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宏军:美国"截胡"哈萨克斯坦钨矿事件,敲响了怎样的警钟?
钨作为国防工业与高端制造业的关键矿产,其全球供应链格局直接影响大国战略安全。近期,美国通过“政府+企业+金融”组合拳,在哈萨克斯坦的上凯拉金津斯科耶与北卡特帕尔这两大核心钨矿项目竞标中意图“截胡”中国。
这场围绕全球顶级未开发钨资源的争夺,集中体现了美国通过资源卡位实现供应链自主、地缘制衡与战略优势的关键矿产全球战略。美国通过钨矿合作将资源争夺与地缘政治绑定,实现“资源-安全”双重战略目标。这场博弈不仅涉及矿产资源的控制权争夺,更关乎全球供应链重构与地缘政治格局演变。

01
钨战略价值凸显撬动全球资源格局演变
01
地缘冲突和大国竞争加剧全球钨资源争夺
钨作为熔点最高(3410℃)、硬度极强的稀有金属,是航空航天发动机、高密度穿甲弹、导弹推进器等高端制造与国防装备的不可替代原料。钨属于小众金属市场,主流且覆盖全产业链的估值集中在40亿—50亿美元左右,但依赖于钨的产业正以指数级增长。钨历来被视为关键“战争金属”,被多国列为战略矿产,尤其是旷日持久的俄乌冲突暴露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弹药产能短板,以钨为代表的关键原料高度对外依赖成为其最大隐患。另一方面,钨成为清洁能源产业扩张的关键支撑,使其在新能源转型中战略价值进一步凸显。根据长江有色金属网数据,2025年光伏钨丝因在硅片切割中渗透率从2024年的20%飙升至60%,从而带动需求突破4500吨,同比增长198%;固态电池核心材料钨酸锂需求达1.2万吨,同比激增300%。
02
全球钨产供链高度集中加剧西方战略焦虑
当前全球钨资源供应呈现高度集中特征,2024年全球钨产量约8.1万吨,中国是全球钨资源最核心的供应主体,并掌握了绝大多数的下游加工产能。2025年中国通过发布专项出口管制公告、收紧开采配额等多重举措,进一步加强对钨出口的全方位控制,2025年4月下达的钨精矿开采指标同比减少6.45%。反观美国,自2015年开始就停止了钨生产。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2025年矿产资源摘要》显示,其钨总进口依赖度为50%;由于不同口径差异,另有该机构数据还存在80%、83%等说法。2020—2023年以矿石、精矿等形式进口来源占比为:中国27%;德国14%;玻利维亚8%;越南8%;其他43%。细分领域看,美国航空航天、军工等领域所需高端钨制品对外依存度接近100%。高度集中的供应格局,促使美国将钨资源自主作为国家战略优先事项。美国地质调查局将钨列入其关键矿产清单,并指出这种金属供应的任何重大中断都将对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产生影响;美国国防部也将钨列为核心战略物资,称其供应安全直接关联国家安全。

全球钨矿山产量及储量(公吨数据,钨含量)来源: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2025)
03
美国多措并举加快重启国内钨本土化生产
为推进供应链“去风险化”,2025年9月美国特朗普政府宣布,根据301条款对从中国进口的钨产品加征25%关税。2025年5月美国钨业公司(American Tungsten Corp.)宣布重启旗下爱达荷州Ima钨项目的开采,11月7日宣布收到美国进出口银行2550万美元用于Ima矿开采的专项贷款。世界最大钨矿商之一、总部位于多伦多的Almonty Industries Inc .公司7月宣布迁往美国,其在西班牙、葡萄牙、韩国布局了多个关键矿产项目。其中韩国Sangdong钨矿矿石品位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三倍,钨精矿回收率达85%,生产综合成本远低于中国国有钨企,该矿于2025年完成德国KfW IPEX银行的7510万美元项目贷款,预计2026年年底投产。美国钨业公司于10月27日宣布将收购美国蒙大拿州Gentung-Browns Lake项目,此举得到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支持,并正寻求国防部入股。

02
抢夺顶级未开发资源成为美国翻盘关键
01
全球替代供应的核心选项
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没有将哈萨克斯坦列入钨的主要资源国,原因在于该国勘探程度极低导致数据空白。自2018年以来,哈萨克斯坦虽已发放了2906份勘探许可证和111份生产许可证,但只有十几个地点正在进行勘探活动。哈萨克斯坦自身估计其钨矿(WO₃)储量超200万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相关分析称其储量约占全球比例20.7%,位居全球第二。虽然该国整体钨储量庞大,但近87%钨矿为钨钼共生矿且普遍品位偏低。主要矿床包括:上凯拉金津斯科耶矿床(卡拉干达州),为哈萨克斯坦最大钨矿床,约占前苏联钨储备70%,WO₃储量121.6万吨,平均品位0.132%,未开发,矿体中伴生钼3.96万吨,还发育稀土矿化;北卡特帕尔矿床(卡拉干达州),WO₃储量约100万吨,平均品位0.13%—0.15%,未开发;巴库塔钨矿床(阿拉木图州),截至2024年底WO₃储量约23.15万吨,平均品位0.211%;以及东哈州的Mirolyubovsky矿区,预测钨资源量为619.5吨。
其中,上凯拉金津斯科耶与北卡特帕尔两矿床自1991年苏联解体后长期闲置,具备三四十年的开采周期。2025年4月哈萨克斯坦政府将两大项目纳入私有化计划,开启全球竞标进程。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卡拉干达州新发现的Kuyrektykol矿床还蕴藏着巨大的稀土资源,探明区块的稀土金属储量约80万吨,有报道称其最新储量达2820万吨,彭博社称如果数据得到证实,哈萨克斯坦的稀土储量将仅次于中国和巴西。届时,该项目将由哈萨克斯坦国家矿业公司Tau-Ken Samruk主导,采用公私合作模式开发。

02
中、哈开发合作的先发优势
中哈钨产业合作以阿拉木图州的巴库塔钨矿项目为核心标杆,是“一带一路”框架下产能合作的典范,合作涵盖资源开发、技术输出、资本运作等多个维度。项目由江西铜业集团主导开发,2024年11月正式投产。该矿是全球最大的三氧化钨储量露天钨矿,2025年计划开采加工钨矿石330万吨,后续还规划追加1.5亿美元投资建设深加工综合体,生产高纯度碳化钨。中国十五冶、中国铁建等多家企业参与施工,通过技术创新提升选矿回收率至87.74%,其开采成本显著低于国内同类项目。2025年8月,由江铜集团作为主要股东的佳鑫国际,在香港联交所和阿斯塔纳国际交易所同步上市。这不仅是港股首家以钨矿开采为主业的上市公司,也是中亚首只人民币计价股票,为后续合作提供了资本运作范本。
参与此次竞标的中资企业以江西铜业为核心,而与其协同合作的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早在2021年就已投资2.6亿美元与哈萨克斯坦合作建矿,是中方参与哈萨克斯坦钨矿开发的重要力量。在钨矿项目上,江西铜业早已布局哈萨克斯坦,谈判持续多年并已取得决定性进展。但美国政府的非常规介入,使得江西铜业在临近收官之际失去了开采权。
03
美国的非常规手段“截胡”行动
哈萨克斯坦的钨资源和稀土资源都有巨大潜力,是美国望眼欲穿的翻盘机遇。今年早些时候经美国商务部牵线督促,美国Wabtec公司与哈萨克斯坦国家铁路公司达成42亿美元协议出售先进机车,美国投资公司Cove Kaz Capital Group与哈萨克斯坦国家地质勘探公司JSC Qazgeology成立合资企业在科斯塔奈地区开展稀土项目。
面对中企即将达成的交易,美国政府打破商业谈判常规,直接下场操盘资源争夺战。2025年9月,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与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会晤期间,特朗普亲自致电参与沟通,将交易上升至政治层面。卢特尼克亲自推动Cove Kaz Capital Group与哈萨克斯坦主权财富基金Samruk-Kazyna成立合资企业运营矿山,计划在哈萨克斯坦本地加工钨矿后出口美国,确保资源直接服务于美国国防与工业需求。美国一方面以市场准入、技术支持为诱饵,承诺帮助哈萨克斯坦实现矿产出口多元化;另一方面通过关税威胁施压,发出“不接受贸易安排将加征25%关税”信函,迫使哈萨克斯坦在钨矿合作中向美国倾斜。美国进出口银行提供9亿美元意向书支持,私人资本补足2亿美元缺口,以政府信用背书的混合融资模式,显著提升了美企竞标竞争力。2025年11月,托卡耶夫总统访美期间双方签署谅解备忘录并达成合资协议,形成“美国企业控股70%、哈萨克斯坦国企Tau-Ken Samruk控股30%”的架构,Cove Kaz Capital Group获得项目主导运营权与70%产量营销权。

03
全球供应链重构与地缘格局的连锁反应
此次“截胡”事件折射出三重深层矛盾:一是全球钨资源供需失衡下,资源国与消费国的利益博弈;二是传统资源供应格局与新兴大国产业链安全诉求的冲突;三是中亚地缘空间内,传统影响力与外部势力渗透的角力。标志着中美战略竞争从科技、贸易领域延伸至核心资源领域,形成“资源—产业链—地缘”三位一体的竞争格局。美国在拉美抢锂、非洲抢钴、中亚抢钨的系列动作,本质是试图通过控制上游资源,重构全球高端制造业产业链,遏制中国产业升级势头。未来,中美在关键矿产领域的争夺将更趋激烈,竞争范围可能扩展至更多稀有金属与新能源矿产。
“截胡”事件还凸显了当代资源争夺已超越单纯商业逻辑,呈现“政治化”“地缘化”特征。“大国平衡”已成为资源国对外合作的地缘化倾向,在大国之间寻求利益最大化,导致资源合作格局更趋复杂,地区地缘不确定性显著上升。对企业而言,海外资源布局需兼顾商业利益与地缘安全,构建“资金+技术+本地化+地缘风险防控”的组合策略;对资源国而言,如何在大国博弈中保持自主,避免沦为棋子,实现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收益,成为重要课题;对全球而言,亟需建立更公平合理的资源治理规则,避免资源竞争演变为地缘对抗,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未来,全球关键矿产的争夺将更趋激烈,产业链重构与地缘格局调整将形成相互交织的发展态势。中国需从中吸取教训,强化海外资源布局的地缘风险预判,优化“资金+技术+本地化”的合作模式,巩固产业链优势;资源国应坚持自主决策,构建多元平衡的合作体系;国际社会则需推动建立公平透明的资源治理机制,避免资源竞争异化为地缘冲突。在大国博弈与产业变革的双重驱动下,核心资源的战略价值将持续凸显,成为影响国家竞争力与全球格局的关键变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