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感谢高市早苗

500

我瞎说哈:

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感谢高市早苗

感谢它给了我们终于可以不惯着日本的机会

500

这一次,中国社会对日本情绪的集中爆发,看上去像是被日本新任首相高市早苗一句“一旦台海生变,日本可能进入‘存亡危机事态’”点燃。然而,真正被点燃的不止是一句话,而是一条绵延一个半世纪的记忆。

从1874年以“牡丹社事件”为借口出兵台湾,到甲午战败割台、八国联军入侵、日俄战争、二十一条、九一八、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再到朝鲜战争中日本作为美军后勤大本营的现实角色——中国人对日本的“气”,从未真正消散。

500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人选择了一条更难的路:用大国气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把这一口气压下去,把仇恨从“要命的情绪”变成“必须记住的历史”,在大是大非前我可以适当“惯着你”,在一地一事上先“不争”。

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不争,是格局,不是怯懦。但不争,是有底线的。

高市早苗这一句,过线了。

500

一|中国对日本的气从来没消过

只是被“格局”压住了

中国人对日本的第一笔账,可以从1874年说起——那年日本以“牡丹社事件”为由出兵台湾,残杀我国高山族同胞。这是近代以来日本对中国发动的第一次实质性军事入侵。

500

二十年后,甲午战争全面爆发。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台湾被迫割让,中国从此陷入“列强分割”格局。

500

日本历史绘画中的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日本也在其中,出兵最多、恶行最狠。日俄战争,战场在中国,受损却是我们;“二十一条”更是公开要将中国变成日本的“保护国”。

500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日本士兵挥刀砍向中国平民

从九一八、七七事变,中国陷入十四年生灵涂炭的全面战争;南京大屠杀三十万人罹难,成为整整一代中国人、也是后世子孙无法原谅的民族记忆。

500

500

500

500

1945年日本战败后,本应该是侵略者受应有惩罚,反思自己恶行,而日本却将“战败”称为“终战”,既不反思侵略,也不接受战败者应有的姿态。那种由内而外的“我没输,只是停手”,在中国人眼中,是比失败更刺耳的态度。

500

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虽未直接参战,却成为美军全面出击的后勤中枢、军事基地、物资维修厂,为战争提供一切后方支持。这场战争,中国牺牲了十九万名志愿军战士,而日本则从战争中“涅槃重生”,一跃成为亚洲强国。

500

但中国人忍了。

不是忘了,而是“记着”,不是算了,而是“先放着”。

二|新中国的不争,是大国气质,不是怯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第一次真正的站了起来。

但新中国的对日的态度,却显得异常克制。

500

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中国政府主动放弃战争赔偿——这是人类现代史上罕见的胜利者宽容行为。

我们不仅没秋后算账,还主动向前看。

500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周总理亲自接见

为什么?不是软,而是强。

我们强到可以不靠羞辱对方来确立胜利;强到可以用理性、辩证与文明态度来对待历史仇敌。

500

不过放弃战争赔偿,也不是没有异议,周总理后来还解释过。他表示主席其实是这样考虑的:按照日本偷奸耍滑的前科,哪怕最后答应赔款,肯定也会出不少幺蛾子,最后还是一笔烂账。而且对日索赔的主要目的是让日本那群发动战争的战犯付出代价,但赔款最后买单的还是日本老百姓,这有悖于我国索赔的意图,毕竟中国以前也吃过赔款的亏,庚子赔款不也是祸害了全国的老百姓吗?

更何况日本搞赔款,基本都是物质赔偿。

给东南亚的那些个东西都是把旧的东西拿出来翻修一下,再赔给人家。根本就是以次充好,没意思。

所以在中日联合声明中才会出现这样的一段话: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

500

但必须认清的是,中国虽然放弃了向日本索赔的权利,但抗日战争受害者并未在任何形式上放弃应当获得的1800亿美元赔偿。

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日本对中国投资、技术合作不断深化;我们也给予日本企业最大市场、最大耐心。

500

从那之后的二十年里,中日关系迎来了“黄金期”——日本对华提供大规模政府开发援助,协助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升级,中国则为日本企业提供广阔市场和人力资源空间。经济合作的成效,客观上让不少中国人对日本城市的整洁有序、工业的精细高效产生了一种“复杂的好感”。

但必须强调:

这不是遗忘的结果,而是克制的选择。

不是“算了吧”,而是“先把账记着”。

正因为经过了战争与革命的洗礼,中国人的情绪背后,多了一层“算总账”的冷静。我们知道,战争代价太高,和平成果来之不易。中国人愿意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吃亏”,愿意在一些言行上“忍辱”,不是因为不懂气节,而是懂得什么叫“顾大局”。

所谓“胯下之辱”,本身就是力量者的自我约束。而真正的弱者,是没有资格选择吃哪一种亏的。

三|从小泉到安倍:中国一直在给你脸,你却一次次踩在脸上

然而,历史从来不会因为一方的克制就自动走向和解。进入21世纪之后,日本政坛右倾化的步伐,让中国人反复体会到一种熟悉的冷意:

你并没有真正从历史中走出来。

小泉纯一郎在任期间,多次以首相身份参拜靖国神社,那里面供奉着包括14名甲级战犯在内的战犯与阵亡军人。每一次参拜,都在中日韩三国社会掀起舆论风暴,2005年前后更是直接把中日政治关系推入“冻结期”,两国高层互访中断。

500

500

500

500

2001年时任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访华,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鞠躬鲜花,并写下“忠恕”二字,回国后却多次参拜靖国神社

靖国并非一座普通神社,它代表的是“未完成的历史叙事”——对侵略者的美化,对受害者记忆的再度伤害。

随后十几年里,日本政坛右翼力量不断抬头,否认南京大屠杀、修改教科书、淡化“侵略”表述,成为周期性出现的国内政治戏码。

500

2012年,日本政府以“购买私人岛屿”的形式,将钓鱼岛“国有化”,直接引发中国社会的大规模抗议和严重的外交摩擦。

500

2014—2015年,安倍晋三推动通过新安保法制,将“集体自卫权”写入政策实践,使日本自卫队可以在“伙伴遭受攻击”情况下出现在海外战场。这被包括中国在内的周边国家视为日本突破战后“专守防卫”框架的重要一步,战争的阴影再次被投向东亚。

面对这一切,中国做了什么?

是愤怒,但不是失控。

是严正交涉,但不是断交。

是停止部分高层往来,但没有关闭整体合作的大门。

原因只有一个:中国清楚,地区和平的大局,比一时的情绪更重要。对于一个要带着十四亿人向前走的国家来说,不能因为一个政客的一句话,把整代人的发展机遇点燃成火海。

500

所以这二十多年来,中日关系呈现出一种极具张力的结构:

日本政坛里,总有人在中国历史记忆的底线上蹦跳;中国社会里,总有人提议“这次不能再忍了”;

而中国国家层面,多次选择的是——“再忍一次”。

这种“惯着”,不是放任,而是自律。是大国对小心眼的对手,做出的最后一次温和处理。

四|高市早苗这一次,触碰了“不争”的终点

高市早苗以国家首脑身份,公然宣布“台海变局将触发日本存亡危机”,与之前的疯狂试探最根本的不同在于,之前你只是在你自己国家内部折腾,而这次则把手伸向了我这里。

这番话,不仅在法律上把日本可能参与台海军事冲突的门缝推开了一截,更在象征意义上,触碰了中国人长期压抑的那根神经:

你又想把枪口,指回到我们家门口了。

500

对于中国而言,台湾问题是国家统一问题,是主权与领土完整的核心,是任何外交辞令都无法模糊的“红线”。当日本领导人试图将台海局势纳入本国生存危机的框架时,中国人很难不想起:

从甲午海战到侵华战争,日本一次次借中国局势之机为自己扩张;在朝鲜战争中,日本以“联合国军后方基地”的身份,为出兵朝鲜的美军提供港口、基地、补给与维修保障。

这一次,中国不再沉默。

中国外交官穿中山装、拒绝握手,那是仪态上的不合作,也是态度上的分水岭。

500

中山装不是姿态,是立场;不握手不是偶然,是信号:

——你这次真的越线了。

对懂中国政治文化的人来说,这不是一时气话,而是一种前奏。

“匹夫之怒,血溅五步。天子之怒,血流漂杵!”

中国人不是不会怒,而是太清楚怒的代价。正因为懂得代价,我们才格外慎重地选择在哪一个点上发怒,在哪一个点上不再“惯着”你。高市早苗这一次,做的不是“说重话”,而是替整个日本右倾势力,按下了中国社会“百年情绪总开关”的按钮。

五|惯着你,是文明大国的自律;

不惯了,是你该付代价的时候了

这一百多年,中国人对日本“惯着”的时候太多了。从战争到合作,从仇恨到理性,我们用无与伦比的克制与耐心,为中日关系留住了和平的窗口。

可你一次次把握不住。

500

这次高市早苗给中国人提供了一个罕见的理由——不需要再忍,不需要再替你找借口,不需要再“为了大局”一再隐忍。

正如某位非著名相声演员说过的段子“尊重是互相的,你尊重我,我尊重你;你不尊重我,我也尊重你;你还不尊重我,我还是尊重你;你老不尊重我,我弄死你……”

中国人不是健忘,而是讲理;不是怯懦,而是择时。

这次你不再值得被“惯着”了。

既然你不想体面,那我就来帮你体面。

500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