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不分清的地得!谈谈这场现代人自找麻烦的闹剧

当代国人在受教育期间大概都有过这个烦恼——分清的地得,可是没人认真问过或想过吗?为何要分清的地得?分清如何不分又如何?实际上分清的地得毫无必要,因何?的地得归根到底属口语现象而根据主流观点汉字是汉语书写符号,口语中的地得都是轻声de根本不分则作文当不必分:打de敌人鬼哭狼嚎使劲de跑汉字de功能这话说出来有的地得之分吗?你可用分清的地得方知对方何意?显然作文当然无需分清的地得。

我们不妨回顾历史。今天的字功能历史上先秦到两汉有之字对应表所属之意(但之的功能远比的字丰富比如各种代指)没有的地得,的字之意传到今天有目的、中的等。按主流观点汉字记录汉语则古人口语中根本不说的地得但还是主流观点中国人自古言文不一致那古人说不说的地得无从知晓。后面到了南北朝逐渐出现地底用法(五四时代还可见底的运用),随后宋元出现的字用法于是江湖一统的字包打天下。由此可知古人作文不分的地得,实践证明不分的地得完全行得通。那何以我们现在被强迫分清的地得呢?这是五四之后中国学界崇洋媚外风恶果。当时一是认为文言文是古文不能适应现代要求必须改行白话文——即言文要一致我手写我口;二是语言必须有语法因此书面语得讲语法规范,分清的地得就是这么来的。

但是第一言文一致如上所说恰恰应该不分的地得所以关键是第二点——语法规范。

不过我还是要先说第一点——言文不一致是中文优点不是缺陷(很可能是汉字带来的独特优势)。口语交流有个特性张嘴就来毫不费力于是你会发现口语罗里吧嗦什么车轱辘话什么口头禅颠三倒四等等,唾沫星子乱溅就是对口语交流最好形容。而在写文章时就得想得思考怎么说的恰当不颠三倒四也包括怎样更简洁。从甲骨文上看古人因刻字不易故尽量减省,此文体被后人继承于是我们中国人有了文言文,其作文精神就是能简则简,此作文精神理当被后世继承发扬,而白话文满篇口水理当唾弃。从南北朝才出现地底用法看我高度猜测古人不说的地得很可能是北方游牧民族将其语言带进中原才使得口语的地得流行。但这种口语现象没必要非得用在文章中,就因为白话文不如文言文那样讲究遣词造句所以大家都是我手写我口,所言多啰嗦所写就多啰嗦。这也是推广白话文恶果——唾沫星子在纸上飞溅。

至于第二点也完全错误,语法是语言标配(说清此事需专写一文)而我们中国人已经演进到用文字——即汉字进行交流(请大家看一下我这篇文章:简介汉字新理论 给观网编辑和诸网友简介我的颠覆性创新理论——汉字新理论 评论 0 国际),文字交流无需语法故无需分清的地得。

当然口语动不动dedede没问题但作文还是免了吧,古人已经用实践证明不分的地得行得通,今天依然如此。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