025年基准上再降20%,显示其技术驱动成本优化、盈利释放的可持续性。
双雄并进:中外市场浅碰盈利线
小马智行的盈利突破并非孤例。文远知行同期财报显示,凭借阿布扎比全无人牌照公司将在该地区实现“单位经济效益盈亏平衡”;在国内市场,其也通过推广激励措施在北京、广州的单车日均订单峰值分别提升至23单和25单。
两家企业均通过“模式创新+运营密度提升”,至少在特定区域逼近盈利阈值,但战略重心还是有些许分化:
小马智行更聚焦国内一线城市深度渗透,北上广深全无人运营区域扩大,试图以网络效应构建壁垒;文远知行优势则更多地在中东海外市场的布局中。这种“国内深耕vs海外拓荒”的路径差异,折射出行业对规模化瓶颈的不同解法。
当然,单车盈利不等于全局盈利。小马智行Q3净亏损超6160万美元,同比再扩大,继续彰显出研发与扩张的高投入特性。其单车盈利数据目前仅基于广州核心区域的高密度订单,若扩展至低需求郊区或新城市,模型能否复用仍是未知数。
至少小马智行、文远知行都用事实初步印证了Robotaxi盈利的可行性,并为商业量产寻找到切入口。接下来,它们要做到的便是验证这些模式能否全国范围进行复制推广。
自动驾驶的真正大考:从造聪明车到建好生意
两大势力先后在第三财报中宣布特定区域的“单车盈利”、“单位经济效益盈亏平衡”背后,是整个行业对可持续商业模式的迫切探索。当资本市场对Robotaxi的态度从狂热转向理性旁观,企业必须证明自己不仅能造出聪明的车,更能建立健康的商业闭环。
估值分化反映出市场对企业商业化进展的精确定价。目前,小马智行港股市值约为435亿港元,而文远知行约为208亿港元,不到前者的一半;此外,两家公司前后脚披露的第三季度业绩,但小马智行正反馈明显更强,显示投资者对国内自动驾驶商业推进的偏爱。
更残酷地来说,商业模式本质的探讨决定了企业的长期价值。这也是引发市场对小马智行、文远知行们短期观望情绪高涨的真正核心焦点。
近期,高德联合小鹏欲做Robotaxi聚合平台,引出一个根本性问题:Robotaxi到底是技术、产品还是市场?
如果接受“自动驾驶比人类司机更出色”的前提,那么影响用户出行选择的主体仍是平台,Robotaxi更接近一种交通方式、是交通出行市场的一部分。自动驾驶公司本身难以形成独立的大市场。
事实上,主流自动驾驶公司都已与出行平台联手:Waymo和Uber合作,小马智行与Uber、高德、腾讯、支付宝等平台合作,文远也与Uber、高德、腾讯等建立合作关系。
就小马智行而言,尽管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但商业化进程仍考验企业综合能力。今年以来,中国一线城市纷纷出台政策支持Robotaxi商业化运营:广州设立8条新的Robotaxi商业化运营路线,覆盖从市中心往返白云机场与广州南站的线路;北京开放了从亦庄往返北京南站的线路,Robotaxi被准许在北京四环内收费运营;深圳南山区发布了商业化试点管理办法,覆盖范围进入核心城区。
然而,由于国内城区的交通场景更加复杂且涉及就业考虑,国内Robotaxi下一步的扩区服务与规模化仍存较大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